首页 理论教育 重塑君子:网络社会与个性解放

重塑君子:网络社会与个性解放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网络社会初现端倪,摩登人士以“泡”来形容对网络的依恋之情时,我们竟然发现老子的理想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网络将打破工业社会流水线生产对个性的蔑视和摧残,人们将有充足的时间去游戏、去欣赏、去创作,去要求符合个人口味的服务,去展现与众不同的风格。但是,确有“网民”不解此中真义。只有看清了网络的虚实真假,才有可能认识网络的价值所在,为进入网络社会做好准备。

重塑君子:网络社会与个性解放

路阻塞则难通,付出“真”不应有什么负担,获取“真”不应有什么顾忌,否则信息高速路上也会车祸不断。

老子》云:“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对于这样的理想社会,即使是尽量同情老子思想的人,也认为难以接受。乍看起来,老子的确要人们浑浑噩噩,像动物一样生活。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沟通如此缺乏,隔阂如此深重,还鼓吹“老死不相往来”,不是有悖于人性吗?

其实,老子所说“不相往来”,不是“不要往来”,而是因为百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没有往来的必要。这种理想社会的前提是摈弃用来用兵打仗的“什伯之器”,虽然有快船大车,也派不上什么用场。老百姓只要结绳记事就可以了。后世所谓“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不也是休养生息的前提条件吗?

在网络社会初现端倪,摩登人士以“泡”来形容对网络的依恋之情时,我们竟然发现老子的理想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信息高速公路将使人们对现行交通工具的依赖减少到最低程度,“伊妹儿”乃至电子邮局的登场,使“千里送鹅毛”变得轻而易举,只要“挂”上网,就不会有“家书抵万金”的感慨。

有人把网络看成是一种新兴的媒体,在热火朝天地讨论它会不会代替电视、报纸的问题,而似乎没有意识到网络正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改变着整个世界。你的主页、你的电子信箱、你在BBS中的留言、你下载的软件等等,就象征着你的存在。大学、商场、政府、股市……被“一网打尽”。你只有“安土重迁”,因为离开网络你将寸步难行。“一亩地、两头牛”的田园景象正在变成“一台机”“一只猫”“一只鼠”的组合。而作为终端的电脑正在向越来越“傻”的方向发展,你将来要做的事情也许就是随手“点击”而已。(www.xing528.com)

网络将打破工业社会流水线生产对个性的蔑视和摧残,人们将有充足的时间去游戏、去欣赏、去创作,去要求符合个人口味的服务,去展现与众不同的风格。网络不仅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而且大大扩展了人们的选择余地。人们将有空前多的机会去挑选、去比较、去品评,有空前大的自由说“不”。总之,网络比其他任何工具都更能使人类,特别是作为主体的人、有个性的人、有创造力的人去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自我。也可以说网络使“个人生活王国”成为现实。

网络社会真正值得我们骄傲的也许是在虚拟空间中一览无余的真诚。在“检举”“选举”“表决”“判决”等等最重要的场合,人们早已发明了“无记名投票的”形式。“匿名”是对自己的保护,也是对别人的保护,更是对“真”的保护。网络的虚拟性可以使你隐匿自己的一切外在表象而“直奔主题”,“聊坐片刻无分你我,说上两句各自东西”,“板砖横飞、心平气和”。很多“网迷”正是在“泡”网的过程中领略到了前所未有的“真”而对其流连忘返。没有了往来的必要,自然避免了相互的侵扰。一方面,“水至清则无鱼”,“真”的东西需要“虚”的东西养起来,不能事事要求“公开”,时时必须“透明”;另一方面,路阻塞则难通。付出“真”不应有什么负担,获取“真”不应有什么顾忌,否则信息高速路上也会车祸不断。

网络因为其空前的“虚”,才能承载空前的“真”。它虚化了人性中的弱点,能够把人际交往的成本和代价降低到最低限度。我们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把网络社会和我们已经习惯了的网络之外的生活方式一一对应起来。晓得此理,才能真正在网络面前“拿得起,放得下”。

但是,确有“网民”不解此中真义。鸡蛋吃得香了,就按捺不住要见生蛋的母鸡,见了母鸡才发现对方既老且丑,还叫得难听。失望之余,难免恶语相加。加之黑客、病毒、信息垃圾的冲击,很多人对网络的发展忧心忡忡,这就使得认识网络中的虚实真假更为必要。只有看清了网络的虚实真假,才有可能认识网络的价值所在,为进入网络社会做好准备。

(原刊《中国青年报》,2000年6月25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