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塑君子》:希望点亮北京自述的一盏灯

《重塑君子》:希望点亮北京自述的一盏灯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十三岁之前,没有见过电灯我出生于甘肃省一个很偏僻的农村,父母都没有文化。哲学就是点一盏灯,照亮我们的前程说到哲学的用处,我现在觉得无非是从根本上找到一种出路,包括了中国古人所说的安身立命的依据和西方人所说的为自然立法的出发点。对于中国传统哲学的态度和对待父母的态度是一致的。母亲一再嘱咐要吃好穿好。——《现代教育报》记者汪子琳

《重塑君子》:希望点亮北京自述的一盏灯

在十三岁之前,没有见过电灯

我出生于甘肃省一个很偏僻的农村,父母都没有文化。他们因没有文化受了很大的苦,所以一定要让我念书,尽管当时我们家里特别特别困难。我在十三岁之前,没有见过电灯。实际上,县立的第四中学在我们乡。他们当时有一台或者两台柴油发电机,全校在一定的时间里可以用电。乡政府和乡医院大概也是有电的单位。大概是初二下学期,我们去四中参加一次知识竞赛,班上的一个同学指着一个台灯问我们的老师那是什么东西,有个老师开玩笑说那是原子弹。我们老同学聚会的时候总是说起这件事。

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干城乡大鱼村

那时候,一般的家里用的是用墨水瓶、罐头瓶等各式各样的瓶子做成的煤油灯。作了学生,上晚自习,一般的家长都会特意给买一个“罩子灯”——一个中间鼓起来的玻璃罩子,可以增加亮度和减少油烟,和它相配套的灯和灯芯也是“买下的”。实际上,那个罩子是灯的配套设施,但不知为什么,大家似乎都在注意它。谁和谁一起用了罩子灯或者谁和谁不再合用罩子灯了,都会引起同学们的种种猜测和议论。

去别人家,也是东张西望找字看

我在考大学的时候,填报了哲学专业,当时也想到了念哲学的人少,被录取的几率比较大,但是,心里也没有排斥哲学的意思。我在小学六年级或者更早的时候,在一堆家里用来糊墙的字纸中,读过列宁写的《卡尔·马克思传》,印象特别深刻,觉得一气呵成,文字间充满了力量。那时候,绝大多数农家最基本的“装修”就是用报纸或者把“废书”拆开,一页一页地糊在墙上,或者在屋里拉上铁丝,用报纸粘成天花板,用家乡话说那是“仰衬”(读音如此)。所以,一般的“念书人”把自己不用的书送给乡亲“装修”屋子,是一种很受欢迎的行为。

我在学会认字以后,似乎对所有的字都感兴趣。墙上那些离自己近的字,不知不觉就看完了,“仰衬”上的字,躺在炕上,能看见的也都看了。独自在家的时候,就爬到柜子上,看高处墙上的字,去别人家里,也是东张西望地找字看。

我借钱都借怕了,这娃娃还要念书

我在接到兰州大学哲学系的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并不知道哲学究竟可以做什么用。四面的乡邻因为我没有复读就考上了重点大学而吃惊不小,议论纷纷。他们也不知道我学了哲学有什么用,大多人的共识是我也许会当个副县长什么的。父亲后来跟我说,他的愿望是我上一个中专,然后在我们的乡政府有个一官半职,找一个贤惠的媳妇,吃着公家的饭,也吃着农家的饭,旱涝保收。母亲的最低要求则是自己的娃娃要在玻璃房子里面。上了大学以后,我才逐渐明白家里穷到了什么程度,因为我时不时为2角钱的邮票钱也要筹划一下。据母亲说,父亲有一次感叹:“我借钱都借怕了,这娃娃还要念书。”但是,即便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父母从来没有停止过劳动。不管多么艰辛,不管遭遇多少挫折,他们都竭尽所能抚养自己的孩子。他们干活的时候是那样拼命——他们的确在和命运拼争,却没有算计过别人,即使屡次被别人算计也没有。父母给我的最大财富,大概就是在任何时候,都要打自己的主意,没有必要也不应该打别人的主意。(www.xing528.com)

哲学就是点一盏灯,照亮我们的前程

说到哲学的用处,我现在觉得无非是从根本上找到一种出路,包括了中国古人所说的安身立命的依据和西方人所说的为自然立法的出发点。也可以说,哲学就是点一盏灯,照亮我们的前程。哲学的特点在于追根问底——显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知道根底,但是所有的人都需要找到出路,也就是说所有的人都有哲学的意识,但是大多数人“日用而不知”,如此而已。如果你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哲学”,那么“为什么尊重别人”就找到了最后的根据。哲学作为职业应该是冷门的,因为生活的常态是开花结果,刨根问底的事,一小撮人去做就够了。实际上,并不是人越多,产生哲学家的几率就越大,也不是说,越后来的哲学越先进。“有真人而后有真知”,是人决定了哲学,然后才是哲学决定了人。对于中国传统哲学的态度和对待父母的态度是一致的。以房子、车子、票子去衡量父母给了你什么东西是一种结论。用精神、性格、价值取向去衡量父母给了你什么东西是又一种结论。

我的学生生涯总算要告一段落了,要申请哲学的博士学位。父母不知道我究竟在搞什么名堂。父亲打电话斩钉截铁地说:“贪污的事,连想都不要想!”母亲一再嘱咐要吃好穿好。而我则想为什么所有的人都要吃饭穿衣,而有的人却会贪污腐化。所以,如果我现在和将来的工作不能点亮点什么,我自己首先会惭愧的。

采访后记:

因《高山流水》栏目约稿,几次与张丰乾通话,听他温婉、纤细甚至谦和带笑的声音,一直以为他是个矮小的瘦弱的很容易让人走近的人。及至见面,在人潮汹涌、霓虹灯不断闪烁的街头,高个、衣着素朴、目光平淡的他,如一座笔挺的孤峰,虽孤独,却自成风景

在如人们往往揪住某人过错不放一样追问他学业、他文章何以都比同龄人优秀、生动之时,总想闭口不谈的他发现无处逃遁之后,只得无奈,又带有几分羞涩地说到:自己并不怎么优秀,也并未怎样努力过。只不过按照自己的本性学习,没有伪装,没有被迫接受改造,没有患得患失,不管成功与否,都要给自己最大的希望去努力。

——《现代教育报》记者汪子琳

(《现代教育报》2002年2月22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