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近代中国的灾害频仍:凄苦难熬!

近代中国的灾害频仍:凄苦难熬!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某种自然灾害发生,往往会引起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连锁反应,形成灾害的并发和续发局面,出现“雪上加霜”、“灾上加灾”的情况。浔州府原有当铺48家,其中贵县18家。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前夜的道光三十年,金田附近介垌村的农民,因当地“土质不好,都是浅脚黄砂田,产量低;灾害多,蝗、水灾、旱灾、风灾都有,村子穷,生活苦”而“迁走了三十多人,以后外出的约二三十人”。

近代中国的灾害频仍:凄苦难熬!

道光中后期,即太平天国事起前20年,广西的农民似乎越穷越见鬼,越冷越翻风,自然灾害一个接着一个袭来。当某种自然灾害(特别是重大灾害)发生,往往会引起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连锁反应,形成灾害的并发和续发局面,出现“雪上加霜”、“灾上加灾”的情况。据方志记载,桂东浔州府遍受旱、寒、雹、蝗等自然灾害的袭击,致有“宣里民屠人鬻于市”之事发生[49],正谓“祸不单行”。

桂中武宣县的灾害也不轻,除了蝗灾、雪灾之外,更有水灾“淹塌沿江田舍”。[50]邻县象州则于道光二十九年四月初四日“风雷大作,天变异常,风行空中,有墨炭火,作硫黄气,吹倒东门外一带坊表,拔大树,颓孤亭,压死茂才陈宝山童生李天赐,重伤者四人。是年至次年,瘟疫大作”。[51]

桂中南的宾州(治今宾阳县)灾情则呈多样性,接二连三,如“绿塘团山崩水塌,有全村地裂,屋宇破碎,村人少有存者”。[52]邻县上林于道光十一年二月二十三日夜下冰雹,大如酒杯,屋瓦皆破,竹木多折。二十九年正月末大风拔树揭瓦。[53]邻县永淳(今横县)在道光二十九年“飞蝗蔽日,下食禾稼,大失收”。翌年“天时亢旱,米价腾贵”。[54]

桂南龙州县灾后“人民饥饿,死者无数”。[55]桂西归顺直隶州(治今靖西县新靖镇)灾后“州境瘟疫流行,人死无数,并多豺狼”。[56]民谚称“大灾之后必有大疫”,正好应验。

天灾人祸一齐来,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农民呼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在青黄不接、行将断食之时,唯有求富人借米下锅。在桂平金田,夏历三、四月借100斤谷,到六月就要还170~180斤,归还时还要将六月便宜的谷价折算成借时昂贵的谷价。在武宣东乡,借100斤谷子每年要还150斤的利息,一年还不清就利上加利。

借钱则年息高达三分,急用时更是高达四、五分,随后还有所谓的月息、日息。借钱需要抵押,当铺趁机发财。穷人没有高档抵押品,举凡换季的被服、蚊帐、鞋袜、桌椅、板凳、铜器、铁器、锄头、犁耙、水车、铲子、禾叉、牛车……均可典当。抵押时间有长短之别,长为三年,叫“大押”;短为一年,叫“小押”,有的地方称为“雷公轰”,利息是“九出十三归”,即借银一两仅得九钱,归还时要还一两三钱。期满后不能还钱,抵押品就归当铺老板了。[57]

据调查,桂东地区的当铺也叫饷押,多设于城镇和大圩市中。在农村和小圩市,小押和代押(多为当铺的分支机构)较多,利息更高。[58]典当业利润丰厚,使嘉道年间(1796—1850)经营此业的贵县(今贵港市)林、罗两大家族暴富,积累的资本达200多万两银。[59]正因为当铺便于敛财,有钱有势者纷纷涉足其间,使当铺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浔州府原有当铺48家,其中贵县18家。[60]到乾嘉时期(1736—1820),贵县就“有三十六间当铺”,[61]翻了一番。大灾之年,灾民们为了活命,只好任由当铺盘剥。

另一方面,脆弱的农业设施,落后的耕作方式,使农民完全失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在洪秀全点燃烈火的桂平县,“黔、郁两江,面窄岸高,春夏水涨辄溢。早造将登,洪波忽至,半岁辛勤,尽付流湍。或十日不雨,则龟裂满郊。七、八月间,苗益槁矣。故三年之耕,恒不足供两年之食;甚或一年之耕,不能酬一春之种”。[62]年复一年地艰辛劳作,到头来却两手空空,当时有文人用诗句描写农民的这种境况:

春买黄犊耕,

十疫九个死。

逋累重如山,

锄禾日未已。

高田愁雨少,(www.xing528.com)

低田愁雨多。

日与天较量,

天高将奈何?

六月新债催,

十月新租急。

两造谷穰穰,

终岁无一粒。[63]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前夜农民生活的悲惨,可从贵县窥之一斑。方志记载曰:

(道光)二十九年癸卯(1849)春,米价奇昂,饿殍载道,上石龙圩米一斤售价百钱,较寻常贵四倍。各圩市斤米六十钱,市几绝粒。蕨根、白芜(植物土名)采食殆尽,饿毙、病死数千余人。迫于饿不能存活而鬻子女者,不可胜计。城厢石灰巷、大圩、石龙、蒙公、覃塘诸圩,致成人市。[64]

在桂平县,农民因活不下去而“鬻及儿女者,往往有之,斯山居之农所常见也”。[65]中国人固然有“安土重迁”的习俗,一般情况下不轻易离开故土,移往别处。但到家徒四壁之时,唯有背井离乡,另觅生计,正谓是穷则思迁。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前夜的道光三十年(1850),金田附近介垌村的农民,因当地“土质不好,都是浅脚黄砂田,产量低;灾害多,蝗、水灾、旱灾、风灾都有,村子穷,生活苦”而“迁走了三十多人,以后外出的约二三十人”。[66]

说来或许是凑巧,在灾疫频发的时候,洪秀全四处宣扬拜上帝可以得到庇护,消灾去难,而“道光二十六、七年间大疫,教中无一人感染者,于是投教日加,至数万计。”[67]就这样,拜上帝教成了人们的精神寄托,洪秀全成了人们心中的偶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