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气象灾害史话:干旱灾害的影响与解决

中国气象灾害史话:干旱灾害的影响与解决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旱灾总是与蝗灾、饥荒联系在一起,历史上,我国大范围、连年持续旱灾的情况屡屡发生,不仅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害,而且引发了社会动荡,甚至改变了历史进程。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占国土面积的52.5%,其中没有灌溉条件的旱地约占耕地面积的65%,长期备受旱灾之苦,而南方广大季节性干旱地区亦经常遭受伏旱之灾,旱灾是造成我国粮食减产的主要气象灾害。在各种自然灾害中,旱灾居于首位。人们经常将水旱灾害并提,其实,从灾害发

中国气象灾害史话:干旱灾害的影响与解决

洪灾一条线,旱灾一大片。旱灾总是与蝗灾、饥荒联系在一起历史上,我国大范围、连年持续旱灾的情况屡屡发生,不仅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害,而且引发了社会动荡,甚至改变了历史进程。

旱灾是指因一段时间内少雨或无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而致灾的一种气象灾害。干旱的发生与许多因素有关,如降水、蒸发、气温、土壤底墒、灌溉条件、种植结构、作物生育期的抗旱能力以及生产、生活用水等。

干旱影响到自然环境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干旱导致土壤缺水,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发育并造成减产;干旱造成水资源不足,人畜饮水困难,城市供水紧张,制约工农业生产发展;长期干旱还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甚者还会导致社会不稳定进而引发国家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旱灾,尤其是特大旱灾,其损失之大、时间之长是任何其他自然灾害所无法比拟的。例如1981—1983年非洲干旱就是非洲人民的一次特大灾难。“许多地区河流干涸,土地龟裂,森林烧毁,沙漠扩张,粮食减产,牲畜死亡。受灾范围从撤哈拉地区一直到南部非洲和东非,遍及34个国家……24国面临严重的粮荒,1亿5000万人受到影响,因饥馑死亡的居民数以万计。”[14]时至今日,严重的旱灾不断发生,引起了全球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这不是哪一个国家和某一个地区的问题,而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占国土面积的52.5%,其中没有灌溉条件的旱地约占耕地面积的65%,长期备受旱灾之苦,而南方广大季节性干旱地区亦经常遭受伏旱之灾,旱灾是造成我国粮食减产的主要气象灾害。我国的旱灾可分为春旱、夏旱、秋旱、冬旱以及季节连旱。春旱主要发生在华北、西北及东北地区,长江上游地区和云贵高原也时常出现。夏旱主要发生在中国北方及长江流域,秋旱多发生在华南、华中和华北广大地区内。对于长江以南地区而言,秋旱多于夏旱。冬旱主要发生在华南,在北方冬旱并不明显。季节连旱,以华南、黄河、淮河地区出现频率最高,其次是长江中下游、西南和东北地区,西北地区较少。

现代灾害科学理论认为,旱灾对社会(尤其是前工业化社会)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以下三条灾害链起作用:旱灾—虫灾—饥荒—社会动荡;旱灾—沙漠化—移民继发性饥荒—社会动荡;旱灾—疾病流行。[15]《晋书》卷28《五行志中》也说:“旱伤百谷,则有寇难,上下俱忧,故其极忧也。”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气候降温和雨量减少会造成北方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由北向南退缩,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向南扩展,农业地区南退,并影响农作物生长周期的农业生产熟制,使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增多,水源减少,水利设施废弃,从而直接影响农作物单位亩产量。据张家诚的研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年均气温下降1摄氏度,粮食产量会比常年下降10%;同样,降水量下降100毫米,粮食产量也会下降10%。[16]山仑、黄占斌等农业科学家也指出,农业生态系统的发展(恶化和改善)主要通过水的作用来实现……人类面临的第一个生态问题就是水分亏缺。在各种自然灾害中,旱灾居于首位。[17]

我们知道,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的古代,农业总产量哪怕在一年中只是有10%左右的减少,也会引起大量人口的死亡。如果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持续减产,那么人口的剧减和社会的动荡就是必然的现象了。当时长期持续的旱灾必然导致粮食产量的急剧减少,从而引发饥荒和社会动荡。

此外,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严重的蝗灾往往和严重旱灾相伴而生。我国古书上就有“旱极而蝗”的记载。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蝗虫是一种喜欢温暖干燥的昆虫,干旱的环境对它们繁殖、生长发育和存活有许多益处。因为蝗虫将卵产在土壤中,土壤比较坚实,含水量在10%~20%时最适合它们产卵。在干旱年份,由于水位下降,土壤变得比较坚实,含水量降低,且地面植被稀疏,蝗虫产卵数大为增加,多的时候可达每平方米土中存在4000~5000个卵块,每个卵块中有50~80粒卵,即每平方米有20万~40万粒卵。同时,在干旱年份,河、湖水面缩小,低洼地裸露,也为蝗虫提供了更多适合产卵的场所。另一方面,干旱环境下生长的植物含水量较低,蝗虫以此为食,生长得较快,而且生殖力较高。研究表明,历史上蝗灾滋生区旱蝗二灾的相关系数是0.9150,扩散区也达到了0.8260,相关程度是很高的。“这说明历史上的旱灾发生往往会引发蝗灾的大发生。”[18]

西晋时期,中国经历了一个旱灾频发的时期。从晋武帝泰始七年(271年)开始到西晋灭亡,几乎每年都会有旱灾,而且灾情越来越严重。最严重的一次旱灾发生于西晋怀帝永嘉三年(309年),当时黄河、长江、汉水等大江大河的水位急剧下降,人们甚至可以不用坐船,涉水过河。与此同时,到西晋惠帝永宁元年(301年)到东晋元帝大兴二年(319年)这短短的19年里,一共爆发了10次大规模的蝗灾。特别是西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年)中国北方地区先旱后蝗,秦岭南北及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禾稼林木都被蝗虫吃得精光,连牛马身上的毛都被吃掉了。史书上记载说:“雍州以东,人多饥乏,更相鬻卖,奔迸流移,不可胜数。……又大疾疫,兼以饥馑,百姓又为寇贼所杀,流尸满河,白骨蔽野。刘曜之逼,朝廷议欲迁都仓垣,人多相食,饥疫总至,百官流亡者十八九。”[19]山西、河北等地遭受的打击更大,并州刺史刘琨在赴任途中,将亲眼所见的惨状写进呈送皇帝的表章中,其文曰:“臣自涉州疆,目睹困乏,流移四散,十不存二,携老扶弱,不绝于路。及其在者,鬻卖妻子,生相捐弃,死亡委危,白骨横野,哀呼之声,感伤和气。”[20]

在这次旱蝗灾害的双重打击下,人民死亡流徙,社会组织随之解体,盗寇横行,道路断塞。西晋在华北地区的地方政权近乎崩溃,以致次年羯族人石勒的军队逼近京师洛阳时,朝廷用羽毛檄书紧急征召天下军队,皇帝对使者们说:“替我告知各位将军,如果马上发兵,还可以救我们,再迟就来不及了。”之后却没有一位将军来勤王的。

对于旱灾而言,干旱和水这两个因素密不可分。持续的干旱会加剧水荒,水资源危机又会加重干旱的威胁,干旱是原因,水荒是结果,二者互为影响,互相制约,结伴而行,对农业生产而言,干旱和水荒都意味着雪上加霜。(www.xing528.com)

人们经常将水旱灾害并提,其实,从灾害发生的地域范围上来看,洪涝泛滥基本是一条线,而旱灾是一大片;从持续时间上来看,洪涝相对讲是一段时间,旱灾则会持续很长时间,从季节连旱一直到连续旱年。我国每年旱灾和洪涝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大体相当,但说粮食损失干旱超过洪涝一倍以上,受灾面积也大一倍左右。旱灾的发生、发展和危害具有四大特征,即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延续时间长、威胁危害大。

历史上,我国大范围、连年持续发生旱灾的情况屡屡发生。如明朝末年崇祯十年(1637年)至清初顺治三年(1646年)发生了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旱灾,其范围包括现在的海滦河流域、黄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20多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旱灾遍及大半个中国,持续时间接近10年,北方多数地区连续干旱4~8年,直接动摇了社会和经济秩序,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

崇祯大旱是逐步发展的,1637年主要出现在华北和西北地区,1638年向南扩大到皖、苏等省。北方地区许多县志的灾异记载显示,1640年出现数省特旱,核心旱区如山陕甘冀出现人相食的极端情况。山西汾水断流,临汾夏季甚至“风霾不息”,即持续性沙尘暴。海河流域各河断流,晋、冀、鲁、豫大多州县伴随旱灾出现蝗灾、疫灾,使灾情更趋严重。河南“大旱遍及全省,禾草皆枯,洛水深不盈尺,草木兽皮虫蝇皆食尽,人多饥死,饿殍载道,地大荒”。甘肃大片旱区人相食。陕西“绝粜米市,木皮石面食尽,父子夫妇相剖啖,十亡八九”。崇祯十二年(1639年),每石米价银一两,崇祯十三年(1640年)以后,每石米涨到银3两至5两,加上沉重的赋役,民不聊生,迫使农民揭竿而起,起义不断,最终导致明朝灭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曾发生过两次规模较大的旱灾,并被纳入近50年来我国“十大灾害”之列。第一次是1959—1961年,全国连续3年的大范围旱情,使农业产出大幅度下降,市场供应十分紧张,人民生活相当困难。第二次是1978—1983年,全国连续6年大旱。累计受旱面积近20亿亩,成灾面积9.32亿亩。持续时间长,损失惨重,北方是主要受灾区。

从受旱面积来看,20世纪50年代,全国每年平均受旱面积为1.73亿亩,60年代为3.24亿亩,70年代为3.98亿亩,80年代为3.75亿亩,90年代则超过4亿亩。根据1950—1979年的资料统计,全国粮食产量因各类气象灾害总损失量约为3026.25亿千克,由于干旱造成的粮食减产超过1532亿千克,占总损失量的一半,可见影响之大。

据统计,我国人均淡水量为世界人均淡水量的四分之一,属于缺水国家。全国已有300多个城市缺水,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00多亿元。在北方地区,水资源危机更加严重。黄河下游在1972—1999年的28年中,共计断流22年。最严重的1997年,断流13次、226天;其中有一天断流河段长达704千米。“据不完全统计,1997年的黄河断流造成黄河流域粮食减产300万吨,而工业方面的损失为农业损失的10倍以上,仅山东省1992—1996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268亿元。”[21]

1997年、1999年、2000年和2002年我国北方地区均发生了严重的干旱。由于持续的旱情,目前我国沙化面积已经扩展到174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18%,而且年扩展速度由20世纪70年代的1560平方千米增加到90年代末的3436平方千米,年扩展速度呈明显增加趋势,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国北方的农业和牧业发展。

值得欣慰的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水资源问题。以解决黄河断流问题为例,1987年国务院批准“南水北调”工程生效前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该方案的批复使黄河成为我国大江大河中首个进行全河水量分配的河流。根据国务院授权,黄河水利委员会从1999年3月正式实施黄河水量统一调度。“20年来,黄委行政、法律、工程、科技、经济五措联动,结束了黄河下游频繁断流的历史。”[22]1999年8月至今,黄河干流再未出现断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