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红旗渠精神-中国气象灾害史话

红旗渠精神-中国气象灾害史话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红旗渠以浊漳河为源。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共有189名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256名民工重伤致残,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1995年4月14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参观了红旗渠青年洞,高度评价了林州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精神-中国气象灾害史话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在国民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林县人民艰苦创业,在太行山的悬崖绝壁上建成的“引漳入林”灌溉工程。红旗渠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也正是中华民族繁衍、生存、发展的灵魂。

1954年,上级给林县派来了年仅26岁的杨贵担任县委第一书记。这位年轻的书记深知水对这个山区县的重要。刚上任,他就同县委和县政府的领导同志一道,走遍了林县的村村寨寨、沟沟坎坎,做了许多调查研究工作,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专门商讨如何解决全县的吃水、用水问题。统一认识后,立即发动和组织全县人民治山治水,修建了英雄渠、淇河渠等一批小型渠道。但是,1958年底至1959年5月,林州又遇大旱,河水断流,井塘干涸,水库底朝天,已建成的水渠成了干渠。大旱,给人们带来灾难,也引起人们深深的思考:挖山泉、打水井,地不给水;挖旱池、打旱井,天不给水;修水渠建水库,河不给水;怎样才能彻底解决水的问题?

显然,单靠在本县境内解决水源问题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必须把眼光放到周边县域甚至外省。杨贵亲自带领调查组去太行山考察。当他来到山西平顺县石城镇,当地干部和水利人员给他介绍,浊漳河流经此地时,常年有25立方米/秒的流量,一到汛期,流量在1000立方米/秒以上。听到这个情况,令他兴奋不已。1959年10月10日,杨贵主持召开县委扩大会议,他向与会者谈了自己考察后形成的“引漳入林”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赞同和认可。11月6日,林县县委、县人委正式向新乡地委和行署、河南省委和省人委报送《关于“引漳入林”工程施工的请示》。

1960年1月27日,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向山西省委、省政府发出公函。河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史向生还以个人名义向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书记处书记王谦写信,请求山西省党政领导给予支持。2月1日,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亲自召集书记处书记王谦、副省长刘开基及有关方面领导开会。他们向林县人民、河南人民伸出了援助之手,同意林县的请求,并向中共晋东南地委、平顺县发出指示,要求他们协助林县选好引漳入林工程的引水地点。1960年2月10日,林县“引漳入林”总指挥部召开全县广播誓师大会,“引漳入林”动员令通过有线广播传到林县每一个大队和生产队

修建红旗渠,从开始的这一天起,就决定了它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斗争,这场斗争甚至是残酷和悲壮的。因为,这是林州人民在极端困难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在没有任何机械设备,每天只有很少粮食的情况下,在极其险恶的大自然中所进行的一项创世纪的伟大工程。当时,参加修渠的干部和民工每天每人只有1斤原粮、3斤蔬菜。没有参考资料,土专家就亲自勘测、精心设计;施工中,劈山开洞、砌墙架槽,需要大量的炸药和水泥,没有,就土法上马,自己研制炸药,生产水泥。林州人民就是靠自力更生的精神劈山挖渠、开洞架槽的。天寒地冻,河水寒彻透骨,机械、材料全没有,只有一副肩膀和两只手。八十个民工在寒风大雪中,忍着双手冻裂的疼痛,争分夺秒地锻出了三万块料石。当一块块料石投进水里被大水冲走的时候,几百名太行汗子硬是跳进冰冷的河中,臂挨着臂,肩挨着肩,架起一道道人墙。当岸上的人们疾步流星地抬石头、背沙袋,在人墙下用一块块巨石垒起七十米长的拦河大坝时,河里的人们却冻紫了嘴唇、冻僵了四肢。当时的工地上,一无住房,二无道路,只是一片荒山沟,修渠大军住山洞睡席棚,有的还住在山崖下,铺地盖天,无所畏惧。

红旗渠从1962年2月动工,至1966年5月竣工,历时四年零三个月修建而成,包括干渠、支渠和斗渠,总长1500千米。总干渠开凿在悬崖峭壁上,工程艰巨,享誉海内外。游人沿渠漫步,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www.xing528.com)

红旗渠以浊漳河为源。渠首位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绝壁断崖下。总干渠长70.6千米,渠底宽8米,渠墙高4.3米,从分水岭分为三条干渠。第一干渠向西南,经姚村镇、城郊乡,到合涧镇,与英雄渠汇合,长39.7千米;第二干渠向西南经姚村镇、河顺镇,到衡水镇马店村,全长10.9千米。红旗渠工程宏伟,气势壮观,有“人工天河”“当代万里长城”之誉。

红旗渠的修建者在艰难的施工条件下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上,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了152个渡槽,凿通了211个隧洞,挖砌土石1818万立方米,相当于修筑了一道从哈尔滨到广州高3米、宽2米的“万里长城”。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共有189名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256名民工重伤致残,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人们形容该工程是“劈开太行山”,建成了“人工天河”红旗渠,1500千米红旗渠的建成,改变了林州人世世代代贫穷缺水的命运,由此产生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红旗渠精神更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奋发进取,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1995年4月14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参观了红旗渠青年洞,高度评价了林州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他说:“当年林州人民在那样困难的情况下,能把红旗渠修起来,真不容易。红旗渠精神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仍需要大力弘扬。”

2011年3月,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河南省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