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赤峰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9版,提升监测预警能力

赤峰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9版,提升监测预警能力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提高气象灾害综合探测能力提升灾害性天气监测水平。建立全市气象灾害监测资料图形显示系统,实现气象监测、雷达探测、卫星遥感等资料在气象预警中心实时动态显示。提高气象灾害监测水平。建立和完善跨地区、跨部门涵盖各类专业监测网在内的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网。提高气象灾害风险实时动态研判能力。到2030年,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公众覆盖率达到100%,突发气象灾害的临近预警信息至少提前10~20分钟送达受影响地区的公众。

赤峰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9版,提升监测预警能力

(1)提高气象灾害综合探测能力

提升灾害性天气监测水平。充分利用由地基、空基、天基观测系统组成的立体观测网,对灾害性天气进行全天候、高分辨率、高精度的综合立体性连续监测。建立全市气象灾害监测资料图形显示系统,实现气象监测、雷达探测、卫星遥感等资料在气象预警中心实时动态显示。

提高气象灾害监测水平。建立和完善跨地区、跨部门涵盖各类专业监测网在内的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网。在现有自动气象站观测能力的基础上,组建自动气象监测网,以山洪地质灾害一级重点防治区站间距5千米,二级重点防治区站间距达到10千米,一般防治区站间距15千米,暴雨灾害易发区、重要对象保护区、人口密集区平均25平方千米,在各类水利设施周边沿线平均5~10千米为建设原则,建设包含降水、温度、风向、风速、湿度、气压六要素的自动气象站。根据流域和水利设施分布特点及存在问题,加密建设暴雨监测站。

实时气象灾情收集上报。按照要求通过国突平台和信息网络及时上报收集到的灾情信息。

(2)完善气象灾害传输信息网络

充分利用国家已有的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统筹发挥公共信息网络和专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作用,实现全市气象灾害信息和各相关部门间气象灾害信息实时快速交换和高度共享,形成“云+端”应用,使实时灾害探测资料的收集、传输和分发信息化。

建立远程监控系统:在全市各乡镇建立气象灾害实景视频远程监控系统,在气象灾害高风险区,加密视频实况监测点。

到2030年,气象灾害监测率达到95%以上。(www.xing528.com)

(3)提高气象灾害预警能力

完善实时气象灾害报警系统。优化中尺度气象自动站网气象资料实时处理平台的数据收集、整理、报警等功能,改进预警指标和时效,当降水、风速、气温等要素达到警戒指标时,无延迟自动报警。

提高气象灾害风险实时动态研判能力。提高气象灾害风险预报预警和基于影响的气象预报业务,实现从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向气象灾害风险预警转变。开展暴雨、干旱、雪灾等主要气象灾害的定量化风险实时评估,提高气象灾害风险实时动态研判能力。

提高预报的精细化程度、预警时效和准确率。目前的预报时效已精细到全国0~10天,空间分辨率达5千米,未来将进一步建立从分钟到年的无缝隙、全覆盖、智能化的预报业务,发展基于位置的全球格点化预报。

在此基础上,针对赤峰市气象灾害特点,依据智能网格数值预报产品,建立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和基于影响的气象预报业务,实现从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向气象灾害风险预警转变。

(4)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和传播

完善部门联合、上下衔接、管理规范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强化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向公众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提高预警信息滚动发布频次。到2030年,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公众覆盖率达到100%,突发气象灾害的临近预警信息至少提前10~20分钟送达受影响地区的公众。完善以预警信号为先导的重大天气过程应急“叫应”服务机制和应急联动机制,着力解决偏远农村贫困地区预警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难题,消除预警信息接收“盲区”,气象预警信息基本实现公众全覆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