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态建筑解读:建筑适应气候

生态建筑解读:建筑适应气候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气候特征使该地区容易滋生蚊虫,又使该地区建筑具有自身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风适应性。建筑布局力求提供最大限度的相互遮阳,围合布置成内向型庭院,以调节气候。较大的坡屋顶不仅起到排水作用,同时考虑到雪载荷及雪的自动滑落。建筑的气候适应性表现间于炎热与寒冷气候之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坡屋顶有遮阳、排水功能,建筑布局力求适当分散、半围合形成南向开放庭院,利于夏季自然通风。

生态建筑解读:建筑适应气候

(1)湿热气候区。

该地区夏季降水量大、空气湿度高,太阳辐射强烈,气温较高且昼夜温差较小,冬季较为暖和。气候特征使该地区容易滋生蚊虫,又使该地区建筑具有自身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风适应性。建筑布局较为分散,建筑底层通常架空,建筑立面较为通透,这样不仅有利于通风,排出室内热湿,改善室内热湿环境,而且有利于去除虫害。二是遮阳遮雨适应性。大坡屋顶形式不仅在夏季提供遮阳,而且有利于雨水排放。三是轻质多孔材料运用。轻质材料用于屋面与墙身,热惰性小,在太阳辐射下温度升高较快,有利于白天通风散热;多孔材料用于屋面与墙身,具有一定的雨水蓄存能力,可发挥建筑表层的被动蒸发冷却效应,同时不影响建筑的通风效果。典型案例有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的干栏民居(见表5-1)及我国胶东半岛与马来群岛的草屋民居。

(2)干热气候区。

该地区终年降水量极少、空气干燥,夏季太阳辐射强烈,气温很高且昼夜温差及年较差都很大。气候特征既使该地区容易产生风沙,又使该地区建筑具有自身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遮阳适应性。建筑布局力求提供最大限度的相互遮阳,围合布置成内向型庭院,以调节气候。二是风沙适应性。建筑立面较为封闭,常开小窗以采光透气,并避免风沙进入,利用烟囱效应促进室内空气流动。三是重质与多孔材料运用。重质材料用于屋面与墙身,热惰性大,可极大地衰减室外温度波,维持室内温度昼夜稳定;采用多孔材料遮阳进行防热并过滤风沙。典型案例有哈桑·法赛设计的Dariya住宅(见表5-1)。该气候区可以直接利用水在空气中蒸发加湿改善室内热环境。(www.xing528.com)

(3)寒冷气候区。

该地区冬季气候寒冷,日夜温差较大,雪荷载大且寒风大,夏季不炎热。气候特征既使该地区容易产生风雪,又使该地区建筑具有自身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风光适应性。建筑布局力求紧凑或围合形成内向型庭院,以减小外表暴露面积,避免寒风袭击;北向开较小的窗以减弱冬季冷风渗漏,南向有较大窗以利于冬季日照与夏季通风。二是雨雪适应性。较大的坡屋顶不仅起到排水作用,同时考虑到雪载荷及雪的自动滑落。三是较厚或保温围护结构。利用较厚或保温的围护结构,使屋面与墙身有较大热阻,阻止室内向室外散热,从而最大限度改善室内热环境。典型案例有加拿大Penhallam住宅(见表5-1)。

(4)温和气候区。

该地区有明显的季节性温度变化,冬季较为寒冷,夏季较为炎热。虽然年平均温度较为舒适,但月平均温度和温度日较差较大。气候特征使该地区建筑既要考虑夏季防热,又要考虑冬季保温。建筑的气候适应性表现间于炎热与寒冷气候之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夏季遮阳,适当通风。坡屋顶有遮阳、排水功能,建筑布局力求适当分散、半围合形成南向开放庭院,利于夏季自然通风。二是冬季避免冷风,争取日照。半围合形成南向开敞空间,冬季可争取日照和减弱冷风侵袭。三是围护结构兼顾保温与隔热。使用可调节遮阳、保温、导风与挡风是该地区最为常用和有效的措施。典型案例有中国云南纳西族民居(见表5-1),在夏季居民以上层空间活动为主,以下层空间为辅;在冬季居民以下层空间活动为主,以上层空间为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