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内涵解读:建筑遗产适应性再利用潜力

内涵解读:建筑遗产适应性再利用潜力

时间:2023-08-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适应性再利用潜力评价由两大部分组成:确定需要评价的子项并列表,数据验证与分析评估。大部分的建筑遗产进行改造正是为了适应这一新的功能需要。

内涵解读:建筑遗产适应性再利用潜力

潜力——内在的没有发挥出来的力量或能力(《辞海》)。那么,建筑遗产适应性再利用的潜力就是建筑遗产自身隐藏着的有利于对其实施再利用的能力与可能性。在我们决定要拆除某一遗产类建筑时,给出的最普遍的理由便是:该建筑已经不再适应新的功能。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常常因为我们对建筑遗产功能、结构以及环境等多个方面的潜力认识不足,而作出错误的判断,导致大量具有改造再利用潜力,原本可以脱胎换骨的建筑遗产难逃被拆除的噩运。因此,我们需要一套科学的评估系统对近现代建筑遗产适应性再利用潜力进行全面的评估,并在评估中充分考虑针对不同类别建筑时评价方法、流程与标准的相通与相异之处,尝试建立基于再利用潜力的分类指导原则,在完善潜力评价系统的同时与改造再利用设计决策实现有效对接。

适应性再利用潜力评价由两大部分组成:确定需要评价的子项并列表,数据验证与分析评估。在实际操作中,这样的评价模式体现了业主的需求,同时也为建筑师提供了改造设计依据,帮助建筑师来决定在建筑改造更新中作何加建或拆减。通过分析,调研所采集的数据可以通过评估转化为相应的分值、模式、图表或空间概念。评价完成后,就可以清楚地区分原有建筑及结构的优势与缺陷,并为不适应之处提供解决思路,同时还可以较为客观全面地回击对原有建筑的质疑。

潜力评价还需考虑置入功能的类型:是保持原功能,还是适应性再利用,抑或是多功能混杂?传统而言,以最初设计预想的功能持续地运行一座建筑,似乎是合乎逻辑并适于保护的,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对建筑的伤筋动骨。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尤其在工业建筑与公共建筑改造中,原先的功能或将完全变更,建筑的使用方式也会大相径庭,于是合适的适应性再利用成为保护它们的最佳方式,因此建筑遗产适应性再利用潜力评价便成为确定改造方式策略、介入力度大小以及具体改造技术方法的必要前提和关键步骤。(www.xing528.com)

大部分的建筑遗产进行改造正是为了适应这一新的功能需要。在进行功能评估时,面对旧建筑如何适应新功能的问题需要谨慎地分析与探讨。在评价中应结合实施操作性、限制条件等多种因素,收集整理调研数据,并将建筑现状与设想功能做比对分析,以确定二者的结合可能性。有时设想的功能可能会对原先的建筑空间产生颠覆性的影响,甚至会对原有建筑的特征造成破坏,其改造代价也会较为昂贵,这种情形下以保护为主的开发模式常常会让位于以功能提升为主的开发模式。在此评价过程中,建筑师需要权衡的是建筑自身的价值与改造再利用后的价值,二者孰轻孰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