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国外研究综述

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国外研究综述

时间:2023-08-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建筑使用后评价国外自1960年代之后开始了POE的研究,代表性的人物有:普莱塞[7]、齐姆林、弗里德曼等学者。表0-1建筑性能评价的主要评价指标资料来源:笔者整理3)建筑遗产现状评价国外历史建筑遗产的保护相对较为成熟和系统,众多学者从多个角度对历史建筑的现状调研评价作了系统化研究。

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在建筑综合评价方面的研究比较全面系统,范围也较为广泛,包含了建筑使用后评价、建筑性能评价、建筑遗产价值评估、建筑生命周期评价、建筑可持续性评价、建筑经济成本评价以及建筑节能评价等等。

1)建筑使用后评价(POE)

国外自1960年代之后开始了POE的研究,代表性的人物有:普莱塞(Wolfgang Preiser)[7]、齐姆林(Craig M.Zimring)、弗里德曼(A.Friedman)等学者。POE主要针对建筑在经历一段时间使用后进行的评价,并以功能和日常使用等方面作为主要关注点,如涉及房间的布置、室内环境质量、空间使用、安全性私密性、舒适性等指标,设计一般只作为一个独立因素而单独考虑,技术设施的评价也着重在其对于功能使用和住户影响方面。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有:普莱塞等人的《使用后评价》[8],书中提出了具有较强实用性的建筑使用后评价模型,并通过案例深入阐述了描述性、调查性和诊断性三种层次和深度的评价技术,该书在国际建筑评价领域具有重要影响;贝克尔(F.D.Becker,1988)[9]从设计研究和诊断工具的角度展开的建筑使用后评价;弗朗西斯卡托(G.Francescato,1988)等[10]基于使用者居住满意度而提出的建筑使用后评价模型;齐姆林(Craig M.Zimring,1988)[11]从主、客观指标综合的角度提出的POE整体性评价程序;等等。

2)建筑性能评价(BPE)

建筑性能评价(BPE)是基于建筑交付使用后每个阶段的反馈和评价,范围从策略规划到整个建筑生命周期的使用过程。它是建筑使用后评价研究知识积累的结果,包含了建筑师、施工人员和建设过程中相关人员的重要信息,系统地保障反馈贯穿全过程,从而使建筑质量能够在规划、设计、建造以及后来的使用和运营中得以保证。BPE的发展是为了扩展POE的反馈基础,从而使POE能够较早地与设计过程相关联,并贯彻应用于建筑交付使用和生命周期全过程[12]。国外关于BPE的研究并不少见,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论著有:美国学者普莱塞(Wolfgang Preiser)等人所著的《建筑性能评价》[13]中系统性地提出BPE的理论与方法,其将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划分为规划、策划、设计、建造、使用、再利用共六个阶段(图0-2),根据每个阶段的特点分别进行建筑性能评价,并通过实例研究进行分析论证,该书是建筑性能评价领域的权威之作;新西兰惠灵顿大学的建筑环境评价研究机构(CBPR,Centre for Building Performance Research)学者拜尔德(George Baird)等人所编著的《建筑评价技术》[14]着重介绍了针对多种类型建筑的结构、环境、经济、能耗等性能指标的评价方法,并包含大量实例和评价指南,该书也具有较大的国际学术影响;澳大利亚学者索巴托(V.I.Soebarto)[15]等人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建构了基于多重价值的建筑性能评价标准及方法,并提出一套建筑环境性能跟踪评价软件来实现动态监测;等等。

图0-2 建筑性能评价(BPE)过程模型

图片来源:(美)普莱塞,(加)维谢尔.建筑性能评价[M].汪晓霞,杨小东,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18

若将不同的建筑性能评价理论放在一起作一比较,可以发现每项研究在评价指标的选择上虽见仁见智,各有侧重,但仍不乏很多相同相通之处,表0-1中列出了在建筑性能评价中最常涉及的评价指标,并分为功能、艺术、技术、经济/法规四大类型。

表0-1 建筑性能评价的主要评价指标

资料来源:笔者整理

3)建筑遗产现状评价(www.xing528.com)

国外历史建筑遗产的保护相对较为成熟和系统,众多学者从多个角度对历史建筑的现状调研评价作了系统化研究。如建筑遗产保护学者J.柯克·欧文(J.Kirk Irwin)[16]在其所著《西方古建古迹保护理念与实践》[17]一书中,系统介绍了西方遗产建筑调研评价的方法。英国遗产保护专家大卫·S.瓦特(David S.Watt)所著的《建筑病理学:原理与实践(第二版)》[18]中,从建筑病理诊断的角度来分析建筑遗产的结构、材料、环境、性能等方面的病害缺陷,并利用跨学科的评价技术方法对建筑遗产的病害进行调查、监测、鉴定、诊断及预测。美国学者J.史丹利·冉本(J.Stanley Rabun)等所著的《建筑保护与再利用评价》[19]分析了美国各不同年代建筑遗产的特征,针对其建筑、结构、设备、管线等部分分别介绍其调查评估技术与方法,还对建筑遗产再利用时的可持续性、经济性评估作了分析。同样出自J.史丹利·冉本的《历史建筑结构评估》[20]对历史建筑的结构和材料进行了评估和分析,涉及墙体、梁柱、屋面等子项,包含大量美国历史建筑改造加固实例。詹姆斯·道格拉斯(James Douglas)等所著的《理解建筑缺陷(第三版)》[21]对老建筑病害的概念原理、调研技术、评价方法、老化机制、耐久性评估进行了系统研究,并针对建筑不同部位作了具体分析;马修斯·李维(Matthys Levy)和马里奥·萨瓦多里(Mario Salvadori)所著的《建筑为何倒塌:结构如何损坏》[22],还有雅各布·费尔德(Jacob Feld)所著的《结构损毁》[23]等,都是较早基于建筑物理缺陷病害分析并对历史建筑损毁老化做综合研究的论著等等。另外,将计算机技术等手段引入建筑遗产现状评价过程,实现动态追踪式管理也成为近年来建筑遗产保护领域的前沿和热点,如欧盟曾开发过以计算机软件对文物古迹损毁情况进行评估的专家系统MDDS(Monument Damage Diagnostic System)。该系统是基于1994年欧盟项目“古代砖结构损毁评估专家系统”的相关研究成果发展而成,项目由比利时鲁汶大学RLICC国际保护中心、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结构工程系、荷兰建筑机构研究所和德国汉堡技术大学共同合作负责,MDDS是该项目的主要成果之一。[24]

4)建筑遗产价值评价

西方一些主要的发达国家自1960年代以来就开始对建筑遗产价值评价展开系列研究。首先,UNESCO和ICOMOS颁布的众多国际宪章、公约、宣言、建议等作为纲领性、法规性、指导性文件,可为历史建筑的价值评价提供经验总结、原则共识和技术规范。如:关于古迹保护修复、记录档案出版要求的《威尼斯宪章》(1964);关于在古建筑群中引入现代建筑的可行性及基本原则的《布达佩斯决议》(1972);关于建筑遗产定义、重要性及对保护法律、管理、财政、技术、国际协作提出建议的《有关建筑遗产的欧洲宪章》(1975);关于建筑遗产整体性保护要求和方法的《阿姆斯特丹宣言》(1975);《关于古建筑、建筑群、古迹保护教育与培训的指南》(1993);关于文化遗产中原真性认定的《奈良文件》(1994);《关于建筑遗产分析、保护与结构修复的原则》(2003);关于产业遗产认定、重要性及保护方法的《有关产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2003);等等。

其次,各国根据自身情况推进了建筑遗产评价的制度化建设。如法国于1962年颁布了《历史保护区法令》(又称《马尔罗法令》),该法令的实际操作过程由“历史保护区及保护和利用规划(PSMV)”的一系列法规和规划图则所确定,其中PSMV研究中的主要工作就是对历史保护区中建筑遗产进行调查和评价,详细记录建筑的特征资料及评估过程和结果,并要求在文字报告中明确提出对历史保护区的价值分析及评价的相关内容。加拿大在建筑遗产决策实践中形成了“勘测、评估、决策”三部曲式的工作方法,制定了评估表、评估程序、评估标准以及相对稳定的评估人员组成模式。评估表包括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估标准是由建筑师、历史学家、建筑历史学者等多方面专家制定完成的,该系统是一套比较完整的、适合加拿大国情的系统化量化评估标准[25]

第三,1970年代以后在建筑遗产领域开始逐步运用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评价方法,一些知名学者和权威学术机构都涉入对建筑遗产价值的研究,包括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荷兰学者克拉默(Arjo Klamer)[26]、英国学者费尔顿(B.M.Feilden)[27]、奥地利学者B.弗拉德列、欧洲学者E.B.米哈伊洛夫斯基、奥地利学者阿洛伊斯·里格尔(Alois Riegl)、俄罗斯遗产保护专家阿列克·伊万诺维奇·普鲁金等多位学者都竞相提出关于建筑遗产价值评价的不同体系指标及分类方法,同时还吸引了一些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加入该领域的研究。

5)建筑改造节能与经济评价

建筑改造节能与经济评价包括对改造后节能水平进行量化研究,以及从经济及运营的角度对建筑改造涉及的各项成本进行核算和评估,还有就是从环境资源的角度对建筑改造的可持续性指标进行衡量和评价。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哈林(Herring H,1999)[28]对改造前后的建筑能耗进行了实时监控与评估研究;哈斯(Haas R,Biermayr P,2000)[29]通过奥地利建筑节能的具体案例对不同围护结构改造后的保温隔热效果进行了评价与分析;格林(Greening L A,2000)等[30]通过大量实地调研对建筑能耗的使用机制和改造效率作出了量化评估;维格内斯(Vignes R P,1999)等人[31]从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对建筑改造的环境因素进行了评价,并据此为设计决策提供策略参考;克雷格·兰斯顿(Craig A Langston,2005)[32]在《建筑生命周期成本评价》一书中从建筑经济成本的角度对建筑进行评价研究,提出总成本的概念,包括建筑生命周期的时间成本、项目现金流成本、使用成本等,并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对建筑的价值和可持续性等进行了评估和量化分析;里卡多·马特乌什(Ricardo Mateus,2011)[33]提出了环境、社会、经济和文化四位一体的建筑可持续性评价系统,创立了建筑可持续评价工具软件SBToolPT-H,以保证评价的通用性、实用性、透明性和灵活性;贝尔(Bell S,1999)等人[34]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建筑的可持续指标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并提出相关指标量化测量的策略及方法;等等。

总结归纳近年来国际上对建筑综合评价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评价范畴逐渐扩大。对于评价客体类型而言,从早期关注的建筑类型如宿舍、老人公寓、医院,到后来的厂房、办公、商业、娱乐设施,再到生态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建筑,甚至扩展到街区乃至城市尺度的综合环境问题;对于评价时间过程而言,从早期的使用后评价,再到后来的设计前评价、设计后评价以及实施中评价,从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维度对其进行全面评价;对于评价角度而言,从偏重于事实标准的客观评价,转向客观指标和主观感受兼顾的综合评价。

②对定量评价日益关注。很多过去难以实现的技术手段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如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GIS[35]分析系统、环境监测系统、人工智能等等,这些技术往往更有利于数据量化分析和比对处理,从而使得评价过程和结果更加科学化,从以往的定性描述为主转向定性定量二者结合。

③评价内容更趋多元。早期以建筑质量、建筑性能、建成环境为主要评价内容,近年来评价内容和角度更趋多元和丰富,如绿色建筑、建筑节能、经济成本、建筑价值、可行性、项目决策、可持续性等多种评价内容。在建筑学科与其他学科产生大量交叉互动的大背景下,建筑评价领域也广泛吸收了来自环境学、生态学心理学、社会学、系统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理念思路及技术方法,促使建筑评价中新的内容和角度层出不穷。

④评价过程专业化市场化。相比国内而言,西方的建筑及环境评价已经较为成熟和完善,并且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专业化和市场化,出现了相当多数量的建筑评价机构。而这些机构一部分依托于高校的研究资源,以学术研究为主,如新西兰惠灵顿大学的建筑环境评价研究机构(CBPR,Centre for Building Performance Research);另 一 部 分 则 成 为 大 型建筑事务所中的一个分支,开展建筑评价的咨询业务,如HOK[36]的建筑评价部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