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态建筑发展,《生态建筑(第三版)》成果

生态建筑发展,《生态建筑(第三版)》成果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态建筑学从其产生到现在,一直致力于在建筑领域中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与生态问题,并随着新的问题和观念的产生而不断发展。1999年6月,第20届国际建协大会在我国北京召开,此次会议以“21世纪的建筑学”为主题,与会代表签署了《北京宪章》。《北京宪章》是对生态环境保护运动的促进和地区文化的复兴,为21世纪的建筑活动与设计指明了方向,表明了关注生态、关注环境是21世纪建筑活动的主题。

生态建筑发展,《生态建筑(第三版)》成果

生态建筑学从其产生到现在,一直致力于在建筑领域中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与生态问题,并随着新的问题和观念的产生而不断发展。20世纪60年代,生态建筑学主要关注的是当时的环境污染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20世纪70年代,由于世界石油危机,与能源使用和能源供应相关的问题成为生态建筑学关注的主要因素,世界各地纷纷开展了被动式太阳能建筑的研究,并在建筑物的保温隔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77年12月,国际建协大会以1933年的《雅典宪章》为出发点,在秘鲁签署了另一个新宪章——《马丘比丘宪章》。新宪章总结了现代建筑与城市规划建设的主要经验和教训,综述了城市与区域、建筑与技术、环境与文化等方面面临的新问题和新对策,体现了建筑领域从探索自然、改造自然向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转变。

进入20世纪80年代,大范围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已殃及世界各国,环境和生态保护成为生态建筑学讨论和关注的焦点。1988年,我国学者吴良镛先生在希腊建筑师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学”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广义建筑学”概念,并写成了《广义建筑学》一书。书中指明以城市规划、建筑与园林为核心,综合工程、地理、生态等相关学科,构建“人居环境科学”体系,以建立适于居住的生活环境。(www.xing528.com)

20世纪90年代后,全方位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成为全球共识,环境、生态、资源共同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1999年6月,第20届国际建协大会在我国北京召开,此次会议以“21世纪的建筑学”为主题,与会代表签署了《北京宪章》。《北京宪章》强调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辩证关系,倡导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提出以城市为核心,建立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园林设计三位一体的观点,促进地区文化精神的复兴,实现现代主义的地区化和地区主义的现代化。《北京宪章》是对生态环境保护运动的促进和地区文化的复兴,为21世纪的建筑活动与设计指明了方向,表明了关注生态、关注环境是21世纪建筑活动的主题。

进入21世纪,社会、经济、自然协同发展成为各行各业共同致力的目标,人、社会、建筑、自然和谐共生与协同发展成为生态建筑学致力的目标。生态规划、生态城市、可持续社区、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兴起,尤其是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在各国的相继制定与推行,成为世界生态建筑的发展潮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