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陕西省志·农业志:小麦栽培技术成果与推广

陕西省志·农业志:小麦栽培技术成果与推广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86年蒲城等6县实施旱地小麦栽培技术296.4万亩,亩产179.4公斤。1990年提升为渭北旱地小麦亩产200公斤规范化栽培技术,平均亩产234.7公斤。2004年以后,小麦拌种发展为种子包衣技术推广。地膜小麦栽培技术地膜小麦在陕南灌浆期雨水多易倒伏,种植区域以渭北旱原为宜。山东农业大学研制生产的小麦宽幅精播机是推广这一技术的重要配套设备,引入陕西后关中麦区推广较多。

陕西省志·农业志:小麦栽培技术成果与推广

旱地小麦栽培技术 1990年前重点推广,采用培肥地力、深耕细作、耙耱保墒、更换良种、增施磷肥、推广条播,防治病虫等综合栽培措施。1986年蒲城等6县实施旱地小麦栽培技术296.4万亩,亩产179.4公斤。1990年提升为渭北旱地小麦亩产200公斤规范化栽培技术,平均亩产234.7公斤。

水地小麦规范化栽培技术 1986~1987年推广包括选用良种、精细整地、增施肥料、三密一稀、两密一稀条播套种、药剂拌种,综合防治病虫、降低播种量等技术,1986年关中10个县示范推广8500亩,平均亩产373.6公斤。1987年全省推广247.3万亩。

小麦丰产综合增产技术 1987年农牧渔业部丰收计划项目下达陕西推广小麦丰产综合技术50万亩,在关中灌区推广条播、增施化肥、适期播种、一喷三防等技术,当年推广62.9万亩,平均亩产328公斤。1991年在旱地推广118.9万亩,平均亩产215公斤。

小麦根际联合固氮菌应用技术 省农技推广站1987年针对旱地小麦缺肥缺水状况,从河北科学院引进小麦根际联合固氮菌,采用拌种、浸种、喷施等方法多点试验表现增产。1989~1990年在全省推广664.2万亩,平均亩增产小麦36.1公斤。

小麦拌种与一喷三防技术 采用有益菌群微生物激素、微肥、药剂等对小麦浸种拌种,有增产效果。1988年省植保站从北京引进增产菌,小麦拌种150万亩,亩产274.7公斤,增产33.5公斤。2004年以后,小麦拌种发展为种子包衣技术推广。一喷三防是在小麦开花灌浆期把防治锈病、白粉、赤霉病杀虫剂杀菌剂以及氮肥、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混合喷施,防病防虫防早衰。

平衡施肥技术 是氮磷配合一次深施和配方施肥技术的发展,根据小麦产量水平和生长发育规律,亩施磷酸二铵15~20公斤、氯化钾15~10公斤做底肥,再用尿素20~25公斤,底肥追肥按5∶5或4∶6施用。

地膜小麦栽培技术 地膜小麦在陕南灌浆期雨水多易倒伏,种植区域以渭北旱原为宜。1996年省农技推广站从甘肃引进地膜小麦穴播技术、从山西引进膜际条播技术,播前宜精细整地,施足底肥。选用膜上穴播或膜际条播方式。选用冬性中矮秆抗倒伏品种。膜上穴播较露地小麦播期迟7~10天,膜际条播迟3~5天。播量条播亩5~6.5公斤、穴播亩6~8公斤。1996年在渭北15个县示范种植585亩,平均亩产377.6公斤,与常规小麦相比增产效果明显。1997年农业部在西安举办全国地膜小麦技术培训班,200多人参加。1999年后由于费时费工、生产成本较高、增产不增收等原因,地膜小麦种植面积减少,2003年后基本消失。(www.xing528.com)

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 由前茬作物收后机械粉碎秸秆覆盖和免少耕播种技术组成,流程为收获→秸秆粉碎→深松土壤→休闲期除草→播前表土作业施肥播种→田间管理,技术核心是播前10~15天用圆盘耙、浅松机、弹齿耕、旋耕机等完成10厘米内表土作业。

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 1997年后利用小麦条播机械,把小麦播量由每亩10~15公斤减少到4~7公斤,利用小麦个体发育促进分蘖成穗。

氮肥后移栽培技术 按传统施肥量,将50%做底肥,剩余氮肥后移至拔节期追施,肥力高的田块还可减少底肥,追肥占50%~70%。氮肥后移可有效控制无效分蘖、减少氮素浪费。

稻茬小麦免耕技术 采用开沟排湿、化学除草、科学施肥、免耕播种、播后稻草全田覆盖方法,最大优点是节约成本。2003~2006年省农技推广站在陕南稻区推广41万亩,亩产285.5公斤,亩增16.9公斤。

宽幅精播技术 利于种子分布均匀,降低播量,扩大小麦单株营养面积,使用中应严格调试好排种器,确保精量准确。山东农业大学研制生产的小麦宽幅精播机是推广这一技术的重要配套设备,引入陕西后关中麦区推广较多。

小麦四改技术 内容为改早播为适时晚播,改撒播为机械条播,改底肥一炮轰为氮肥后移,改晚冬灌为早冬灌7~10天。主要解决小麦早播冬旺、撒播质量差、全施底肥后期脱肥、晚灌冻害等问题,2008年后推广实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