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李元谅的屯兵开良田及平凉故事

李元谅的屯兵开良田及平凉故事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788年,唐德宗任李元谅为陇右节度使,李元谅收复并镇守良原城。同年,李元谅又复筑百里城,以抵御吐蕃。因救平凉会盟有功,唐廷赐姓名李元谅。叛将何望之袭取华州后,李元谅在数日内募兵万余,击败叛军,收复华州。朝廷知道后,加封李元谅为检校尚书左仆射。李元谅节度陇右后,复筑良原城。李元谅62岁坠马身亡,死后赠司空,谥庄威。梁原横渠有李姓者,称其为李元谅的后裔。旧时灵台上良镇建有显神庙,供奉李元谅。

李元谅的屯兵开良田及平凉故事

786年,吐蕃两侵泾、邠、宁、陇四州,良原城被吐蕃占据。唐将韩游瑰追击集结于泾、陇两州的吐蕃至安化峡(今泾原西南),派部将史履澄领500人奇袭吐蕃营寨,吐蕃溃败。787年8月,吐蕃又率吐谷浑、羌兵侵入陇州,长安惊恐。10月,吐蕃兵侵入千阳、吴山、华亭,劫掠一万多百姓送安化峡给浑、羌人做奴隶,当时被劫的百姓哭声震天,哭死者百人,投崖而死千余人。此次劫难,泾、陇、邠三州百姓被劫掠殆尽,数百里内十室九空,路绝人稀。

788年,唐德宗任李元谅为陇右节度使,李元谅收复并镇守良原城。同年,李元谅又复筑百里城,以抵御吐蕃。“由是泾、陇以安,西戎惮之。”

李元谅本为西域安息粟特人,入中国姓安氏,少年时曾被宦官骆奉先收养,乃名骆元光。因救平凉会盟有功,唐廷赐姓名李元谅。史载他高鼻深目,大胡须,足智多谋,忠贞不贰。李怀让节度镇国时,署奏为其副,“居军十年,士心惮服”。叛将何望之袭取华州后,李元谅在数日内募兵万余,击败叛军,收复华州。又引兵扼守要隘,使叛军无法渡渭水西犯。以此被升任为镇国军节度使,封武康郡王。后又大败叛军朱泚,收复了长安,却将功让给了李晟。朝廷知道后,加封李元谅为检校尚书左仆射。李怀光叛乱后,曾奉命讨伐。787年吐蕃请会盟平凉,唐廷命浑瑊为会盟使,大家都认为不会有诈,唯元谅恐有不测,偷偷移营于平凉东20里戒备,吐蕃军果然劫盟,浑瑊突围出来,被李元谅救还。唐廷表彰他有古良将风。

良原城在贞元二年被吐蕃占据后几乎成为一片废墟。李元谅节度陇右后,复筑良原城。城就筑在黑河与南沟小溪交汇处的一块三角地上,还有一半城垣建在附近的洞山上,至今残迹犹在。

筑城之后,为了引黑河水灌溉良田,又在横渠南面的河岸上安放了“逼水珠”,从此,河水乖乖地依山东流,让出了北岸大片土地,并能自流灌地数百亩。现在,传说的“逼水珠”,实际上是一条高不过五尺的沿岸大堤,人不妄动,水不逾越,仍起着“逼水”的作用。这可能是灵台最早的水利工程。(www.xing528.com)

现在的百里,也是当时的守备重镇,李元谅又把被吐蕃严重破坏的百里城加以修复,并在达溪河北岸修了一座卫城,与原来的百里城互为犄角,隔岸呼应。百里镇南依崇山高岭,土肥草美,是天然草场,李元谅曾在这里养驯战马,今大华沟有料马台遗址,传为李元谅所留。清代贡生杨贡金曾赋诗曰:“唐筑密城傍密开,两城兀自积青苔。足交余瓦识古今,话动眠鸥惊去来。料马台前迎旭日,康王宫里几传杯。土人不记当年事,想象雄风保障才。”灵台古志曾记载料马台说:“壁立千寻,北俯达溪,南望凤岗,极巅则阔平数顷,而古木流泉周围毕出,时为揽胜者所栖止。”

李元谅62岁坠马身亡,死后赠司空,谥庄威。梁原城西北里许有村庄名“枣阙”,实则坟墓的意思,有李元谅墓。梁原横渠有李姓者,称其为李元谅的后裔。旧时灵台上良镇建有显神庙,供奉李元谅。可见灵台与这位功绩卓越的戍边郡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杨生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