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云南大学徽志设计及作者:揭秘《心中的云大》

云南大学徽志设计及作者:揭秘《心中的云大》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云南大学除校徽外,一直没有一个图记标志。1983年校庆纪念大会主席台中央挂的云南大学徽志,就是用郑滋这个稿放大,在木工厂用木材制作的,直径达1.2米,很大气。1994年云大和马来西亚联合成立云南大学国际现代设计艺术学院,郑滋被调到该院任教。

云南大学徽志设计及作者:揭秘《心中的云大》

云南大学除校徽外,一直没有一个图记标志。改革开放以来,云大与国外学校交流,人家都有徽志作礼品、纪念品赠送我们,而我们没有,于是我们也想有一个。1982年,我校六十周年校庆前,姜汉侨副校长叫我考虑,我也很热心此事,便收集了许多资料,考虑设计方案、原则、要求。最初的设计思想,我考虑了两个原则:一要能反映云大的悠久历史;二要能反映云大特色。为此,我们公开征集设计图案。效果很好,我们一共收到了七十余件稿件,作者包括校内师生员工,还有家属,以及校外一些热心人士。我们在工会集中展出了这些稿件,想以此为基础来广泛征求全校师生员工的意见,求得思路的进一步集中和设计的深化、发展。

郑滋设计的云南大学徽志

从这些稿件来看,大家的基本思路或者说兴趣爱好有三种:一种是以建筑为主的,主要以会泽院及九十五级台阶或水塔为主;二是以汉语拼音云大两字的开头字母“Y、D”为标志;三是以银杏叶、银杏果为标志。当然,其他的也还有些,但均不理想。不过这次征集总算提出了一些想法。这里有趣的是,不少同学都画了银杏叶,说明银杏、银杏大道已深入人心,成为云大一景,是云大的一种标志,是云大人割舍不掉的感情,所以大家都想以银杏叶来做云大的标志。但这个意见在讨论中被否定了,因为银杏大道在云大虽为一景,招人喜爱,但它没有更多的人文含义,不能反映云大作为一所大学的悠久历史和人文特点。大家比较倾向的意见是会泽院,因为它是云大的第一幢建筑,有历史感,也是标志性建筑;会泽院还有许多名人在这里工作过、学习过,在这里还发生过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是云大悠久历史的见证;另外,会泽院本身在建筑上就有特色,包括与其连为一体的九十五级台阶在内,是全国独有的一景,是云大特有的象征。正在这时,在我搜集到的资料、实物中,看到英国一所大学的一个徽志设计得很好,很新颖,呈正方形,四角切圆,金黄色,只用两三笔,采取速写的笔法,把这个学校的一幢标志性建筑勾勒出来;在制作处理上,它将图底腐蚀凹进,呈毛细点状,有点像中国雕刻的阳文印章的凹部,线条则呈金黄色线凸出出来。整个徽志面积不大,约0.8平方厘米,但很高雅,很精致,很有特色。我想,我们也可以仿效这个样子做,既新颖,也有特色。

于是我向姜副校长请示,找了几位搞美术的人来画。但画出来的都不理想,太繁、太实,不简练。最后,又请新华印刷厂的一位美工李荔小姐来画,她来实地写生、画稿,画了几次。可能是个人风格的原因吧,都画成了装饰画,笔调虽简洁,但显得有些呆板。征求意见时,大家倒觉得这比速写好,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加工。于是我又请她来再画几次,但她却始终跳不出她脑子里的框框了,特别是两边的树,很繁茂,不但破坏了整个画面,而且使主题(会泽院)不突出,有点喧宾夺主的味道。姜副校长看了,建议干脆不要两边的树,但原作者李荔却怎么改都改不好。这时,遇上了另一位热心人:《思想战线》编辑部的甘万莲,她向我们推荐了昆明纺织学校教师郑滋。郑滋,昆明人,二十多岁,云南艺术学院毕业,毕业后分配到昆明纺织学校教书,她自己很勤奋,除教学外,还搞了许多创作,得过很多奖,昆明市“金马碧鸡”的市徽就是她和另外两个人合作设计的。她听了我们的设计思想、要求后,很快就理解了。于是,我们将李荔的稿给她,让她参考。很快,她就画出了稿样来,并放大,用几个色画出来,效果都很好。郑滋的稿是用很有云南民族特色的重彩画的手法画的,她用几种颜色,画了几个样,都很有云南民族特点。我把这些稿送给姜副校长看,姜副校长很满意,又提了一些修改意见,请她修改、加工。改了几次,便定稿了。1983年校庆纪念大会主席台中央挂的云南大学徽志,就是用郑滋这个稿放大,在木工厂用木材制作的,直径达1.2米,很大气。后来这个稿逐渐为全校师生员工所接受,被印在云南大学的各种印刷品上,还被校办制成纪念章、领带夹等送客人,可惜作为“云大徽志”后来却忘了送请什么会议或组织正式去确认过。(www.xing528.com)

此外,作为学校的纪念章、赠品,我们响应、尊重广大师生的意见,采用了大家喜爱的几种设计稿,包括银杏叶,也做了一些纪念章、领带夹等,校庆时发给大家,很受欢迎。

由于郑滋的才能和在设计过程中的表现及我们对她的了解,加之当时校刊正要一位美编,经我与史宗龙(时任校党委宣传部部长)共同推荐,郑滋被调到云大党委宣传部校刊室来任美编。1994年云大和马来西亚联合成立云南大学国际现代设计艺术学院,郑滋被调到该院任教。

写于1994年7月,未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