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居住小区主要功能空间的景观设计

居住小区主要功能空间的景观设计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居住小区内的主要活动空间按其功能、性质、规模和所处的环境,可划分为居住小区公园绿地空间、组团绿地空间、宅旁绿地空间、道路绿地空间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附属绿地空间。1)小区公园绿地空间居住小区的公园绿地空间是指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宜安排游憩活动设施、供居民共享的游憩空间。其景观形象是居住小区的代表。此外,宅旁绿地还具有解决室内外空间的过渡与衔接的功能,保持空间的自然过渡。

居住小区主要功能空间的景观设计

居住小区内的主要活动空间按其功能、性质、规模和所处的环境,可划分为居住小区公园绿地空间、组团绿地空间、宅旁绿地空间、道路绿地空间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附属绿地空间。住宅区的绿地环境具有3种主要作用:使用功能、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使用功能是指具有可活动性,如游戏、运动散步健身、休闲等;生态功能是指具有生态平衡、气候调节的作用,如住宅区小气候的形成(包括降温、增温、导风等)、环境污染的防治与质量的改善(如噪声减弱、空气降尘、减菌和吸收二氧化碳等)等;景观功能包括可观赏性与美化环境。

1)小区公园绿地空间

居住小区的公园绿地空间是指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宜安排游憩活动设施、供居民共享的游憩空间。其景观形象是居住小区的代表。

(1)公园绿地的功能 居住小区内的公园绿地空间通常又称为小区游园,其主要作用在于为居民提供一个公共绿化活动空间,它集中反映了小区环境景观的质量水平。所以,有很多小区又以集中绿地、中心景观、中心花园等形式出现。公园景观空间的功能主要包括:构建居民户外活动空间,提供各年龄阶段需要的游憩活动场所,包括散步、休息、游览、儿童游戏、运动、健身、文化、娱乐;营造交往空间与社交氛围;塑造居住小区形象,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提供防灾避难的场所等。

(2)小区公园绿地空间的设计 小区游园在设计时应该以居民的活动规律与需求为基础,并与住宅区各类活动场地的布局和设计紧密结合,其位置通常处于居住小区的中心地带,以在使用和景观方面最大限度地被最多的居民和住户所享受为原则。小区公园景观空间用地面积通常较大,面积应大于等于0.4 hm2,最大服务半径为400~500 m。

①配合总体。小区公园景观空间要与小区总体规划密切配合,综合考虑,全面安排,并使小游园能妥善地与周围城市绿地衔接,尤其要注意小游园与道路绿化衔接。

②位置适当。应尽量方便附近地区的居民使用,并注意充分利用原有的绿化基础,尽可能与小区公共活动中心结合起来布置,形成一个完整的居民生活中心。

③规模合理。小游园的用地规模根据其功能要求来确定,在国家规定的定额指标上,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使小游园面积占小区全部绿地面积的一半左右为宜。

④布局紧凑。应根据游人不同年龄特点划分活动场地和确定活动内容,场地之间既要分隔,又要紧凑,将功能相近的活动布置在一起

⑤利用地形。尽量利用和保留原有的自然地形及原有植物

(3)小区公园绿地空间的布局形式 小区公园的平面布置通常分为规则式、自由式和混合式。

①规则式布局通常采用几何图形布置方式,有明显的轴线,园中道路、广场、绿地、建筑小品等组成对称、有规律的几何图案,其特点是整齐、庄重,但形式比较呆板,不够活泼。

②自由式布局布置灵活,采用曲折迂回的道路,可结合自然条件,如冲沟、池塘、山岳、坡地等进行布置,绿化植物也采用自由式。自由式布局的特点是自由、活泼,易创造出自然而别致的环境。

③混合式布局是规则式与自由式的结合,可根据地形或功能的特点,灵活布局,既能与四周建筑相协调,又能兼顾其空间艺术效果,可以在整体上产生韵律感和节奏感。

(4)小区公园绿地实例分析 上海市浦东某高档居住小区,其布局以自由式为主,结合规则式,精心设计社区景观环境,绿化覆盖面积高达70%,尤其是在小区中心规划了占地30 000 m2的自然生态公园(图2.10)。中央公园采用中西结合的设计手法,以水景为主要造景元素,结合地形起伏和植物栽植,东部以规则水面为主,镜面化水渠的丰富倒影给公园增添了许多情趣;西部以自然化水体为主,强调中国式的风景情趣,创造出一个理想的人居公共景观空间(图2.11)[资料来源:《中国景观设计年刊》(第一期),天津大学出版社]。

2)宅旁绿地空间

宅旁绿地也称宅间绿地,多指在行列式建筑前后两排住宅之间的绿地,一般包括宅前、宅后以及建筑物本身的绿化,其大小和宽度决定于建筑间距、建筑层数及组合形式。

(1)宅旁绿地的功能 宅旁绿地属于“半私有”性质,常为相邻的住宅居民所享用,因而需要具有满足以家庭为中心的日常生活活动的空间需要,以及建筑物的基础种植与遮蔽的功能。此外,宅旁绿地还具有解决室内外空间的过渡与衔接的功能,保持空间的自然过渡。

(2)宅旁绿地的设计 宅旁绿地通常每块占地面积较小,在行列式住宅区宅旁绿地往往是细碎的长条形,位置处于住宅的四周及庭院内。影响宅旁绿地设计与建设的地下管线的环境要素较多,在设计中主要有以下原则:

图2.10 上海市浦东某居住小区中央绿地公园平面详图

(a)西部自然式水景空间;(b)东部规则式水景空间;(c)小区中心广场

图2.11 上海市浦东某居住小区中央公园景观(www.xing528.com)

①多样化原则。宅旁绿地较之小区公共集中绿地相对面积较小但分布广泛,且由于住宅建筑的高度和排列的不同,形成了宅间空间的多变性,应根据功能组织、地形地貌、外部环境、建筑等具体条件,营造富有变化和不同特点、丰富多样的宅旁绿地形式。

②私密性与领域性原则。宅旁绿地是住户使用频率最高、心理认为最安全的区域,在设计中应考虑空间的私有属性,如通过密植树丛、树带、篱垣等围合空间。

③居住舒适性原则。宅旁绿地是室外空间向室内空间过渡的区域,在设计中应考虑室内空间的通风、采光等居住方面的要求,住宅建筑南向窗前以低矮灌木和枝叶疏朗的落叶中小乔木为宜,建筑物阴影区树种选择要注意耐阴性,保证阴影区域的绿化效果。

④观赏性原则。绿化是宅旁绿地最主要的景观元素,在设计中应充分利用植物的线形、色彩、体量、质感等景观设计元素,进行各种乔灌木、藤本、攀援植物、宿根花卉与草本植物的生态设计,要考虑四季景观观赏效果,观形、赏花、闻香与取色植物相结合进行植物配置。

3)组团绿地空间

组团绿地实际上是宅旁绿地的扩大或延伸,将宅旁绿地集中使用,便形成组团中心绿地。宅旁绿地大致可分为分散式和集中式两类:分散式一般布置在每栋建筑的前后左右,适用于行列式的建筑布局;集中式则尽量将有限的绿地集中使用,形成组团绿地,适用于庭院式或自由式的建筑布局,大部分小区都是尽量将二者结合使用。

(1)组团绿地的功能 居住小区组团绿地作为组团居民集体使用的可以增进居民之间交往和提供户外活动的场所,是居住区内居民最经常使用的一种环境景观空间,也是邻里交往的主要场所,尤其是儿童游戏、老人聚集的重要场所,是小区中主要的半公共景观空间。

(2)组团绿地的设计 组团绿地应结合居住建筑组群布置,服务对象为组团内居民,主要是为居民提供就近活动的场所,通常是直接靠近住宅的公共绿地,也是步行距离最少的活动场地,服务对象多以老年人和儿童为主,应具备基本的休息和儿童游憩设施。组团绿地的面积不低于0.04 hm2,宜为0.1~0.2 hm2,组团绿地的服务半径一般为80~120 m,最大不超过150 m,步行1~2 min可到达。

①系统性原则。组团绿地与公共绿地一起构成了居住小区景观体系的骨架,应遵循系统设计的原则,展现居住小区整体设计主题与风格。

②人性化原则。组团绿地的最主要使用对象是儿童和老年人,应结合老人和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人性化地满足这些特殊人群的游憩要求,合理组织各种活动空间、季相构图景观。

③场所多样性原则。组团绿地可展开的行为活动较为多样,不同活动内容应有与之相应的不同空间场所与绿化形式,如晨练、下棋等积极休息活动场所,种植庇荫效果好的落叶乔木,保证足够的活动空间;交谈、赏景、阅读等安静活动处,种植一些树形优美、色彩宜人、季相构图明显的树木及花卉;在儿童活动区,选择色彩明快、耐踩踏、抗折压、无毒无刺的树木花草为宜。

(3)小区组团绿地实例分析 在前述上海市浦东某高档居住小区规划案例中,在各组团空间中设计了不同园林风格的组团庭院绿地,如强调秩序与整体结构性的法国式庭院、以花台与跌水为主要造景元素的台地式意大利庭院、突出静谧祥和氛围的日式茶亭庭院等(图2.12、图2.13)。

图2.12 上海市浦东某居住小区庭院景观平面图

(a)法式;(b)日式;(c)意式

图2.13 上海市浦东某居住小区组团庭院绿地景观

(a)日式;(b)意式;(c)法式

4)配套公共服务设施附属绿地空间

居住小区内各类配套公共建筑和公共设施四周的环境景观空间称为配套公建所属环境景观,如俱乐部、展览馆、电影院图书馆、商店等周围的景观用地,还有其他块状观赏绿地等。其景观布置要满足公共建筑和公共设施的功能要求,并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5)道路绿地空间

居住小区道路绿地是居住小区内各级道路两旁的绿化用地,与道路的分级、地形、交通情况等密切相关。

(1)道路绿地的功能 道路绿地是居住小区环境景观系统中的一部分,也是居住小区“点、线、面”环境景观系统中“线”的部分,对整个居住小区的环境景观起到连接、导向、分隔、围合等作用。通过道路绿地沟通和连接居住小区公园景观空间、宅旁绿地、配套公共服务设施附属绿地,使各级绿地形成一个整体。居住小区道路绿地具有通风、疏导气流、传送新鲜空气;改善居住环境小气候;减少交通噪声的影响;增加居住小区绿地面积,提高绿化覆盖率;景观与游览路线的组织等功能。

(2)道路绿地的设计 道路绿地设计时,有的步行路与交叉口可适当放宽,并与休息活动场地结合,形成小景点。主路两旁行道树不应与城市道路的树种相同,要体现居住小区的植物特色,在路旁种植设计要灵活自然,与两侧的建筑物、各种设施相结合,疏密相间,高低错落,富有变化。道路绿化还应考虑增加或弥补住宅建筑的区别,有利于居民识别自己的家,因此在配置方式与植物材料选择、搭配上应有特点,采取多样化,以不同的行道树、花灌木绿篱、地被、草坪组合不同的绿色景观,加强识别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