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元代四川盐业的历史和发展

元代四川盐业的历史和发展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川盐业历史悠久。元世祖至元二年,设置兴元四川盐运司,专掌煎熬盐业事务并征办盐课之事。元初,四川的深盐井在泸州南和长宁的淯井,均“深入五十八丈有奇”。元朝末代顺帝时,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盐业政策更为宽弛,曾明令“四川盐运司于盐井仍旧造盐,余井听民煮造,收其课十之三”[47]。荣州(荣县)境内,速聚“至数千户”;淮西、湖广、陕西的流民一时间拥进四川从事盐业营生,呈现蓬勃景象。

元代四川盐业的历史和发展

四川盐业历史悠久。其盐出于井,采卤熬盐技术独特。一处盐场,有一二井或数井。元代四川有12处盐场95个井,分布在成都、夔府、重庆、叙南(今宜宾、马边以南)、嘉定、顺庆、潼川、绍庆(今彭水)诸地。元初,有采盐为业的灶户5900余户。

图9-6 大英县卓筒井熬盐卤房

元平定四川之初,四川盐业曾一度衰落,四川人吃河东(山西)解州运来的池盐。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设置兴元四川盐运司,专掌煎熬盐业事务并征办盐课之事。盐井得到修复,禁止解州池盐运入四川。六年后,罢除盐运司,后又复设。二十二年(1285),置四川茶盐运司,秩从三品。其所辖盐场为简盐场、隆盐场、绵盐场、潼川场、遂宁场、顺庆场、保宁场、嘉定场、长宁场、绍庆场、云安场(在今云阳)、大宁场[40]。岁办盐课14695引,有灶户6351户[41]。二十六年(1289),四川岁办盐课17152引。皇庆元年(1312),“以灶户艰辛,减煎余盐五千引。天历二年,办盐二万八千九百一十引,计钞八万六千七百三十锭”[42]。至顺四年(1333),中书省下达四川添办盐1万引,并带办两浙运司5000引,四川盐茶转运司担忧难于完成任务,于是按场井灶户进行分包完纳额数。这种“勒令灶户承认规划”做法,“民不堪命”,“多至破产”。盐运司“恐灶户逃窜,有妨正课”,于是奏请中书省减免,其言曰:“四川盐井,俱在万山之间,比之腹里、两淮,忧苦不同,又行带办余盐,灶民由此疲矣。”[43]皇帝批准,减去带办的5000引。(www.xing528.com)

元朝对盐实行国家直接经营,而不许民间私盐。其盐法规定:“每盐一引重四百斤,其价银一十两”,中统二年(1261)后减为七两;“凡伪造盐引者皆斩,籍其家产,付告人充赏。犯私盐者徒二年,杖七十”[44]

四川采盐,比海盐、池盐皆艰难,“惟四川之盐出于井,深者数百尺,汲水煮之,视他处为最难”[45]。元初,四川的深盐井在泸州南和长宁的淯井,均“深入五十八丈有奇”。深井盐卤多,质量好。浅井盐卤易枯竭。四川盐井,有的时用时废,有的历数十百年而盐卤汲而不竭。盐井兴废,与国家课税与地质变化相关。重课,灶户逃亡,井堙;地变于下,盐卤或多或枯。天历元年(1328)九月,四川地震,邛州旧有废二井,一曰金凤,一曰茅池,由于地震而“盐水涌溢”。四年后,邛州民侯坤向官府申报,愿煮盐缴纳税课。政府同意,“诏四川转运盐司主之”[46],这是元朝后期调整盐井政策的第一例。元朝末代顺帝时,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盐业政策更为宽弛,曾明令“四川盐运司于盐井仍旧造盐,余井听民煮造,收其课十之三”[47]。此即,盐运司旧管盐场盐井依旧照例,而新开之井听民纳课自办。由于开井煮盐有十分之七的利可图,四川的盐业资源丰富,私家盐井发展起来。荣州(荣县)境内,速聚“至数千户”;淮西、湖广、陕西的流民一时间拥进四川从事盐业营生,呈现蓬勃景象。元朝政府为此设绍熙军民宣抚司进行管理,以防发生“边患”,同时又重申盐禁政策。这一来,方兴未艾的私营盐业势头被压下去了,随之所设的这个官僚机构也告寿终正寝。

图9-7 卓筒井钻井工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