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代四川盐业深井凿井技术及发展历史

明代四川盐业深井凿井技术及发展历史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代四川盐业的凿井、汲卤、熬盐等技术大抵沿袭前代。深井技术比前代有所提高。盐井,多数较小,深不过十余丈,大如竹,但可容竹,故称为竹筒井、卓筒井,以竹筒插入提取盐卤,于是人们有此称谓。清人顾炎武引射洪人士马骥所撰《盐井图说》称,四川的盐井开采技术历史悠久,“先世”即明代的采井技术,一般是在具有专业知识的“井匠”的指导下操作完成的。这一过程再次印证了四川井盐开采技术的艰难程度。

明代四川盐业深井凿井技术及发展历史

明代四川盐业的凿井、汲卤、熬盐等技术大抵沿袭前代。凿井最难。明人何宇度《益部谈资》说:“盐井各州邑多有之,大小不一,深可数十丈,上孔仅盃盂大。用竹作长筒,垂下取水而煎晒,即成盐。”[215]明人宋应星天工开物》载,四川盐井周围不过数寸,深必十丈以外才能伸入盐层,故造井功费甚难。凿井,“其器冶铁锥,如碓嘴形,其尖使极刚利,向石山舂凿成孔。其身破竹缠绳,夹悬此碓。每舂深入数尺,则又以竹接其身,使引而长……所舂石成粉碎,随以长竹接引,悬铁盏挖之而上。大抵深者半载,浅者月余,乃得一井成就”。其提汲盐卤,用竹筒制成唧筒,“井上悬桔槔、辘轳诸具,制盘驾牛。牛曳盘转,辘轳绞(粗绳),汲水而上,入于釜中煎炼,顷刻结盐,色成至白”[216]。明代四川盐井“有凿至五六十丈而淡出,百丈而盐出”者[217],如此深井,凿井和提汲盐卤均是不容易的。深井技术比前代有所提高。盐井,多数较小,深不过十余丈,大如竹,但可容竹,故称为竹筒井、卓筒井,以竹筒插入提取盐卤,于是人们有此称谓。

清人顾炎武射洪人士马骥所撰《盐井图说》称,四川的盐井开采技术历史悠久,“先世”即明代的采井技术,一般是在具有专业知识的“井匠”的指导下操作完成的。其具体过程和技术要点是:先由“匠氏相井地”,一般选择“两河夹岸、山形险急、得沙势处”,再“鸠工立石圈”凿井。凿井“分大小窍”,“大窍”以大铁钎主之,小窍以小铁钎主之。“大钎”使用的“钎头扁竟七寸,有轮锋,利穿凿”。凿井时,“匠氏掌钎篾,坐井口旁,周遭圜转,令其窍圆直”。初凿时,还要不时灌水,“及二三丈许,泉蒙四出……俱为泥水”。这时,每凿一二尺,匠氏命起一次钎,再用筒竹一根,长约丈许,通节,“以绳系其梢,筒末为皮钱,掩其底”。到打出泥水时,匠氏“揉绳伸缩”,再用皮欹注水,溢满搅出,直到泥水渐尽,又才下钎开凿。周而复始,不断疏凿,“不计功程力,大较至二三十丈许,见红石岩口,大窍告成矣”。然后,把大钎头去掉,“用钎梢凿小窍”,其法如大窍。再“凿至二十丈,中见白沙数丈”,就开始出“咸水”,“名曰腰脉水”,这表明“去咸水不远”了。继续往下凿,“咸水渊涓自现也”。这时的水,有“广水”,“昼夜力汲不竭,然味近淡”;有“咸水”,“昼夜计有数,然味亦不齐”。“有一担而煮盐五六斤者,有八九斤至十二三斤者”。这以后的工序,就是汲咸水、烧煮为盐了[218]。这一过程再次印证了四川井盐开采技术的艰难程度。(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