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代四川民间戏曲发展—成都城市史

明代四川民间戏曲发展—成都城市史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成都作为名城都会,民间戏曲艺术源远流长。明代蜀戏如何编演,以史为证。明代四川戏曲艺术更为专业化,演员从倡优乐伎向“游食乐工”的巡回演出团体转化。艺人以戏班为演出单位,对演员的身段、化装、唱腔要求很高,演员们勤学苦练,十分艰苦。再看一些曲牌,如王利器《明代的川戏》引明环翠堂《精订陈大声秋碧轩稿》:(则说到)靳广儿那一班,韩五儿这一起,桩桩脚色都标致。

明代四川民间戏曲发展—成都城市史

成都作为名城都会,民间戏曲艺术源远流长。明代蜀戏如何编演,以史为证。

明代四川戏曲艺术更为专业化,演员从倡优乐伎向“游食乐工”的巡回演出团体转化。他们不仰仗达官贵人的豢养,身怀技艺,携带演出服饰道具,往来于各地城乡,流动献艺谋生。据明张谊《宦游纪闻》:“嘉靖己丑,有游食乐工乘骑者七人至绵州……其所携服饰,整洁鲜明;抛戈掷瓮,歌喉宛转,腔调琅然,咸称有遏云之态。适余宪副至,举城士大夫、商贾无不忻悦,以为奇遇,搬作杂剧,通宵达旦者数日。”这些戏曲演员,以习艺卖艺为生,四方求食:

【北耍孩儿】身长力壮无生意,办碜的谁人似你,三三五五厮追陪,不着家四散求食。生来一种骨头贱,磨枪多遭脸脑皮,攘动了妆南戏,把张打油篇章记念,花桑树腔调攻习。

这里看到的是专业演出戏班,他们流动演出,依靠演出收入为生。他们上演“南戏”,还攻习曲牌,“花桑树”是曲牌之一。艺人以戏班为演出单位,对演员的身段、化装、唱腔要求很高,演员们勤学苦练,十分艰苦。再看一些曲牌,如王利器《明代的川戏》引明环翠堂《精订陈大声秋碧轩稿》:(www.xing528.com)

【八煞】(则说到)靳广儿那一班,韩五儿这一起,桩桩脚色都标致。妆兴等地梳斜了鬓,爱晃平空纹细了眉,快刀常把髭须剃。官司差遣,形法临逼。

【七煞】黄昏头唱到明,早辰间唱到黑,穷言杂语诸般记。把那骨牌名尽数说一片,生药名从头数一回,有会家又把花名对。称呼也称呼的改样,礼数也礼数的跷蹊。

一些质量很高的杂剧作品在成都地区受到欢迎,比如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所著《长恨歌》编演的戏曲《长生殿》,演出最为广泛,因其词句优美,音律和谐,如吴舒凫在《长生殿》序中言:“爱文学者喜其词,知音者赏其律,以是传闻益远。畜家乐者,攒笔竞写,转相教习,优伶能此,升价十百。他友游西川,数见演此。”新都著名文学家杨慎对地方戏曲艺术亦有很大贡献,著有《洞天元记》《陶情乐府》《续陶情乐府》《太和记》诸杂剧,脍炙人口。杨本蜀人,受川腔影响,故多用川调。其中《太和记》按二十四节气,每季填词六折,用六古人故事,每事必具始终,每人必有本末,曲折离奇,多由南曲演唱,每折演出时间约一更漏(二小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