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都:天文、历法发祥地|新版成都城市史

成都:天文、历法发祥地|新版成都城市史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历法成为西汉天文历算学者的一项艰巨任务。此外,落下闳在天文学方面的成就还包括对二十八宿距离的测定、五大行星会合周期的测算,等等。这些成就表明,我国西汉的天文历算居于古代世界前列,而落下闳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与从小抚育他成长的蜀地文化教育水平分不开。

成都:天文、历法发祥地|新版成都城市史

我国古代天文历法的探索是卓有成效的,产生过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等六种实用历法。由于这些历法所取历元不同,造成四季混乱,朔望误差增大,“朔晦月见,弦望满亏,多非是”的严重问题,给农事活动和人们生活带来很大的困难。改革历法成为西汉天文历算学者的一项艰巨任务。

西汉的蜀地,经济发展迅速,天文历学进步很快,涌现出一批研究天文历法卓有成效的专家,如落下闳、任文公、周群、翟酺、扬统、杨厚、任安、董扶等,时人称道“天数在蜀”。在这批学者中,成就最大的是落下闳。[35]

落下闳,阆中人,他在蜀中活动和师承关系不详。汉武帝时,由司马相如推荐,到长安参加中央政府的历法改革。这次历法改革由太史令司马迁主持,参加者有大中大夫公孙卿、壶遂和从民间征召来的天文学家落下闳、唐都。天文历算学者在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历法改革中,提出修改方案18个,经汉武帝逐个斟酌、审察,选择了落下闳编制的新历,并决定从太初元年(前104)开始使用,这就是著名的太初历。

太初历测算出一个塑望月的周期为29.530864天(现代科学测定为29.530588天),并测定出一个回归年的周期为365.2502天(现代科学测定为365.2422天),精确度很高,已接近现代科学观测水平。

太初历开始确定以孟春正月朔日为岁首,冬季十二月底为岁末的计历方法,把历法与四季的顺序、民俗习惯统一起来。(www.xing528.com)

太初历还对闰法进行了改革,以无中气之月置闰。落下闳把一个回归年的二十四个节气,从冬至开始,按一、三、五、七、九、十一奇数顺序安排出冬至、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十二中气。同时,又按二、四、六、八、十、十二偶数顺序安排出小寒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十二节气。在具体安排时,还根据启闭时间而定。所谓启,就是指万物生长;所谓闭,就是秋收冬藏。启就是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一年四季的开始;闭就是中气中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是收藏的季节。节气可以安排在本月的上半月,也可以安排在上月的下半月;但中气必须排在指定的月份内。因此,十二中气,都要逐个安排在十二个月份中,如遇闰年,有十三个月,那就有一个月没有中气,这叫作闰月。这种置闰法使每一节气或中气的日期和平均日期相差不到半个月,符合自然变化规律,并有利于农事活动,直到近代还在继续使用。

落下闳制定出这种高水平的历法,是他长期观测天象,并经过复杂、精确计算的结果。为了完成太初历,落下闳发明和制造了我国第一台观测天象的浑仪。据科技史专家吕子方先生研究,落下闳对天象数据的计算已使用了连分法。这种连分法理论,欧洲在1579年才由朋伯里(Bombelli)发现,晚于中国1600余年。

此外,落下闳在天文学方面的成就还包括对二十八宿距离的测定、五大行星会合周期的测算,等等。这些成就表明,我国西汉的天文历算居于古代世界前列,而落下闳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与从小抚育他成长的蜀地文化教育水平分不开。[3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