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都城市史:蜀王府重建与破坏

成都城市史:蜀王府重建与破坏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景川侯曹震奉旨兴工,建设蜀王府。明大城和蜀王府在明末清初先后遭到灾难性破坏,使这些具有重要历史文物价值的古建筑荡然无存。万历末,曹学佺任四川右参政、按察使,奉命调查蜀王府损失情况和修复的可能性,估算修复工程需白银七十万两,大大超出了明王朝对宗藩的财政补贴数额。因此,终明之世,蜀王府没有得到重建。明代建筑蜀王府,俗称皇城。

成都城市史:蜀王府重建与破坏

明代蜀王府的建设,是朱氏皇族在成都建立藩王特权的标志,也是明太祖朱元璋防范权臣叛乱的重大措施。洪武十一年(1378),朱元璋封其十一子朱椿为蜀王,因朱椿年幼和成都残破,无法就藩。受封七年之久,朱椿仅仅是名义上的蜀王,并没有到成都履职。洪武十八年(1385),父皇见他长大成人,可以离开京城自立了,于是命他暂驻凤阳老家,同时命地方官兴建蜀王府。谕旨说:蜀地为西南邦国之首,羌戎等族众望所归,如不新建雄伟壮丽的王府就不能显示王权威严。

景川侯曹震奉旨兴工,建设蜀王府。王府基地选择在大城中央,位于五担山之南,显然仍在前代王宫废址。明代蜀王府形势森严,府邸周围,环以砖城,周围五里,高三丈九尺;城下蓄水为壕;外设萧墙,周围九里,高一丈五尺,于是形成三道屏障:内城、护城壕和外城。真所谓宫墙万仞,咫尺天涯。嘉靖二十年(1541)又复增修。

蜀王府外城萧墙之南有棂星门,门的东面有过门,南临金水河,河上建金水桥,为三桥九洞沟通南北,桥南设石兽、石表柱各二尊,气势雄伟、壮丽。

蜀王府内部结构复杂、紧凑,廊庑众多,殿阁重叠。据正德《四川志·藩封·蜀府》记载说,内城砖墙设四门:东门体仁,西门遵义,南门端礼,北门广智。端礼门在外城棂星门内,门左右列顺门二道,直房各四间。端礼门内为王府承运门,门左右为东西角门。门前有东、西庑和顺门。承运门内为承运殿,殿前有左右庑,东西殿左右有东西府。东西偏(屋宇)为斋寝凉殿,后为园殿。园殿后有养心殿,又后为宫门,红墙四周外,左右顺门相向。门内为正宫,鳞次五重。山川坛在萧墙内西南隅。山川坛之西为社稷坛,又西为旗纛庙。承奉司在遵义门左。其他长史、仪卫司、典宝、典膳、典服、典仪、良医、工正、奉祠、审理八所,广备仓库、左护卫均错居萧墙内外。(www.xing528.com)

嘉靖《四川总志·藩封·蜀府》对蜀王府的环境作了细致描述。关于承运殿内的房屋结构情况是:殿前有东西殿庑,左顺门入内为东府,前为斋寝;右顺门入内为西府,前为凉殿,均南向。端礼门前的环境状况是:前有水横流如带,瓮月池、砌洞桥,桥上铺平石,端礼门左右有过门,东西列直房,南临金水河,并设三桥,桥洞各三。桥南设石狮、石表柱各二,再往南有平旷地,中设甬道,旁列民居,有东西向街衢四道。正南建忠孝贤良坊,外设石屏,以便往来。又在四街衢建坊,东南坊名益懋厥德,东北坊名永慎终誉,西南坊名江汉朝宗,西北坊名井参拱极。萧墙内有菊井,为成都八景之一,号称“菊井秋香”。

明大城和蜀王府在明末清初先后遭到灾难性破坏,使这些具有重要历史文物价值的建筑荡然无存。蜀王府的败落在前,万历四十一年(1613)五月,蜀王府遭到一场大火灾,重要的门坊殿阁全部化为灰烬。万历末,曹学佺任四川右参政、按察使,奉命调查蜀王府损失情况和修复的可能性,估算修复工程需白银七十万两,大大超出了明王朝对宗藩的财政补贴数额。因此,终明之世,蜀王府没有得到重建。明崇祯十七年(1644),张献忠建立大西政权于成都,以蜀王府为皇宫,改承运门为承天门,承运殿为承天殿。因蜀王府半为瓦砾废墟,不宜居住,不久,张献忠移居城外中园(今华西坝)。顺治三年(1646),清肃王自陕甘入川,南明势力和地主武装也对成都构成军事威胁,张献忠不得不放弃成都,率大西军离开成都。撤离成都时,他命令部下纵火焚烧成都宫室庐舍,夷平城垣垛堞,一时全城火起,公府私宅、楼台亭阁,全部陷入火海。使成都继元末之后再次遭受毁灭性破坏,在这场空前浩劫中,明大城和蜀王府基本上化为尘埃飞灰,成都人口又先后遭受战乱肆虐、杀戮、饥毙,百存一二,基本上处于人烟灭绝状态。

成都自子城在元代湮没后,仅有罗城被作为大城。明代建筑蜀王府,俗称皇城。从此,蜀王府为内城,大城为外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