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都城市史:以蜀郡为依托的三蜀经济区

成都城市史:以蜀郡为依托的三蜀经济区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广汉郡工商业极为繁华,加之有盐、茶、水稻之利,的确不愧为“三蜀”之一。从秦汉成都辐射的“三蜀”城市的总体情况看,无论是城市的数量、规模、功能,还是城市的辐射能力,“三蜀”地区都存在人口、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古蜀疆域一分为五,仅在川西、川南部分就分别形成了蜀、广汉、犍为三郡,号为“三蜀”。三蜀各辖数县,成为三个相互接壤又分布均衡的城市体系。

成都城市史:以蜀郡为依托的三蜀经济区

四川西部城市沿岷江、沱江流域密布,互相交流频繁,各郡的郡治不但基础深厚,而且地位优越,其辐射力往往不限于本郡,还影响到相邻的郡县。在巴蜀经济文化中心成都的有力带动下,本为古蜀旧地的广汉郡和犍为郡,也得到相应的发展。汉代,此两郡“土地沃美,人士俊乂,一州称望”,时人将此两郡与蜀郡相提并论,号为“三蜀”[8]。广汉郡工商业极为繁华,加之有盐、茶、水稻之利,的确不愧为“三蜀”之一。犍为郡有盐、铁、灌溉之利,又有经济林木之饶,水陆交通亦颇发达,因而发展比较迅速。尤其成都经济文化的发展,辐射力十分强大,覆盖了整个四川盆地和盆周山区,因此带动了全蜀经济的增长。而全蜀经济的增长,又进一步刺激了成都经济的跃进,因而使成都发展成为一座有名的西南大都会

越嶲郡主要是邛都、徙、笮等濮越系和氐羌系的少数民族居地,其中多有耕田的定居农业,亦有移徙的游牧业,并有半农半牧之民。秦汉时期,由于临邛经济的发展,冶铁业兴盛,据《史记·货殖列传》,所产铁器“贾椎髻之民”。铁制农具、工具以及其他手工业品农产品不断地输送到越嶲郡各地,带动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但受地域因素影响,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一般说来,近蜀的地区和交通线路附近,经济发展较快,接受汉文化熏陶也较快较多,边远地区则长期处于缓慢发展之中。

位于成都西北的岷江上游地区,西汉时曾一度置为汶山郡,后省郡并入蜀郡北部都尉,东汉时曾几度置郡而复省。这里主要是氐羌系少数民族的活动区域,从很早的时间起就同成都有频繁的交流往还。据《华阳国志·蜀志》载,秦汉时期,蜀郡制作的铁器大量销往岷江上游地区;土地贫瘠,不宜五谷,“有咸石,煎之成盐。”可能行销成都。因当地盛夏冰雪不化,“故夷人冬则避寒入蜀,庸赁自食,夏则避暑反落(部落),岁以为常。故蜀人谓之作氐白石子也。”这就表现出成都作为中心城市对于边地经济所具有的吸引力和推动力。从秦汉成都辐射的“三蜀”城市的总体情况看,无论是城市的数量、规模、功能,还是城市的辐射能力,“三蜀”地区都存在人口、经济发展的不平衡。(www.xing528.com)

古蜀疆域一分为五(其中汉中郡今属陕西省,故此不论),仅在川西、川南部分就分别形成了蜀、广汉、犍为三郡,号为“三蜀”。三蜀各辖数县,成为三个相互接壤又分布均衡的城市体系。三蜀内部,先秦时就有基础良好的城市,秦汉时不但继承并扩大了内部联系,而且还进一步加强了郡治的中心城市功能,以至有“蜀以成都、广都、新都为三郡,号名城”之说。三蜀虽然行政区划不同,经济独立发展,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而具有天然密切的联系往来,如左思《蜀都赋》“三蜀之豪,时来时往”,就从大工商之间相互的经济往来方面说明了这种情形。三蜀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以及三蜀经济文化共同形成的强劲辐射力,便成为秦汉时期四川盆地经济文化全面高涨的重要推动力。[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