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都城市史:兴筑大城,营造少城

成都城市史:兴筑大城,营造少城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秦代成都分为东西两部分,东为大城,西为少城;先筑大城,后筑少城,陆续完成。据有关史籍记载:秦代成都大城周长12里,约当现代4.94公里,这应是大城与少城的全部周长,远非今日成都规模可比。张若筑大城,目的在政治军事需要。由于成都为西南经济重心,为繁荣成都商业贸易,张若继兴筑大城后,又营造少城。少城分南北两区,北区为官署区,大兴土木,营造府舍。成都县治原在大城赤里,少城建成后,张若将其徙置少城内。

成都城市史:兴筑大城,营造少城

秦代成都分为东西两部分,东为大城,西为少城;先筑大城,后筑少城,陆续完成。秦代大城南北广,东西窄,呈不规则长方形。当时河道流泻,成都卑湿,故屡筑屡颓,据东晋干宝《搜神记》:“忽有大龟浮于江,至东子城东南隅而毙,仪以问巫,巫曰:依龟行迹筑之,便就。故名龟化城。”

据有关史籍记载:秦代成都大城周长12里,约当现代4.94公里,这应是大城与少城的全部周长,远非今日成都规模可比。城高7丈,约当现代17.1米。秦城外郭有“下仓”,《后汉书·公孙述传》:“成都郭外有秦时仓”,公孙述更名“白帝仓”,“使人宣言,白帝仓暴出木巨万”。还有《益州记》记载:“今成都县东有颓城毁垣,土人云古白帝仓也。”可见秦城“下仓”为城垣的一部分,下仓空阔,可储物。秦城“上皆有屋,而置观楼射阑”。观楼即城楼,可以放眼远眺。“射阑”为射箭场,有栏干,故名。城门至少有四,可考者为咸阳门(北门)。这一传说为我们提供了成都建城时的地形选择情况。多次版筑的失败,促使人们适应地形改筑,立基于高亢之处。故城的南北走向方位不正,大约首尾由西南斜向东北,非方非圆,曲缩如龟,故习称为龟城。龟为古之灵物,故有神龟示迹之说。大城北近武担山,南至秦人新建的赤里(今上南大街)。大城未筑前,蜀侯国治及郡治,当在赤里一带,因赤里有城垣,可资防卫。秦城东有千秋池。城北有龙坝池,城西有柳池,西北有天井池。其间津流径通,冬夏不竭。诸池均为筑城取土时掘成,后来成为秦城东、西、北三面天然屏障。龙堤池大约在今青龙街北侧,为大城北垣与武担山间的一个据点。千秋池是否清代城池图中的东北庆云塘,无考。柳池湮没已久,早已无存。(www.xing528.com)

张若筑大城,目的在政治军事需要。由于成都为西南经济重心,为繁荣成都商业贸易,张若继兴筑大城后,又营造少城。少城位于大城之西,左思《蜀都赋》:“亚以少城,接乎其西。”刘逵注:“少城,小城也,在大城西,市在其中也。”筑少城时,传说仍取土于城北十里的学射山,因地势低湿,版筑艰难,与大城同。少城规模,史无记载,但小于大城无疑。其形状也是东西狭窄,南北稍长,与大城相依傍,《益州记》有:“惟西南北三壁,东即大城之西墉。”少城分南北两区,北区为官署区,大兴土木,营造府舍。成都县治原在大城赤里,少城建成后,张若将其徙置少城内。为管理日益发展的盐铁交易,还置盐铁市官并长丞。南区为商业区。在修建北区的同时,还“修整里阓,市张列肆,与咸阳同制”。“里”为有墙垣的居民区。“阓”为商业市场的门栏。“肆”为商店、货行。可见秦时少城已辟有居民区和商业市场,开放商店和市场,有专官管理,有条不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