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代成都城市商业的发展及其特色

明代成都城市商业的发展及其特色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代成都为四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全国30余个著名工商业都会之一,城市商业繁荣,与省内外贸易往来频繁。(三)开拓原料市场,建立长效供应链建立较为可靠的原料供应基地,从而使成都商业获得了充分的货源条件。(五)形成城市周边物资交易市场,使城市中心市场根深叶茂成都市区定期集市有了进一步发展,各集市集中交易以某一类富有特色的商品为中心的各类物资商品。

明代成都城市商业的发展及其特色

明代成都为四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全国30余个著名工商业都会之一,城市商业繁荣,与省内外贸易往来频繁。明张翰《松窗梦语》载:“南则巴蜀,成都其会府也。绵、叙、重、夔唇齿相依,利在东南,以所多易所鲜。”

成都地区所产蚕丝,已远销东南沿海。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二记载:

凡倭锻制造起东夷,漳泉海滨效法为之,丝质来自川蜀,商人万里贩来,以易胡椒归里。

商人不辞万里,运销川丝,贩回胡椒,往来获利。制作精美的薛涛笺贩运四方,成为享誉国内市场的名产。

一些名贵工艺品,如“缮锦香扇之属”,往往为官府、藩王垄断,“定为常贡”,因而“名色无多而价甚昂,不可易得”。一般日用品,如陶瓷茶叶、生丝、布匹、药材产量不少,流通四方,如成都硫璃厂窑,生产规模很大,占地340余亩,所制青瓷器皿远销省内外。“茶为蜀中郡邑常产”,著名的蒙山茶、峨眉茶、泸茶、灌县青城山茶、夔门春茶,“初春所采,不减江南”,不少茶叶在成都集散,行销远近。善于营运的山陕商人,已开始进入四川活动。陕商贩运生丝、布帛,在这些领域中“有本自来”。

明代成都市区商业比元代繁荣,但未能达到宋代水平。由于宋末元军对成都市区的严重破坏,明初成都已无法恢复旧貌,只能“因宋元旧城而增修”。洪武四年(1371)秋,傅友德等平蜀,明太祖曾诏令“筑成都新城”,其后都指挥赵清、都督陈怀复浚修城隍,辟五门,门各有楼,城门外筑月城。明正德《四川志·城池》记载:“复修堤岸以为固。内江之水,环城南而下。外江之水,环城北而东至濯锦桥南而合……城周回楼一百二十五所。其西南角及东北角建二亭于上,俗传象龟之首尾。城东门龙泉路曰迎晖,南门双清路曰中和,西门郫路曰清远,北门新都路曰大安。”以后,又经过多次培修。从天启《成都府志·成都府治图》看,成都市区已具有创新的轮廓,城市街道纵横,以蜀王府为中心,街道形成东西和南北走向的若干通衢大道,再辅以各种坊巷,布局完整、谨严,城内外寺观密布,官衙相望。城市商业兴旺,商品种类繁多。明代成都商业具有以下特点。

(一)各类商品的专门市场日益增多,销售范围扩大

为便于各类商品的交易,市区已出现若干经售同类商品的专门销售区域,除唐宋以来经久不衰的花市,蚕市、锦市、扇市、七宝市、药市而外,重要的商品市场还有:皮革市、旧衣市、纱帽市、玉器市、钱纸市、猪市、栏干(丝线或棉线编织的装饰品)市、草市、骡马市、银器市、木市、珠宝[6],这些专门市场按商品进货路线或销售渠道自然分布全城,形成完整的商业网点,反映了成都城市供销情况。

(二)前店后厂,产销结合(www.xing528.com)

在经营方面,形成工商结合的格局,许多商号附设手工作坊,以自产自销为主,如栏干、铜器、金银器、玉器、皮货等商号,自有店铺和作坊,作坊生产加工产品,而后在店铺销售。

(三)开拓原料市场,建立长效供应链

建立较为可靠的原料供应基地,从而使成都商业获得了充分的货源条件。如玉器原料,玉石来自灌县,俗呼土玉,玉行设庄采购,运回成都,以金刚砂解之,琢而为器,富有特色。本市经售的木材,来自松潘、理县,水运来成都,由木商加工销售。其他农副产品均来自成都周围富饶的农村,使成都市场货源充足,品种丰富。

(四)形成商品、原料市场,辐射范围广阔

川西平原作为省内外商品集散中心,成都商品来自四方,川西平原的农副产品、川西北高原的牛羊马骡等畜产品,湖北、陕西的棉花,江南地区的特产纷纷运往成都,成都蚕丝、茶叶、金银制品、笺纸、中药材等远销四方,形成范围较广的商品辐射面。

(五)形成城市周边物资交易市场,使城市中心市场根深叶茂

成都市区定期集市有了进一步发展,各集市集中交易以某一类富有特色的商品为中心的各类物资商品。如大慈寺是历代享有盛名的商业贸易中心,侯溥曾描述它在繁盛时代的风貌,其《寿宁院记》云:“成都大圣慈寺,据阛阓之腹商列贾次,茶炉药榜,篷占筵(竹尃),倡优杂戏之类,坌集其中。”明代大慈寺,仍是万商所聚,行医卖卜,市集游乐之处,大慈寺前红布街,“青楼业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