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盐业村落历史:渔民上岸定居的经济原因

盐业村落历史:渔民上岸定居的经济原因

时间:2023-05-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市仔天后宫与海口天后宫的紧密联系揭示出岛上居民由海上到陆上定居的历史。刘志伟认为大洲历史上作为一个避风港,海上渔民来来往往,定居的时间不可能是同时的,在定居后的社区整合进程中,岛内各村也存在着家族或村落兴衰的过程。[58]刘志伟对大洲岛的研究恰恰表明盐业是海上渔民上岸定居的重要经济原因,明后期广东东部海盐业的扩张趋势影响到这个深处考洲洋内的海上小岛。

盐业村落历史:渔民上岸定居的经济原因

据记载,“大洲场坐落惠阳县东,相距约一百六十里,俗名盐洲。周围十三里有奇。原辖十厂,附场四厂,曰望京厂、白沙厂、大南厂、望斗厂,离场署二里曰三洲厂,三里曰下坑厂,八里曰东涌厂,十四里曰西涌厂,二十里曰沙桥厂,三十里曰小漠厂,以上共十处,均属该场所辖范围”[56]。时广东盐场分为五等,大洲场为一等盐场。[57]

盐洲岛,又名大洲岛,“在广东省惠东县考洲东南部,三洲水道与盐洲水道之间,扼洲洋出口,东南距大陆0.35千米。明万历年间岛上已有渔民定居开拓盐田,始名盐洲。后依其面积大于洲洋内其他岛改称大洲岛。1987年复名盐洲。南北长2.76千米,东西宽2.25千米,岸线长9.7千米,海拔4.4米,面积3.35平方千米”。“四周筑有16千米长防潮海堤”。“全岛大部分为盐田”。盐洲原是个海岛镇。2006年4月,吉隆镇、黄埠镇、盐洲镇3镇合并为吉隆镇;2008年6月,黄埠、盐洲从吉隆析出,建制黄埠镇。

较早注意到大洲岛历史的是刘志伟,他在1992年调查了大洲岛。刘志伟对大洲岛的信仰与社区关系做了专题研究。他认为,岛内市仔天后宫作为全岛祭祀中心,把大洲岛上13个自然村联结成一个自成体系的社区。而市仔天后宫与海口天后宫的紧密联系揭示出岛上居民由海上到陆上定居的历史。大洲居民最早的定居时间已不可考。现在岛上居民大多宣称明末清初来此定居。他见到一本手抄本《林氏族谱》记载林姓在大洲的开基祖是七世祖,而其父卒于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因此七世祖迁入大洲当在万历、天启时期。不过,今大洲岛居民对祖先来此开基的回忆并不说明这些是大洲岛最早有人居住的年代。大洲岛上有许多以姓氏全名的村,如李甲、唐甲、施甲、翁甲、丁厝、马厝等,但这些村的居民现在大多非原来用作村名的姓氏。刘志伟认为大洲历史上作为一个避风港,海上渔民来来往往,定居的时间不可能是同时的,在定居后的社区整合进程中,岛内各村也存在着家族或村落兴衰的过程。大洲岛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宗族组织的相对不发达,使得大洲岛上以神庙和神明祭祀为中心的地缘组织的作用比血缘组织更为重要,大洲岛的村落,是一种由许多来历不同的迁入者共同组成的村社的典型。[58](www.xing528.com)

刘志伟对大洲岛的研究恰恰表明盐业是海上渔民上岸定居的重要经济原因,明后期广东东部海盐业的扩张趋势影响到这个深处考洲洋内的海上小岛。由于能够有效避免台风的肆虐,万历以后岛上逐渐有人开垦盐田,定居下来,一直到雍正时期由于盐产高昂,从淡水场分出独立成栅:“设于前清雍正二年(1724),由淡水场分派委员到场管理。乾隆二十一年(1756)始设大使,专员另设大洲栅,以委员分任。乾隆五十年(1785)裁大洲栅,并大洲场,遂相沿至今。其大洲栅故址因年久湮没,今不可考。”[59]大洲岛上以神庙和神明祭祀为中心的地缘组织背后的推手无疑是明后期广东东部沿海地区盐业的持续扩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