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春秋史:揭秘郑庄公的小霸

春秋史:揭秘郑庄公的小霸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周平王可能是为了削弱郑在朝的权势,同时信任西虢公,想共分其朝政。周平王去世后,桓王即位,打算给虢公权力。葛之战后,周天子的威信一落千丈,原来尚能维持的“王命”已失去作用,周天子再不是天下的共主了。这事造成了郑鲁之间的不和,为以后郑伐鲁埋下了祸根。过去宋、卫都是郑的敌国,现在变成了郑的与国,唯郑之命是从,说明这时郑的国势已达极盛,郑庄公实际上成了春秋初期中原地区的霸主。

春秋史:揭秘郑庄公的小霸

由于宋国的失败,鲁国的内变,齐、鲁与郑的和好,使郑国在中原地区日益势大,周围各诸侯国都怕它,于是郑国就骄横起来,开始与周王室发生摩擦。春秋初郑武公和桓公两度做过周平王的卿士,在王朝内有相当大的权力。周平王可能是为了削弱郑在朝的权势,同时信任西虢公,想共分其朝政。郑庄公因此怨恨平王,平王否认有这回事,为了安慰郑,就让王子狐到郑国,郑公子忽到周,互换人质,史称“周郑交质”。周平王去世后,桓王即位,打算给虢公权力。郑庄公知道后,就派大夫祭足(祭仲)带兵把周的温地的麦和成周的谷子割去。于是,周王室和郑国关系恶化,但双方表面上仍维持来往关系。桓王二年(前712年),郑庄公仍去朝周王,桓王不加礼遇。周公劝桓王说:“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善郑以劝来者,犹惧不蔇,况不礼焉?”(《左传》隐公六年)说明周王室很怕诸侯不来朝觐。公元前715年,周王任命虢公忌父为卿士,但并没有把郑伯卿士之权全夺去。第二年宋国不来朝见周王,郑还以左卿士身份奉王命去讨伐宋。公元前712年周王夺取了郑的邬、刘、、邘之田,而给了郑原来属于苏忿生(周大臣)的温、原、等十二个分散的采邑,这使矛盾进一步加剧。公元前707年周王完全剥夺了郑在朝的权力,郑伯不再朝觐天子。这年秋周桓王集结虢、蔡、卫、陈等国的军队伐郑,王率中军,虢公林父率领蔡、卫人为右军,周公黑肩率领陈人为左军,向郑进发,郑起兵抵抗,双方在葛(今河南长葛北)开战。郑公子子元建议用左方阵来对付蔡、卫军队,用右方阵来对付陈国军队,并说:“陈乱,民莫有斗心,若先犯之,必奔。王卒顾之,必乱。蔡、卫不枝(支),固将先奔。既而萃(聚)于王卒,可以集(成)事。”(《左传》桓公五年)郑伯采用了他的战略,以曼伯为右军,祭足为左军,原繁、高渠弥护卫郑伯为中军,用鱼丽之阵向周王室联军进攻。战争一开始,郑的左右军挥动大旗鸣鼓进击对方左右军,蔡、卫、陈的军队迅速溃散,周军发生混乱,于是郑集力合击周王师,周军大败。周桓王被郑祝聃的箭射中肩膀。桓王虽伤,仍能指挥军队突出重围。当时祝聃要乘胜追击,郑庄公假惺惺地说:“君子不欲”逼人太甚,何况敢于欺凌天子呢?如果能挽救自己,“社稷无陨,多(足够)矣”(《左传》桓公五年)。当晚郑庄公派祭足去慰问周王及其左右,装作尊王的样子来标榜自己的胜利。葛之战后,周天子的威信一落千丈,原来尚能维持的“王命”已失去作用,周天子再不是天下的共主了。

郑国打败周王后,势力大盛。公元前706年,齐国被北戎侵扰,向郑国求救,郑太子忽率军救齐,大败戎师,俘虏其二帅大良、少良,获得军官首级三百,献给齐国。齐僖公想把女儿文姜嫁给郑太子忽,以结姻好。太子忽却说:“人各有耦(偶),齐大,非吾耦也”(《左传》桓公六年),拒绝了这件婚事。在这次战争中,多有诸侯大夫带兵帮齐国戍守,齐为了答谢各诸侯出兵,馈赠粮食和牲口给各国大夫们,并请鲁国来定各国的先后次序。鲁国将郑国排在后面,郑太子忽自以为有功,对这种安排不满。这事造成了郑鲁之间的不和,为以后郑伐鲁埋下了祸根。郑早在八年前大败戎军,这次再败北戎,使郑国的威信更高。隔了一年,郑国纠合齐、卫军队攻伐周的盟和向邑。原来此二邑是周给郑的,事后背离了郑,这时郑感到有了力量,就来夺取。周无力保卫,只能将二邑居民迁到郏地(今河南洛阳北)。公元前702年,郑国因前故联合齐、卫侵伐鲁国,在郎(今山东曲阜近郊)开战。第二年,齐、卫、宋和郑在恶曹会盟。过去宋、卫都是郑的敌国,现在变成了郑的与国,唯郑之命是从,说明这时郑的国势已达极盛,郑庄公实际上成了春秋初期中原地区的霸主。
(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