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习材料性质与热有关信息

学习材料性质与热有关信息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材料的导热性主要取决于材料的组成及结构状态。对于纤维状材料,当其密度低于某一限值时,其导热系数有增大的趋势,因此这类材料存在一个最佳密度,即在该密度下导热系数最小。此外,材料的含水程度对其导热系数的影响也非常显著。材料长期在高温作用下,不失去使用功能的性质称为耐热性。在发生火灾时,材料抵抗和延缓燃烧的性质称为耐燃性。

学习材料性质与热有关信息

1.导热性

材料传导热量的能力称为导热性。材料的导热能力用导热系数λ表示:

978-7-111-50090-2-Chapter01-15.jpg

式中 λ——导热系数[W/(m·K)];

Q——传导的热量(J);

d——材料的厚度(m);

A——材料的导热面积(m2);

T2-T1——材料两侧的温度差(K);

t——传热时间(s)。

978-7-111-50090-2-Chapter01-16.jpgq称为热流量,上式可写成:

978-7-111-50090-2-Chapter01-17.jpg

从式中可以看出,材料两侧的温度差是决定热流量的大小和方向的客观条件,而A则是决定q值的内在因素。材料的热阻用R表示,单位为m·K/W。

R=d/λ

式中 R——热阻[(m2·K)/W];

d——材料的厚度(m);

λ——导热系数[W/(m·K)]。

可见,导热系数与热阻都是评定建筑材料保温隔热性能的重要指标。材料的导热系数愈小,热阻值愈大,材料的导热性能愈差,保温隔热性能愈好。材料的导热性主要取决于材料的组成及结构状态。

(1)组成及微观结构。金属材料的导热系数最大,如在常温下铜的λ=370W/(m·K),钢的λ=58W/(m·K),铝的λ=221W/(m·K);无机非金属材料次之,如普通黏土砖的λ=0.8W/(m·K),普通混凝土的λ=1.51W/(m·K);有机材料最小,如松木(横纹)的λ=0.17W/(m·K),泡沫塑料λ=0.03W/(m·K)。相同组成的材料,结晶结构的导热系数最大,微晶结构的次之,玻璃体结构的最小,为了获取导热系数较低的材料,可通过改变其微观结构的办法来实现,如水淬矿渣即是一种较好的绝热材料。

(2)孔隙率及孔隙特征。由于密闭空气的导热系数很小,λ=0.023W/(m·K),因此材料孔隙率的大小,能显著地影响其导热系数,孔隙率愈大,材料的导热系数愈小。在孔隙率相近的情况下,孔径越大,孔隙互相连通的越多,导热系数将偏大,这是由于孔中气体产生对流的缘故。对于纤维状材料,当其密度低于某一限值时,其导热系数有增大的趋势,因此这类材料存在一个最佳密度,即在该密度下导热系数最小。

此外,材料的含水程度对其导热系数的影响也非常显著。由于水的导热系数λ=0.58W/(m·K),约比空气大25倍,所以材料受潮后其导热系数将明显增加,若受冻则导热系数更大,冰的导热系数λ=2.33W/(m·K)。

人们常把防止内部热量的散失称为保温,把防止外部热量的进入称为隔热,将保温隔热统称为绝热,并将λ≤0.175W/(m·K)的材料称为绝热材料。

2.热容量

材料受热时吸收热量,冷却时放出热量的性质称为材料的热容量。材料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可用下式计算:(www.xing528.com)

Q=CmT2-T1

式中 Q——材料吸收(或放出)的热量(J);

C——材料的比热(亦称热容量系数)[J/(kg·K)];

m——材料的质量(kg);

T2-T1——材料受热(或冷却)前后的温度差(K)。

比热与材料质量之积称为材料的热容量值。材料具有较大的热容量值,对室内温度的稳定有良好的作用。几种常用建筑材料与典型材料的导热系数和比热值参考,见表1-2。

1-2 几种常用建筑材料与典型材料的导热系数和比热值参考

978-7-111-50090-2-Chapter01-18.jpg

3.耐热性与耐燃性

(1)耐热性(亦称耐高温性或耐火性)。材料长期在高温作用下,不失去使用功能的性质称为耐热性。材料在高温作用下会发生性质的变化而影响材料的正常使用。

1)受热变质。一些材料长期在高温作用下会发生材质的变化。如二水石膏在65~140℃脱水成为半水石膏;石英在573℃由α石英转变为β石英,同时体积增大2%;石灰石、大理石等碳酸盐类矿物在900℃以上分解;可燃物常因在高温下急剧氧化而燃烧,如木材长期受热发生碳化,甚至燃烧。

2)受热变形。材料受热作用要发生热膨胀导致结构破坏。材料受热膨胀大小常用膨胀系数表示。普通混凝土膨胀系数为10×10-6,钢材膨胀系数为(10~12)×10-6,因此它们能组成钢筋混凝土共同工作。普通混凝土在300℃以上时,由于水泥石脱水收缩,骨料受热膨胀,因而混凝土长期在300℃以上工作会导致结构破坏。钢材在350℃以上时,其抗拉强度显著降低,会使钢结构产生过大的变形而失去稳定。

(2)耐燃性。在发生火灾时,材料抵抗和延缓燃烧的性质称为耐燃性(亦称防火性)。材料的耐燃性按耐火要求规定分为非燃烧材料、难燃烧材料和燃烧材料三大类。

1)非燃烧材料,即在空气中受高温作用不起火、不微燃、不炭化的材料。无机材料均为非燃烧材料,如普通砖、玻璃、陶瓷、混凝土、钢材、铝合金材料等。但是,玻璃、混凝土、钢材、铝材等受火焰作用会发生明显的变形而失去使用功能,所以它们虽然是非燃烧材料,有良好的耐燃性,但却是不耐火的。

2)难燃烧材料,即在空气中受高温作用难起火、难微燃、难碳化,当火源移走后燃烧会立即停止的材料。这类材料多为以可燃材料为基体的复合材料,如沥青混凝土、水泥刨花板等,它们可推迟发火时间或缩小火灾的蔓延。

3)燃烧材料,即在空气中受高温作用会自行起火或微燃,当火源移走后仍能继续燃烧或微燃的材料,如木材及大部分有机材料。

为了使燃烧材料有较好的防火性,多采用表面涂刷防火涂料的措施。组成防火涂料的成膜物质可为非燃烧材料(如水玻璃)或是有机含氯的树脂。在受热时能分解而放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卤素(F、Cl、Br等)和氮(N)的有机材料具有自消火性。常用材料的极限耐火温度见表1-3。

1-3 常用材料的极限耐火温度

978-7-111-50090-2-Chapter01-19.jpg

(续)

978-7-111-50090-2-Chapter01-20.jpg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