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省气候形成因素及特点

甘肃省气候形成因素及特点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距海洋较远,四周高山、高原环绕,海洋潮湿气流不易到达,空气中水汽稀少,气候十分干燥,因而大陆性气候特征和垂直地带性气候均较明显。在此移动过程中,形成的大范围天气,对本省气候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由于东亚大槽的建立,形成西高东低的形势,甘肃处于脊前西北气流之中,因而进入前冬后,降水量迅速减少,气温也迅速下降。

甘肃省气候形成因素及特点

1.位置与地形

甘肃位于我国西北部,是面积较大的省区之一,地跨纬度32°31′~42°57′N,南北相距约10个纬度;经度92°13′~108°46′E,东西跨越16个经度。地处我国黄土高原蒙古高原青藏高原的交汇处,深居大陆内部,是个地形复杂、以山地、高原为主的省区。由于距海洋较远,四周高山、高原环绕,海洋潮湿气流不易到达,空气中水汽稀少,气候十分干燥,因而大陆性气候特征和垂直地带性气候均较明显。尽管甘肃地处内陆,多山地、高原,但季风气候的特征也相当明显,夏季风(东南季风)盛强时,可伸入到河西走廊中部。由于经度、纬度跨距较大,致使省区内气候有着很大的差别,例如:陇南的康县,位居东南,所处纬度低,水汽较多,年降水量达750.8mm;而河西的敦煌位居西北,经度偏西,水汽较少,年降水量仅39.8mm,两地降水相差近20倍。当陇南南部的河谷地带春暖花开时,河西走廊却是严寒地冻。西北部纬度较高,距海又远,冬夏太阳辐射差别大,气温的年变化也达;东南部纬度较低,距海洋稍近,冬夏太阳辐射差别小,气温的年变化小。如西北部的敦煌气温年较差为33.1℃,而东南部的武都是21.5℃。

复杂的地形和多种地貌类型都对局部地区的气候产生影响(包括对太阳辐射、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大气水分和降水等的影响)。东西向山脉成为南北冷暖气流的屏障,南北向山脉成为冬、夏季风的屏障。河西走廊因处祁连山和北山的夹峙地带,极地冷空气侵入时,速度较快,来势较猛;而在本身的东南部地区,由于东西和南北走向山岭阻挡,极地冷空气的强度和速度大大减弱。高山使得气候产生垂直分异,并且山脉的向风侧成为多雨中心,河西走廊,由于高山的壁障,使闭塞的走廊十分干旱,但祁连山上截取的大量水汽成为走廊干旱区的水源,使河西走廊成为沃土绿洲。同一地区,海拔高的地方降水量多,反之则少,如乌鞘岭(海拔3045.1m)降水量为407.4mm,景泰(海拔1630.5m)降水量为179.7mm。降水受地形影响明显,迎风面多于背风面,如相邻的武都和康县,直线距离仅60公里左右,因康县位于白龙江东侧山地迎风面,降水量为750.8mm,武都则位于背风面,降水量为460.7mm。气温的高低与海拔高度和纬度高低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一般来说,同一纬度,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越低,气温越高;同一高度,纬度越高,气温越低,纬度越低,气温越高。例如:纬度较低的武都,年平均气温为14.9℃,中部的兰州为10.2℃,纬度较高的酒泉为7.8℃,地形对地面风向的影响也很明显。例如:兰州、天水,因位于东西向的河谷内,故全年多偏东风;而河西的安西,因南北两山对峙,地势东高西低,气流多呈东西向,则全年亦多偏东风。

2.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的状态及其演变,是形成甘肃省大陆性气候的直接原因和背景。我省地处中纬度内陆,全年大部分时间受高空西风气流的控制,所以,高低气压系统多依此气流方向,自西向东移动越过省境。在此移动过程中,形成的大范围天气,对本省气候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例如:

前冬(10月中旬到11月下旬),南支气流及东亚大槽分别在青藏高原南侧和东亚沿海上空建立。高纬度由平直西风变为一槽一脊,中纬度130°E附近的槽加深,70~90°E发育为弱脊。由于东亚大槽的建立,形成西高东低的形势,甘肃处于脊前西北气流之中,因而进入前冬后,降水量迅速减少,气温也迅速下降。一般,进入前冬以前,常有一次冷空气活动,造成一年中最后一次较大的降水。隆冬(12月初到2月中旬)东亚大槽明显加深~40°E附近,西高东低的形势稳定持续,降水极少,气温很低。后冬(2月下旬到4月初),环流经向度减弱,表现为乌拉尔山以东阻塞高压崩溃。阻塞高压崩溃时造成一次强冷空气活动,出现回寒,然后气温猛升,但降水增加不多。

春季(4月上旬末到5月底),入春时,中高纬度的长波都有明显的变化。高纬度东亚大槽减弱东移至160°E;东经40°~60°是一个平均脊。中纬度的长波型仍为冬季的两槽一脊,东亚大槽的强度大大减弱,位置也不固定,在120°~169°之间摆动,这种形势有利于乌拉尔山北部冷空气南下经西西伯利亚东移影响我省,致使春季移动性的气压系统多,冷暖空气活动频繁,气温变动大,因而构成本省春季大风和风沙天气特多,天气多变和雨雪比冬季逐渐增多的特点;冷空气大举南下,还形成严重的晚霜冻,给生产带来危害。此外,如在青藏高原上空有暖高压稳定存在时,气流下沉,又往往给本省带来较长时间的连续晴天,造成春旱。春季还因太阳高度角的逐渐增大,裸露地面受热较多,各地温度上升较快。

夏季,蒙古高压已衰退到西伯利亚的北部,大陆为低压所控制。甘肃省位于其东北部,盛行偏南及偏东风。此时,上空北支西风急流也向北撤出本省,高空西风势力较弱,副热带高压已向北推进,高压后部的偏南暖湿气流输送来较多的水汽,与西北方侵入的冷空气相遇,形成了省内大范围的降水,强者可以发生暴雨。此外,高空西南低涡,不时从甘肃省黄河以东地区越过,由于辐合作用强,也常致省域中部、陇东及陇南地区的暴雨发生。(www.xing528.com)

秋季,由于太阳高度角的降低,地面辐射支出热量较多,温度开始迅速下降。大陆低压减弱并向南撤,北方蒙古高压又迅速南下,上空北支西风急流,又重新控制本省;副热带高压渐向南移,但行动较慢,故初秋本省上空水汽仍多,加上冷空气的活动,降水较为丰沛。入秋时,由于环流形势的改变,导致较强的冷空气入侵,常出现秋季较大的降温和早霜冻,给秋作物带来危害。

上面提到的,只是多年平均环流的一般情况。由于中纬度西风带波动的次数不一,季节的分配各异,副热带高压进退的不同,因而每年的天气和气候,就有所差别。

3.太阳辐射

甘肃省年太阳总辐射的分布,从南向北逐渐增加,其变动范围在4800~6400 MJ/m2之间,等直线的分布与年日照总时数的分布一致。年太阳总辐射有两个大于6000 MJ/m2的高值区,一个是金昌至民乐一线以西的河西走廊中、西部,年太阳总辐射高达6000~6400MJ/m2,仅次于青藏高原(6600~8300 MJ/m2)的年太阳总辐射。另一个是甘南州的西南部,年太阳总辐射达5800~6000 MJ/m2。中部、陇东及甘南州西北部一般为5200~5800MJ/m2。陇南是全省太阳总辐射最少的地区,年太阳总辐射仅为4800~5200 MJ/m2。形成这种分布的原因,主要是本省南部空气中水汽含量多,云量多,晴天少,愈往北则晴天逐渐增多。

全年中,以12月的总辐射值最小,6月(或7月)的总辐射值最大,二者相差1倍多,且从南愈往北差值愈大。本省年温振幅从南向北增大与此有关。

从各月总辐射的变化看,各地从1月起,月总辐射开始增加,三、四、五月增加最速;7月(或6月)以后,开始降低,九、十、十一月降低最速。三、四、五月的总辐射的急剧增加,是导致本省绝大部分地区春旱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同一时期里,降水量少,土壤含水量不多,加以投射到地面的太阳辐射能,大部分作用于增高地温,加快了土壤变干的过程,造成土壤干旱,影响作物生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