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域文化景观保护研究:国际遗产保护观念与方法的变化

地域文化景观保护研究:国际遗产保护观念与方法的变化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聚落遗产地保护从露天建筑博物馆到乡土博物馆、社区博物馆、生态博物馆、文化景观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20下半叶乡土文化景观保护中的几个重要变化。乡土文化景观遗产地保护在这一背景下也从单纯的物质形态保护转变为从文化、生态、社会三个维度构建的保护框架。(四)强调了遗产地保护中协作和共同参与的精神。自然保护的观念和管理方法也全面渗透到文化遗产保护区的管理之中。

地域文化景观保护研究:国际遗产保护观念与方法的变化

在聚落遗产地保护从露天建筑博物馆乡土博物馆、社区博物馆、生态博物馆、文化景观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20下半叶乡土文化景观保护中的几个重要变化。

(一)强调了遗产保护的经济成效。“露天建筑博物馆”花费巨大,维护又需长期投资,是大投入低回报的经济类型;“乡土博物馆”的操作类似于主题公园,经济类型单一,经营上风险较大;而“社区博物馆”和“生态博物馆”对其所保护的各项遗产的管理是在一定原则指导下与社区的经济发展计划相联系的,是由遗产展示和社区发展共同构成的一种有活力的经济模式。文化景观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人、地关系的保护模式,更通过遗产保护提升了其产品与土地的价值。

(二)强调了遗产地生活的真实性。“露天建筑博物馆”只存有传统生活的部分遗迹;“乡土博物馆”居民则将已不存在了的生活方式作为表演向旅游者展示,其背景是真实的,活动是虚构的;而“生态博物馆”的活动是历时性的,遗产本身仍被原住民使用和处于发展变化之中。文化景观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则不限制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让居民真正生活其间而不是出任遗产地的演员

(三)强调了遗产地价值的多样性。20世纪下半叶,我们在文化上受到来自全球化的威胁,地方特征衰落,个体文化群落受到损害;在自然环境中物种多样性日益窘迫,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这些问题同时暴露出来使人们认识到地方的可识别性、归属感和土地开发等问题中的相互联系,而产生文化传统、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综合保存的要求。乡土文化景观遗产地保护在这一背景下也从单纯的物质形态保护转变为从文化、生态、社会三个维度构建的保护框架。(www.xing528.com)

(四)强调了遗产地保护中协作和共同参与的精神。历史聚落以室外“博物馆”方式保护最初产生于地方旅游业开发的需求,因而欧洲早期聚落博物馆的主要促进者就包括地方政府、地方团体和自然公园三方,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经济需求、反映了不同的社会利益,对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也有不同的侧重点,因此保护的过程必然是一个协作、协商的过程。

“生态博物馆”所代表的保护与发展相结合、文化与自然相联系,强调人地和谐古今连续、社会协作的保护理念;所展现的从建筑保护和展示到环境保护与人类活动共同展示、社区公众民主参与保护、生态保护与历史保护相结合的保护实践,是乡土文化景观遗产地保护史上的飞跃。

(五)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超越建成环境成为主要保护对象,动态保护成为主要保护策略。遗产保护区的设置观念和管理手段在遗产保护兴起近百年的时间里,尤其是20世纪下半叶有了长足的发展。遗产地从划定保护区进行保护到突破小范围的保护区进行大尺度遗产区域保护;从保护遗产美学价值到保护物种、环境的多样性。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保护操作指南》中指出:除非特殊情况,美学条件不能单独作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标准,一种濒危的物种,其价值可能远远超过一道壮丽的风景自然保护的观念和管理方法也全面渗透到文化遗产保护区的管理之中。正是这些变化促使了乡土文化景观作为文化景观遗产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方式的产生和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