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域文化景观保护研究:遗产廊道和文化线路的启示

地域文化景观保护研究:遗产廊道和文化线路的启示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幅员辽阔,具有作为“遗产廊道”所要求的壮丽的自然载体,同时又历史厚重,也不乏富有文化内涵的历史传奇作为“文化线路”遗产的立项主题。近年来又致力于将“遗产廊道”保护方法引入我国,作为京杭大运河遗产整体保护的方法。作为生态保护和遗产保护相结合的保护方式——遗产廊道有利于提高我国自然及文化混合遗产地的保护力度。

地域文化景观保护研究:遗产廊道和文化线路的启示

从保护区到遗产地群是以地域为基础的遗产保护系统化、整体化,以及在变化的环境中、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进行遗产保护的必然结果。无疑我们应当借鉴遗产地群的保护方法,作为整合我国文化遗产和景观资源的方法;但也存在这样一个问题:这几种遗产地群的保护方式哪种更适合中国?或者我们应该走第三条道路?我国幅员辽阔,具有作为“遗产廊道”所要求的壮丽的自然载体,同时又历史厚重,也不乏富有文化内涵的历史传奇作为“文化线路”遗产的立项主题。

其实早在1982年,国务院评定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时,就曾经有意识地将川陕公路沿线的自然遗产和三国以来的栈道文化遗迹串联起来,审定了“剑门蜀道”风景名胜区。近年来又致力于将“遗产廊道”保护方法引入我国,作为京杭大运河遗产整体保护的方法。我国适宜采用“遗产廊道”的保护地整合方法,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1)我国已经实践了依托自然地景观整合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的保护方法,如风景名胜区;

(2)文物保护经过长达半个世纪的发展,已成为我国遗产保护领域中最成熟的保护方法。事实上现在我国已经相对较完善地保护了个体的文化遗产,因此在现有保护基金和条件都相对薄弱的情况下,以一个文化事件串联相关文化遗产的方式可以登录、研究,在个体遗产都受到保护的情况下不必专设“文化线路”保护项目;

(3)我国自然遗产保护力量薄弱,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纯粹的自然遗产地较少;另一方面也因为长期在管理上条块分割、保护资金匮乏,很多自然遗产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同时,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应是遗产保护的前提。作为生态保护和遗产保护相结合的保护方式——遗产廊道有利于提高我国自然及文化混合遗产地的保护力度。

(4)随着我国假日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游憩地的需求大量增加,同时在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低的情况下,发展的呼声超过了过分限制和控制的保护要求,忽视这一现实需求并不是促成保护的必然之路,积极地加以引导,以遗产保护促进地方发展战略的实施应当是更有效的策略。

但近来也存在一种趋势,即文化线路与遗产廊道的概念和方法在日趋融合,文化线路的生产功能越来越被强调,在保护的同时也能刺激其周边地区的环境整治与经济发展,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对它的强调也使“文化线路”成为我国目前主要的遗产地群保护方法。(www.xing528.com)

2014年京杭大运河(图6.2)与丝绸之路(图6.3)两个项目均申遗成功,成为我国第46、47项世界遗产。这样尺度的遗产申遗成功不仅表达了恢宏的过去,更是目前我国国力的体现,其遗产调查所调动的人力物力在十年前都是无法想象的,未来的保护更是任重道远。

图6.2 京杭大运河线路图

资料来源:World Heritage Nomination File,The Grand Canal,Vol.I,State Administr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Beijing,2014.

图6.3 丝绸之路线路图

资料来源:World Heritage Nomination File,Silk Roads,State Administr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Beijing,20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