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郙阁颂》全文及王昶所见

《郙阁颂》全文及王昶所见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昶录传了颂文的主体,对我们今天顺畅、正确地判释碑文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王昶《金石萃编》中录传的全文如下:惟斯析里,处汉之右,溪源漂疾,横柱于道。《郙阁颂》全文,可分为四段,我姑且命名为:记事、颂、诗、摩崖时间、作者。洪迈的录文,关于颂文主体的第一、第二、第三部分合计101句,缺65字,王昶的录文,前三部分合计109句,缺39字。

《郙阁颂》全文及王昶所见

王昶录传了颂文的主体,对我们今天顺畅、正确地判释碑文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南宋洪适的《隶释》中,曾有一个录传的全文。今录写如下:

□斯析里,处汉之右,溪源漂疾,横柱于道。□秋霖漉,盆溢□,□涛波滴沛,激扬绝道,汉水□让,稽□商□。

路当二州,经用□沮,湿县士民.或给州府.休偈往还,恒失日咎,行理咨嗟,郡县所苦。斯溪既然,郙阁尤甚,缘崖凿石,处隐定柱,临□长渊,三百余丈,接木相连,号为万柱。过者傈傈,载弃为□,常车迎布,岁数千两,遭遇颓纳,人物具□,沉没洪渊,酷烈为祸,自古迄今,莫□创防!□是太守汉阳阿阳李君讳翕字伯都,以建宁三年二月辛巳到官,思维惠利,有以绥济。闻此为难,其日久矣!嘉念高帝之开石门,元功□朽,乃俾衡官椽下辨仇审,改解危殆,即便求隐,析里大桥,□今乃造,校致□坚,□□工巧,虽昔鲁班,莫亦凝象、又□□之渐漯,从朝阳之平,□减西□□,高阙□,安宁之石道。禹□江河,以靖四海,经纪□续,艾康万里。

臣□□□勒石□后,乃住颂曰:□□□□,降兹惠君,克明防德,允武允文、躬俭尚约,化流若神、氓如□□□,平均。精通皓□,三纳苻银。所历□勋,香风有邻。仍致瑞应,丰稔□□,□□乐行,行人夷欣。慕君靡己。

乃咏新诗:

□□□□兮,川兑之门,高山崔防兮,水流荡荡,地既□确兮,与□为邻,□□□□□以析分防,失绪业兮至于困贫,危危累卵兮圣朝闵怜,□□究□兮□□□□□救倾兮全育,□遗,劬劳日稷兮,惟惠勤勤,黄邵朱龚兮,盖□□□□充赢兮,百姓欢欣,佥曰大平兮,文翁复存。

建宁五□□月十八日癸□,时衡官□□□仇审字孔信,从史位□□□□字汉德为屯颂,故吏下辨□□□子长书屯颂,时石□□□□威朋[2]

《隶释》中记载的摹写文字为437字。

王昶《金石萃编》中录传的全文如下:(www.xing528.com)

惟斯析里,处汉之右,溪源漂疾,横柱于道。涉秋霖漉,盆溢□涌,涛波滂沛,激扬绝道,汉水逆让,稽滞商旅。路当二州,经用沮,沮县士民.或给州府.休偈往还,恒失日咎,行理咨嗟,郡县所苦。斯溪既然,郙阁尤甚。缘崖凿石,处隐定柱,临深长渊,三百余丈,接木相连,号为万柱。过者傈傈,载乘为下,常车迎布,岁数千两,遭遇颓纳,人物具堕,沉没洪渊,酷烈为祸,自古迄今,莫不创楚!于是,太守汉阳阿阳李君讳翕字伯都,以建宁三年二月辛巳到官,思维惠利,有以绥济。闻此为难,其日久矣!嘉念高帝之开石门,元功不朽,乃俾衡官椽下辨仇审,改解危殆,即便求隐,析里大桥,于今乃造,校致攻坚,□□工巧,虽昔鲁班,莫亦凝象。又醳散关之崭,从朝阳之平燥,减西□□高阁,就安宁之石道。禹导江河,以靖四海,经纪厥续,艾康万里。

臣□□□勒石示后,乃作颂曰:

□□□□,降兹惠君,克明俊德,允武允文。躬俭尚约,化流若神、爱氓如□,□□□均。精通皓穹,三纳符银。所历垂勋。香风有邻,仍致瑞应。丰稔□□,□□□乐,行人夷欣。慕君靡己,乃咏新诗:

□□□□兮,坤兑之间,高山崔巍兮,水流荡荡。地既嵴确兮,与寇为邻。□□□□以析分,或失绪业兮,至于困贫。危危累卵兮,圣朝闵怜。肆艾究□兮,幼□□□。□□救倾兮,全育□遗。劬劳日稷兮,惟惠勤勤。黄邵朱龚兮,盖不□□。□□充赢兮,百姓欢欣。佥曰太平兮,文翁复存[3]

前后两篇录文对照,差异互见。《郙阁颂》全文,可分为四段,我姑且命名为:(1)记事、(2)颂、(3)诗、(4)摩崖时间、作者。第一部分“记事”中,洪迈录传本录62句,缺26字,王昶录传本录62句,缺5字;第二部分“颂”中,洪迈录传本录19句,缺15字,王昶录传本录24句,缺15字;第三部分“诗”中,洪迈录传本录20句,缺24字,王昶录传本录23句,缺19字;第四部分“摩崖时间、作者”中,洪迈录传本录5句,缺17字,王昶录传本全部未录。

洪迈的录文,关于颂文主体的第一、第二、第三部分合计101句,缺65字,王昶的录文,前三部分合计109句,缺39字。洪迈本由于在有关修筑析里桥的记事、颂、诗正文中文字缺失较多,致使不少地方语义不明。但第四部分记载摩崖的时间、作者的文字,洪迈本虽有缺,但录有5句,38字,缺19字,语义基本明白,对了解摩崖年代、作者意义重大。王昶本未录。

王昶在《金石萃编》中作过说明,他参考过洪迈的释文,但文章后部,标明摩崖时间、作者的文字因他本人录文时已经磨灭,无法辨识而空缺。所谓“近代著录家所见皆明申如埙重刻本后,尚有‘建宁五□□月十八日’仇审等提名四行,与《隶释》合,而原本已沥不得见,良可惜已……”[4]做了交代。从这段交代中,我们可以解读出两个信息:一是这段文字最迟在清乾隆时已经磨灭,反映了一个客观事实的存在。二是暗示了王昶自己录文时,摩崖上除这段铭文外的其他文字确有痕迹,在拓片上能辨识的字才录,磨损至无痕迹可寻者、不可自己辨识者,虽洪迈有释文可参考,也不机械地径直采用。洪迈之文仅供参考,重在自己推敲辨识,能分辨,才予以记录。这也解释了王昶的录传本比洪迈本从时间上晚了六百多年,反而更完整、可读的缘由。这也就自然引入了下一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