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纠正传统文化学术偏颇,取得显著成果

纠正传统文化学术偏颇,取得显著成果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刘宗周认为,认定本体用功夫,工夫之处便是本体。有明学术,既是极盛之际,也是极衰之时。刘宗周之所以在“慎独”理论提出之后要加上一个“诚意”理论,这与“慎独”理论过于笼统有关,也与其所受教育的经历有关。事实上,“慎独”确实存在着过于抽象、难以操作的问题。正因为刘宗周的身体力行、极力倡导,有明学术,流弊救正殆尽,而且其学术加惠于浙东。

纠正传统文化学术偏颇,取得显著成果

刘宗周身处明代末季,社会各种矛盾异常尖锐,整个国家内忧外患、危机四伏。因此,盛行于明代中期的王学在当时日渐显示出其空疏的弊端。面对这种社会现状,刘宗周忧心忡忡,他怀着力挽狂澜之勇气,直颜抗疏,坚信救国先要挽救人心。刘宗周《学言上》:“格君心,定国是。”[46]而人心并不仅仅是知止而已,还要有切实的行动。只有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才是救国图存的根本路径。王学后学陶奭龄主张,识得本心便是工夫。而刘宗周认为,认定本体用功夫,工夫之处便是本体。陶奭龄曰:“学者须识认本体,识得本体,则工夫在其中。若不识本体,说甚工夫?”刘宗周曰:“不识本体,果如何下功夫?但既识本体,即须认定本体用功夫。工夫愈精密,则本体愈昭荧。今谓既识后遂一无事事,可以纵横自如,六通无碍,势必至猖狂纵恣,流为无忌惮之归而后巳。”[47]正因为刘宗周反对王学末流只重本体,忽视工夫的做法,所以非常注重工夫的意义。刘宗周对弟子反复叮咛“坐下”云云,又主张“知之至,才能行之至;行之至,方是知之至”,便是此意。《四库提要》曰:“讲学之风,至明季而极盛,亦至明季而极弊。姚江一派,自王畿传周汝登,汝登传陶望龄、陶奭龄,无不提唱禅机,恣为高论。奭龄至以因果立说,全失儒家之本旨。宗周虽源出良知,而能以慎独为宗,以敦行为本,临没犹以诚敬诲弟子,其学问特为笃实。”有明学术,既是极盛之际,也是极衰之时。王阳明之学,传之明末,流为禅机、高论,而不笃实,所以刘宗周既提“慎独”之知,又倡“诚意”之行。

刘宗周之所以在“慎独”理论提出之后要加上一个“诚意”理论,这与“慎独”理论过于笼统有关,也与其所受教育的经历有关。事实上,“慎独”确实存在着过于抽象、难以操作的问题。因为,“独”是什么、如何施行,对于一般学者而言,颇难捉摸与落实。再者,刘宗周早年受许孚远的教诲,从“敬”入门,这与“诚意”之论颇为关切。而且“诚意”渊源有自,来自《大学》,且与“敬”同义。因此,特于本体“慎独”之外,再拈出一个“诚意”之工夫。这样,《大学》之“诚意”与《中庸》之“慎独”彼此勾连、首尾相应。所谓“即工夫即本体,即上即下,无之不一”(刘汋《蕺山刘子年谱》)。于此,即本体即工夫的理论圆融无间,自足圆满了。(www.xing528.com)

正因为刘宗周的身体力行、极力倡导,有明学术,流弊救正殆尽,而且其学术加惠于浙东。黄宗羲《移史馆论不宜立理学传书》曰:“有明学术,白沙开其端,至姚江而始大明。……逮及先师蕺山,学术流弊,救正殆尽。向无姚江,则学脉中绝;向无蕺山,则流弊充塞。凡海内之知学者,要皆东浙之所衣被也。”[4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