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黄宗羲的心志与治国平天下的志向

黄宗羲的心志与治国平天下的志向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黄宗羲于颠沛中多次组织士众救难,但都以失败告终。康熙时诏征博学鸿儒,黄宗羲拒绝应诏。并非他的初衷,他本来有更大的志向在。结合第一首中“平生湖海难平气,尽向孤猿声里收”和第二首中“只今湖海方多难,聊尔浮沉过此生”等句隐秘写出作者本来治国平天下的心志。

黄宗羲的心志与治国平天下的志向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海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在明代有万历、崇祯、弘光几朝的生活经历,在清代有顺治、康熙两朝的生活经历。他所处的明代,皇朝腐朽至极,宦官专政和特务统治等使各种矛盾激烈冲突,已如“忽剌剌大厦之将倾”。而他的父亲黄尊素曾是东林党的代表人物,在万历朝东林党与魏忠贤阉党的斗争中被害。崇祯帝即位后,阉党暂失势,黄宗羲曾进京为父颂冤报仇,上疏亲诛逆阉余党,袖长锥,于刑堂击之。归后受学于刘宗周(1578—1645,字起东,学者称蕺山先生)。甲申难作,刘宗周死节,同门多人殉难。黄宗羲于颠沛中多次组织士众救难,但都以失败告终。复国无望后他退而讲学著述。康熙时诏征博学鸿儒,黄宗羲拒绝应诏。[2]

与一般把黄宗羲的人生按明、清朝代更替的时间界分为两个主要阶段不同,吴光把黄宗羲的两个主要人生阶段以顺治十年(1653)为界来划分,理由是这一年是“浙东抗清斗争彻底失败之时,也是黄宗羲写下第一部重要著作,可称为《明夷待访录》之前身的《留书》之年”[3]。这种划分清楚地显示出黄宗羲前后两大阶段生存、任道方式的不同,前一阶段主要是直接围绕内圣外王以道自任的,后一阶段则主要通过著书立说、表彰先贤、交游切磋、培养后学等方式在任道。当然,前一阶段还可以明亡前后为界再细分,明亡前主要是内圣方面做功夫,明亡后则是踏天柱地,责无旁贷地担荷起了救亡的重任,惜天不助人,几次组织军力抗争皆以失败告终。

从他的经历来说,无论是在明朝还是清朝,他都没机会真正实现“外王”的功业,从而达到“开物成务”的目的。然而这应该是他本来的抱负所在。在他写的《匡庐游录》中,谈到阮大铖之死,有这样一段话:

雁山,桐城阮氏,言阮大铖因潘应奎以降,应奎故靳之,大铖不觉屈膝。其死也,至青草岭,见雷介公索命堕马。碎颅亡国之事,岂宜向清泉白石道之,然驱我辈于清泉白石者,不谓大铖无其力也。[4]

这篇游记写于顺治十七年(1660),时年黄宗羲五十一岁,当时光复明室大势已去,这年八月游庐山时写下许多诗文,从“然驱我辈于清泉白石者,不谓大铖无其力也”看来,流连于“清泉白石”间的生活。并非他的初衷,他本来有更大的志向在。这时反映他本来心志的诗文还见:

泊五老峰下(www.xing528.com)

半月寻山七日夜,今朝才得豁双眸。寒云洗出天工意,石笋高擎世外秋。定内金轮移别国,耶舍从西域见此峰。劫余晋室尚浮沤。平生湖海难平气,尽向孤猿声里收。

别郑贞一

寒厓踏断草鞋绳,怜我行人所不行。万仞题名无岁月,一条蜡烛话生平。只今湖海方多难,聊尔浮沉过此生。霜叶离株且莫问,草堂有约更丁宁[5]

以上两首也都是顺治十七年游庐山时所写。结合第一首中“平生湖海难平气,尽向孤猿声里收”和第二首中“只今湖海方多难,聊尔浮沉过此生”等句隐秘写出作者本来治国平天下的心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