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皖南新元古代中晚期岩相及古地理环境与成矿成果

皖南新元古代中晚期岩相及古地理环境与成矿成果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后李毓尧和许杰又对休宁蓝田地区的“冰碛层”作了专门的论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入研究区工作的单位增多,先后有南京大学地质系、合肥工业大学地质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华东地质科学研究所、安徽省区域地质调查队、安徽地质科学研究所、安徽省地质矿产局332地质队、安徽省地质调查院等做过大量的工作。

皖南新元古代中晚期岩相及古地理环境与成矿成果

本区新元古代地层研究开始较早,自1924年李四光长江三峡建立震旦系之后,从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开始,先后有地质学家在本区一些新元古界剖面进行过划分研究,地层名称繁多,划分意见不一。李毓尧和李捷(1930)首先建立皖南休宁蓝田地区的震旦系(新元古代中晚期),1935年重新测制系统剖面,创立“休宁砂岩”,确立“冰碛层”的存在,认为可以与李四光建立的三峡震旦系剖面对比。同年,丁毅又进行了研究,创立“高亭砂岩”“蓝田系”“上长源灰岩”,分别代表原震旦系的下、中、上三部分,也肯定“冰碛层”的存在。后李毓尧和许杰(1937)又对休宁蓝田地区的“冰碛层”作了专门的论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入研究区工作的单位增多,先后有南京大学地质系、合肥工业大学地质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华东地质科学研究所、安徽省区域地质调查队、安徽地质科学研究所、安徽省地质矿产局332地质队、安徽省地质调查院等做过大量的工作。刘鸿允和沙庆安(1959)在浙西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剖面,将原震旦系分为上、下两统。钱义元等(1959)重新厘定皖南震旦系的层序,将上部的硅质岩命名为皮园村组。60年代以来,安徽省地质矿产局区域地质调查队在区内开展了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1985年出版了《安徽地层志》(前寒武系分册),测制大量地层剖面,较系统地厘定了皖南地区新元古代的地层层序。1997年安徽省地质矿产局编著的《安徽省岩石地层》,根据地层多重划分观点和新资料、新认识,重新明确现有地层单位的划分对比标准、定义、延伸范围及各类地层单位的相互关系,提高了科学性,消除了混乱,为地层单位的划分、命名、理解和应用上求得了一致。(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