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皖南新元古代中晚期岩相、古地理环境与成矿评价

皖南新元古代中晚期岩相、古地理环境与成矿评价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地层中成矿元素的富集程度通常用元素的浓集系数表示。Ag元素在4组地层中的浓集系数以蓝田组和皮园村组较高,富集系数均值可达14.84和16.21,Ag元素富集亦主要与泥质岩及硅质岩相关。Ba元素浓集系数由休宁组至皮园村组逐渐升高,浓集系数由1.54增加到8.22,而这可能与地层形成时的沉积环境变化密切相关。在其他三组地层中浓集系数较低,为1.59~2.63,富集较明显。

皖南新元古代中晚期岩相、古地理环境与成矿评价

地层中成矿元素的富集程度通常用元素的浓集系数表示。表7-34中列出了所测26条剖面4组地层12个层位的10种成矿元素的浓集系数,4组地层中各成矿元素浓集系数绝大部分大于1,按照数值大小排序依次为Sb、Ag、Ba、Mo、W、Au、U、Cu、Zn、Pb。

表7-34 成矿元素浓集系数值表

注:上地壳平均值引自GERM,1998。

(一)富集程度

Sb元素在4组地层中的浓集系数普遍较高。其中又以蓝田组和皮园村组最高,富集系数均值可达29.4和41.46,Sb元素主要赋存在泥岩、碳质泥岩及硅质岩中。Sb在休宁组及南沱组中富集系数相对较低,但亦达到18.94~19.69。

Ag元素在4组地层中的浓集系数以蓝田组和皮园村组较高,富集系数均值可达14.84和16.21,Ag元素富集亦主要与泥质岩及硅质岩相关。Ag在休宁组及南沱组中富集系数相对较低,为2.36~5.96。

Ba元素浓集系数由休宁组至皮园村组逐渐升高,浓集系数由1.54增加到8.22,而这可能与地层形成时的沉积环境变化密切相关。

Mo元素在休宁组、南沱组的浓集系数较低,仅为0.91~1.55,但在蓝田组中Mo元素浓集系数增至8.3,富集较明显,而这可能与Mo元素易在碳质页岩中富集相关。

W元素在休宁组、皮园村组中的浓集系数较低,仅为1.31~1.53,但在南沱组中W元素浓集系数为5.73,富集较明显。

Au元素在休宁组中的浓集系数最高,为5.04。在其他三组地层中浓集系数较低,为1.59~2.63,富集较明显。(www.xing528.com)

U元素在休宁组、南沱组的浓集系数低,仅为0.48~0.57,但在蓝田组中U元素浓集系数增至4.16,富集较明显,这与U元素易在碳质页岩中富集相关。

Cu、Pb、Zn三种成矿元素浓集系数在4组地层中普遍较低,最高仅为2.75,元素的浓集系数普遍在1~2之间。

(二)成矿元素与沉积作用关系

上述浓集系数较高的成矿元素与沉积作用的关系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两种情况。

1.成矿元素与泥质岩同生关系

Mo、U、Ag、Cu、Zn五种成矿元素在蓝田组中的浓集系数较高,并与亲黏土元素V具同生沉积关系。在沉积过程中,随着泥质含量的增加它们的含量也相应增加,这种特征表明,上述的成矿元素并未形成独立的金属矿物,仅为泥质吸附,或类质同象赋存,未构成有工业意义的赋存。因此,成矿元素的存在和富集仅仅反映出金属量的异常,尚未能独立构成这些元素的矿源层。但在成矿元素浓集系数较高的地球化学背景下,成矿元素可作为一种潜在的成矿物质来源,经岩浆热液活化、富集、迁移即可形成成矿流体,对于成矿有利。

2.成矿元素与硅质岩同生关系

Sb、Ba、Ag三种成矿元素在皮园村组中的浓集系数最高,这表明在硅质沉积作用过程中,这3种成矿元素的含量也相应增加,但这些成矿元素也仅是反映出金属量的异常,未能独立构成这些元素的矿源层。但这3种成矿元素浓集系数很高,具高地球化学背景值。高地球化学背景下的成矿元素可作为一种潜在的成矿物质来源,经岩浆热液活化、富集、迁移即可形成成矿流体,对成矿较为有利,暗示皮园村组可能为Ag、Sb等成矿有利层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