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放纵情感的原因-原学(第一辑)

放纵情感的原因-原学(第一辑)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为判断失误,导致所应的事发生变异,从而使得所发之情不得中节。觉知之后,还应当对所发生的事进行细致的观察。觉知不清晰、观察不准确、知识不充足,以及分析不够理性,全都会扭曲所发生的事。由此可知,我们必须在可能导致事情发生变异的地方下工夫:增强觉知力;提升洞察力;掌握充分且正确的知识;保持如实、中肯的理性精神。

放纵情感的原因-原学(第一辑)

单纯依据心感心应性发而为情这一半过程来看,情实在是无有不中节的。然而,《中庸》中既然讲中节之情,那就意味着一定存在着不中节之情。事实确是如此。现在,我们便来探寻一下情发而不中节的缘由。

在上一节的末端,我们曾指出应事的另一半——从事发到对事作出判定的过程。这是应事的前半部分,在心感而应之前。也即是说心所感知到的事,已然是经过判断之后的事了。这中间就有值得探究的地方了:如果对所发生的事判断失误,比方说将甲事判断为乙事,那么,心所感知到的便只会是乙事,而非甲事。心又是即感即应的,就此所发出来的情自然也就只能够适合于乙事,而不能够适合于甲事了。可是,真正所要应对的却是甲事,评估情的所发中节与不中节,也就不能够依据乙事来论定,而是应当依据甲事。如此一来,就会发现所发之情不中节了。

情之所发中节与不中节,乃是就所应的事而言的,而不是就情是否与性一贯而定的。性是情的本体,情是性的发用,性与情乃是一贯的。可是,因为判断失误以致所应的事产生了变异,情也就会出现不中节的状态了。另外,需要提醒的一点是:情不中节,并不意味着情是恶的,有人提倡所谓的性善情恶论而扬性抑情,是很不妥当的,情不中节乃是针对事而言的,与情本身无关。纵然是因此而导致了恶果,那也应该由应事的人来承担责任,而不是由情来承担。

因为判断失误,导致所应的事发生变异,从而使得所发之情不得中节。情不中节的状况通常会有三种:(1)过;(2)不及;(3)完全背离。现实中,这三种状况时有发生。判断失误将导致情发而不中节,那么,又是什么导致了判断失误?这就需要清晰地了解对事作出判断的过程。通常情况下,应事的全部过程如下:

事发—觉知—观察—分析—结论—心感—心应—情呈现(www.xing528.com)

很显然,心感之前的五个环节便是作出判断的过程,撇开事发不谈,作出判断的过程则为:(1)觉知;(2)观察;(3)分析;(4)结论。下面我们就对这四个环节作一个简略的陈述。

觉知是人人具备的能力,由我们的六根担任,六根是佛家的说法,即眼、耳、鼻、舌、身、意,儒家也经常会关注到眼、耳、舌、身,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视、听、言、动恰好对应着眼、耳、舌、身)。佛家所说的第六根——意根,其实即是大脑,具备思量、分析、想象、判断等功能,常人的意根总是念想不断的,很少会有停息。因为佛家六根的说法更为清晰,在此便借六根说来展开陈述。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乃是我们对外在觉知的工具,可以觉知到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尘境,而几乎所有的事、物都是以这六种尘境展示出来的,所以,眼、耳等六根通常可以觉知到外在所发生的一切。这便是第一个环节。这其中的要点在于:要保持清晰的觉知力,觉知不清晰,就可能会觉察不到某件事的发生。觉知之后,还应当对所发生的事进行细致的观察。观察是对事作出准确了解的过程,需要拥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把握住细节,与此同时,观察必须保持客观。唯有如此,才能够掌握事情的真相。觉知在于六根,观察则是由六根与意根共同完成的(意根虽为六根之一,但因其有着思量等功能,所以,又可以与六根一起对所发生的事进行观察),对所发生的事作出准确的观察,是分析的前提。很多人在这一个环节往往会草率处理,常常还没有能够把握住事情的真相,便匆匆忙忙地进入了分析阶段,以至于后面的所作所为全都发生了错误。作出准确的观察之后,还需要对所发生的事进行分析,分析自然会涉及种种知识,这些知识通常来自往日的学习、实践等积累,分析的要求在于:(1)具备充分且正确的知识;(2)保持如实、中肯的理性态度。这两个要求缺一不可。一旦作出精确的分析,自然便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这就是作出判定的全过程。结论判定之时,这件事便会由意根及时传达给心,而心便会根据所感知的事作出适时的应对,发出适当的情来。

通过对这一过程的描述,很容易便会发现可能导致对事情作出错误判断的地方:(1)觉知;(2)观察;(3)分析。觉知不清晰、观察不准确、知识不充足,以及分析不够理性,全都会扭曲所发生的事。一旦事情遭受了扭曲,心所感知的事便与真相发生了差异,就此所发出的情也就只能适合于扭曲之后的事,却已然不再适合于最初发生的事了。于是,情便不中节了。总而言之,情之所以不中节,并不是因为情有什么过错,而是因为所应对的事发生了变异,以至于心所发出的情与原本所发生的事不再相契。

由此可知,我们必须在可能导致事情发生变异的地方下工夫:(1)增强觉知力;(2)提升洞察力;(3)掌握充分且正确的知识;(4)保持如实、中肯的理性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