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庸:致中和,守本道-《原学(第一辑)》

中庸:致中和,守本道-《原学(第一辑)》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即不偏不倚,不被偏私所惑;庸,兼有“用”和“平常”两层含义;合起来看“中庸”,就是平常生活中随时保持清醒、中道,不掉进各种主观陷阱。第一章开宗明义,指出本文所说“中庸”的内涵。通过慎独,随时立于天下之大本——中,行于天下之达道——和,最后回归于仁人境界——天地万物本来安然、亲切。这样下去,就走在了“中”和“和”的轨道上,迟早能实现突破。

中庸:致中和,守本道-《原学(第一辑)》

前两章原文如下: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即不偏不倚,不被偏私所惑;庸,兼有“用”和“平常”两层含义;合起来看“中庸”,就是平常生活中随时保持清醒、中道,不掉进各种主观陷阱。(www.xing528.com)

第一章开宗明义,指出本文所说“中庸”的内涵。“天命之谓性”,每个人生来都有上天赋予之“性”;“率性之谓道”,遵循这种本来之性而发用,包括自然而然的喜怒哀乐,这是天真的流露、彰显,可以称为道;但是,人类往往因为后天熏习的原因,其情绪、言行出现了各种矫伪、计较、偏差,那么“修道之谓教”,于是出现了圣贤之教,引导学人通过自觉的修养,回到率性发用的轨道上。

第二章谈了根本的操作要领,在“慎独”。通过慎独,随时立于天下之大本——中,行于天下之达道——和,最后回归于仁人境界——天地万物本来安然、亲切(“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独”字的意思,不是一个人独处,而是指心(这是先秦儒典常见的含义),从而,“慎独”的意思,不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才谨慎,而是随时留意自己的这颗心是不是超然独立,是不是又掉到什么陷阱里面了,如果掉进去了能够及时回来。

此心为什么重要呢?第二章先谈了原因,在于此心切近于我,同时又通于天道,或者说,天道虽远,实在我身(“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其所不睹”“其所不闻”),但一个细微的念头可能都牵涉重大(“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所以需要慎独。这样下去,就走在了“中”和“和”的轨道上,迟早能实现突破(注意“致中和”的“致”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