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万物留痕:旧物与设计的乡愁情感唤起

万物留痕:旧物与设计的乡愁情感唤起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旧物由于与人相处的长时间性,让其具有了生活的可追忆性,能唤起人们美好的“乡愁”情感。人们对于乡愁的怀念,经常会有一种惆怅失落的情绪,旧物会给人们这种情绪很大的安抚。尤其是在城市生活中,运用旧物进行设计,可以使人们承载乡愁的记忆基因,提升室内空间的场所精神品质。

万物留痕:旧物与设计的乡愁情感唤起

乡愁侧重于自己的栖居地及其关联的年代。中国人的乡愁是基于特定地理空间的怀旧情感,或是基于特定时间段的恋地情结,而且有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情结[2]。陆邵明认为,“乡愁的空间意象中‘家’的印象占主导,其中‘家’与‘乡’的故事构建了‘小乡愁’,‘民族’与‘国家’的故事构建了‘大乡愁’……新中国成立之前,乡愁产生的主要因素来自‘家’的场所及其时空意象及其生活体验,往往带着强烈的中国传统社会、家族伦理的烙印。而当代乡愁的空间意象更趋多样化、多极化……日常性是乡愁的表征与生成时间系统中的重要特征。日常性呈现的是一种地方生活的习惯性与自然事物的节奏性,也展现了主体在场的实践性,隐含了大量瞬间的片段性。主体生活体验的日常性将不同尺度的场景相互切换、嵌套、粘连在一起,生成了不同频率与强度的大众乡情。正是这种日常性为乡愁情感生成提供了必要条件,使得乡愁更具丰富性、实践性、认同性。与此同时,客体的时间变迁与主体的空间变迁共同推进了乡愁的情感唤醒与升华。[3]”。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乡愁和日常生活的密切关联,旧物又是人们日常生活的载体,因其具有的时间性而具有了强大的情感性,因此,可以说,旧物身上凝聚着强大的“乡愁基因”。

旧物由于与人相处的长时间性,让其具有了生活的可追忆性,能唤起人们美好的“乡愁”情感。运用旧物艺术塑造的室内空间,通过情感化体验的形式留住人们的乡愁,善待当代人的乡愁,保护好家园中的记忆场,让人们找到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更重要的是,通过旧物艺术创造的空间环境,使人能够直观地认知、感知往日的生活故事,为下一代人留下乡愁,这既是旧物艺术与空间设计结合的研究目的,也是本人研究的初衷。

和乡愁一样,怀旧也是人们的一种普遍情绪。怀旧也可以和旧物关联起来。旧物的“造型”和历史时期的发展都是相关联的,人类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使用的器物,人们居住的空间环境都是不同的,它和当时的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旧物的造型特色深藏在人们对过去生活的记忆中。旧物的“质”,同样和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密切相关联。不同时代器物的材质以及人们生活空间的材料,都有着细微差异,旧物的“造型”与“材质”的背后,潜藏着旧物的功能,并且在人们的使用过程中渐渐发生着变化,例如被包浆的器物,让人们容易想到某年某月人们使用这一物品时的情形,进而联想到过去生活中的点滴。因此,巧妙地利用旧物进行空间设计,利用旧物存在状态的逻辑,比如旧物独特的质感运用,旧物单体和造型之间的关系等,艺术化地呈现于空间设计,当会有助于消解和抚慰人们的乡愁。(www.xing528.com)

旧物直观而又感性地留住了人们曾经的记忆和情感。人们对于乡愁的怀念,经常会有一种惆怅失落的情绪,旧物会给人们这种情绪很大的安抚。尤其是在城市生活中,运用旧物进行设计,可以使人们承载乡愁的记忆基因,提升室内空间的场所精神品质。当然,怀旧并不是在现实生活中完全地模仿、照抄照搬过去人们生活中的场景模式,而是通过艺术化地将旧物融入到室内设计之中,使整个空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空间装置艺术体,含蓄诗意地唤起人们怀旧的乡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