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蓬洲村文祠武庙:历史背景与文化遗迹

蓬洲村文祠武庙:历史背景与文化遗迹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蓬洲城作为旧时江都的中心,又曾是国家军事战略所制定的布点,文祠武庙自然也就兴建了起来。现今祠、石并毁,仅余文祠巷地名。江文昌祠前有庙曰“樊爷庙”,今尚存,且修缮一新。这则记载中,明确指出该产业被拨为学田,虽然未必为江文昌祠所有,但必然有所受益,因而才有樊爷庙之设。蓬洲武庙陈琳藩/摄武庙就是关帝庙。此虎之皮,遂捐为蓬城武庙关帝坐毡,如今早已不知去向。

蓬洲村文祠武庙:历史背景与文化遗迹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统治中,统治者神格化了一文一武两圣人。文的是大成至圣孔老夫子,武的是协天大帝关二爷。文武二圣的崇拜,所蕴含的正是文治武功。这是我国古代统治者治理国家基本理念的体现。由于统治者推崇,所以各地也就以行政化的手段,在地方为圣人修庙。蓬洲城作为旧时江都的中心,又曾是国家军事战略所制定的布点,文祠武庙自然也就兴建了起来。

文祠已拆,只剩下文祠巷地名 陈琳藩/摄

蓬洲城里的文祠,称江文昌祠,而非蓬洲文昌祠(蓬洲文昌祠是蓬洲都的文昌祠,在下蓬)。据嘉庆澄海县志》记载:江文昌祠祀文昌,以邑文学赖淑琼附祀。祠址先设在蓬洲所城南门外(即今云露社区),后来移至所城内东门。康熙二十五年丙寅(1686)里人赖光明倡修。嘉庆间,邑绅士庄钧清等重修,并有记勒石祠内。现今祠、石并毁,仅余文祠巷地名。

旧时文祠设祭,便有祭田出租,由地方绅士管理,以维持祭祀用度。嘉庆《澄海县志》列明江文昌祠祠租如次:一莲塘乡菱角池塘六十八亩,租银三十两,赖淑琼捐;一所城南旧祠址地一亩;又西陇旱地一亩五分,其租一两。根据其他文献材料显示,江文昌祠的祭田远不止这些。民国期间曾任广东省议会副议长的陈述经有文章回忆:浦市乡西畔有辜厝塭,传为明末名臣辜朝荐产业,以辜氏清初在台辅佐郑成功,平台之后辜厝塭被没收为江文祠产业。陈述经的祖父陈创垂清末时得中副榜功名,便向江文昌祠争取得辜厝塭99年的开垦种植权,由此开启该家族的近百年昌盛

江文昌祠前有庙曰“樊爷庙”,今尚存,且修缮一新。该庙是为纪念清初澄海知县樊永底而设,其中也涉及澄海学田旧事。乾隆《潮州府志》卷24记曰:“泥坪蚶场,万历间为豪民占据,讼同知何也复,拨为学业。明末被势宦所占有,巡道鲁元宠复之。后为海阳曾姓所占,知县樊永底复之,勒碑在明伦堂。”[1]这里的泥坪蚶场,应指牛田洋滩涂所从事的蚶业生产。这则记载中,明确指出该产业被拨为学田,虽然未必为江文昌祠所有,但必然有所受益,因而才有樊爷庙之设。在蚶场附近的玉井南海圣王庙之侧尚立有“樊侯爱民碑”,以述是事,惜碑石除题之外,已无字可识了。又据道光《广东通志》卷258《宦绩录》记载:“樊永底,山西人,康熙壬申由拔贡授澄海令。爱民如子,革蠧除奸。倡修尊经阁,建养济院,贮谷备□,浚渠捍患,多著懋绩。澄人德之,祠于敦化书院。”[2]

樊爷古庙 陈琳藩/摄

古代文昌祠,一般都是地方学校的所在地。而文祠祭田的收益,也会投入到办学中去,江文昌祠也一直起到这样的作用。特别是清初,伴随着晏公庙旧址的社学废弃后,其办学功能就更加突出了。

20世纪初,科举制度被废止,但江文昌祠仍为办学的场所。1938年,文祠创办了江初级中学,后一直延续成为现在的浦中学。一直到西陇埔的校舍建成,浦中学才迁出蓬洲城。之后,文祠移为他用,失去管理。改革开放后,文昌祠原有建筑物完全拆除,由旅港里人翁锦通带头出资盖建浦中心小学教学楼。20世纪90年代,中心小学又外迁至城西,文祠旧址校舍改为幼儿园,并出租给民办学校办学。

旧时,文祠后有一“人瑞坊”,人们习惯把坊叫作亭,所以在文祠巷的对面,就是“亭脚巷”了。

蓬洲武庙 陈琳藩/摄(www.xing528.com)

武庙就是关帝庙。蓬洲城的关帝庙,位于市肚附近关爷宫巷口,其斜对面为西门巷。据嘉庆《澄海县志》记载:旧时蓬洲城武庙正殿祀关帝,后殿塑佛像,前有山门。由万历间世袭指挥佥事谢宏缵建。康熙初年迁斥时,庙受到毁坏。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世袭指挥佥事谢应锆重建。乾隆二十一年丙子(1756),浦巡检司王伟万率领庙僧募建关帝庙山门。20世纪中期之后,该庙为浦供销社使用,及后改为蓬洲村的老人活动中心。2011年,由蓬洲善士洪应鹏出资复建。

关帝庙的后殿,原为佛堂,有住僧管理宫庙。进入民国后,佛堂渐废;大革命时期,该址曾为农民协会的会址。民国十五年(1926)5月,彭湃为开展革命工作,多次到蓬洲了解农运情况,并在市肚大榕树下召开市郊农民大会,鼓励农民起来斗争,实行“二五”减租(即少交25%)。继而成立农会,由柯梦仙,吴寿田、赖淑贤、赖应坤、林忠宜等人负责,会址设在关帝庙的后殿。同年5月,江区、鳄浦区、下蓬区的农会合并为汕头市郊农民协会,会址仍设在关帝庙。为了提高农运骨干素质,彭湃领导下的市郊农民协会还接手位于城南宝莲庵的瀹智两等小学堂,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农运骨干。

旧时武庙关帝座毡是一块虎皮,这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说是清末时蓬洲城翁厝出了一位“打虎公”。此人务农为生,本没有什么特长。他所营种的地块近桑浦山。某年某日,他种瓜搭棚,在棚下作业,闻得一阵恶臭,抬头猛见一虎,趴在棚上,遂用尖担往上直冲,竟将该虎肚皮刺破。未几,虎死,遂将虎拖入城中,故赢得打虎之美名。他的后人,以此为耀,直呼其祖“打虎公”。还有另一种说法,其人在山上遇虎,与虎周旋直至西门城外。管理城门的人担心老虎入城,危害太广,遂把城门关闭。这时,正好关帝庙演戏,有武生演员跳下西门城楼,出器相助,两人合力把老虎打死。此虎之皮,遂捐为蓬城武庙关帝坐毡,如今早已不知去向。

在该址尚为老人活动中心时,笔者曾多次带领朋友前往访谒,原概犹在,而且撑起结构的石柱上还依稀见有刻字,正殿中央也供奉着关帝神像。2009年春,笔者陪同美国著名记者彼得·阿内特考察蓬洲城,也带他到了武庙遗址。当时,有几位老妇人,见到外国人颇感有趣,便纷纷上前。其中一位应该有上90岁的老妇人,一再对笔者说,她小时候经常到武庙玩,庙内有神像骑着大马,比真人还高大。我们匆匆告别老人时,她还说:“要是能恢复起来,那就好了!”这位老妇的心愿终于在后来实现。

恢复起来的关帝庙,按四点神殿格式,中奉关帝神像,两侧有游神所用的神像附祀。香几之上,有关平抱印、周仓执刀的神像,前殿还有两个马童牵马的神像。这样的安排,应该是通过耆老们集体回忆而进行的复古做法。庙额“关帝庙”三字,为蓬洲籍著名书法家陈丁先生所书。殿前新添两联,皆由读榕斋主所撰,分别为谢佳华和唐大壮所书:

浩气可吞吴,单刀笑指一江月;

雄威堪抑魏,匹马嘶回千里风。

青史炳青灯,其志在春秋二字;

赤心如赤面,所憾惟汉鼎三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