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涧县革命老区发展史:党组织斗争中壮大发展

清涧县革命老区发展史:党组织斗争中壮大发展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涧起义前后,中共陕西省委派冯文江、焦维炽等到陕北,整顿恢复党团组织。中共陕北特委成立后,领导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广大群众广泛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斗争。群众斗争蓬勃发展,激怒了国民党地方当局。其间,中共清涧东区和城区区委发挥了重要作用,东区区委书记唐洪澄等积极寻找特委,联系周边县党组织,继续开展党的工作。

清涧县革命老区发展史:党组织斗争中壮大发展

(一)中共陕北特委、清涧区委、县委创建

1927年10月12日,在中共陕西省委直接领导下,共产党人唐澍、李象九、谢子长、白明善等发动了清涧起义,打响了西北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清涧起义虽然最后失败了,但却有力地推动了陕北地区土地革命的蓬勃兴起。

清涧起义前后,中共陕西省委派冯文江、焦维炽等到陕北,整顿恢复党团组织。7月,清涧县二高党支部成立,景仰山(后叛党)任书记。10月,中共绥德县委、共青团绥德县委相继恢复,清涧小岔则村党支部诞生,赵怀璧任书记。11月,三高、四高支部相继建立,高再位、李宗白分别任支书。11月28日,共青团陕西省委作出决定,成立共青团陕北特委,焦维炽任书记。

1927年11月,经绥德县委批准,成立中共清涧区委,师应三任书记,刘耀三任组织,刘国恩任宣传;下辖各高小及石台寺、小岔则、袁家沟、王家坬、解家沟等10余个支部和小组,区委先后驻清涧县城和石台寺等地。

1928年1月,中共陕西省委第三次全体会议决定,派杜衡赴陕北,筹建陕北特委。4月中旬,中共陕北特委第一次代表大会在绥德县南丰寨(今属子洲县)召开,中共清涧区委书记师应三等参加会议。会议传达了中共中央八七会议和陕西省委第一次扩大会议精神,讨论通过了关于政治、组织、农民运动、青年运动以及《陕北政治形势与当前任务》等决议案,选举产生了中共陕北特别区委员会(以下简称陕北特委),杜衡任书记,白明善当选为陕北特委候补委员。陕北特委的成立,为陕北土地革命战争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对陕北地区革命斗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中共陕北特委南丰寨会议还决定将清涧区委改建为中共清涧县委,师应三、刘耀三和刘国恩分别任书记、组织和宣传委员;同时组建中共清涧县东区、店则沟、城区、老君殿等4个区委,辖30多个支部。县委机关先后驻清涧县城内和石台寺村。

中共陕北特委成立后,领导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广大群众广泛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斗争。

1928年5月到7月,各地抗粮抗税抗捐运动蓬勃开展,不断取得了胜利。群众斗争蓬勃发展,激怒了国民党地方当局。9月下旬,陕北特委决定在米脂城内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讨论省委第三次扩大会议作出的《全陕总暴动计划决议案》等文件。9月28日,在会议尚未开始之际,前来参加会议的杜衡、焦维炽、贾拓夫、李文芳等遭到国民党地方当局逮捕,会议被迫中止。杜衡被捕后,中共陕北特委委员杨国栋等在绥德苗家坪小学召开临时特委会议,会议决定由杨国栋代理特委书记,贾拓夫代理团特委书记,特委机关转移到清涧县折家坪,中共陕北特委机关转移到清涧后,调白明善、霍世杰参加特委机关工作。

1928年冬,陕北特委为便于开展地下工作,在石台寺建立通讯联络站——西北育新毛织厂。刘耀三、刘益三等6人在魁星楼以织毛衣、围巾为掩护,开展工作。后来将毛织厂搬迁于小环沟刘耀三新窑内。党的领导人刘景范、刘志丹、刘澜涛、马明芳等先后来此巡视。

1929年2月,中共陕北特委第一次扩大会议在绥德西川张家岔(今属子洲县)召开,会议传达了中共六大和中共陕西省委第四次扩大会议精神,接受了六大会议决议,承认陕北革命形势暂时处于低潮,还不具备开展苏维埃运动的条件;陕北特委的工作是进一步加强农民运动,巩固好学校阵地,并积极开展兵运工作。分派党团员到国民党地方部队中去,争取武装力量,迎接革命高潮到来。会议虽然对代理书记杨国栋的错误思想进行了批评,但仍决定其继续代理书记,白明善、霍世杰增补为特委委员、常委。

3月上旬,中共陕北特委部分委员,在清涧高杰村召开会议,强调借灾害之年,发动群众,开展以“五抗(抗租、抗税、抗捐、抗粮、抗债)”为中心的斗争,利用一切机会,采取各种方法,用敌人的武装来武装自己。

4月,中共清涧、延长、延川、延安四县(区)委书记联席会议,在清涧县笔架山召开。会议进一步传达了中共六大精神、陕西省委四次扩大会议和陕北特委张家岔会议精神,会后延川、延长、延安代表将“打倒蒋介石”“抗租、抗税、抗捐、抗粮、抗债”等口号写成标语,沿途张贴,进行宣传。

在此期间,中共清涧县各区委先后在赵家山、石家墕、苏家塔和林家圪崂等20余村发展了一批党员,建立党的支部和小组。(www.xing528.com)

1929年4、5月间,中共陕北特委在榆林城北红石峡召开第二次扩大会议,与会同志推选白明善主持扩大会议。会议决定撤销杨国栋代理书记职务,由刘志丹任中共陕北军委书记,主持特委工作。刘志丹在会议上发言提出,可以通过三种形式搞武装斗争,即可以有白色的(派人做争取国民党军队及民团的工作),可以有灰色的(派人做土匪武装的工作,收编“山大王”,改造哥老会),可以有红色的(组织建立工农武装)。与会人员经过充分讨论,接受了刘志丹的“三色”革命理论。

红石峡会议结束后,兵运工作成为西北地区武装斗争的主要形式。根据中共陕西临时省委和陕北特委的安排,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高岗、张秀山、贺晋年、王世泰等一大批共产党员,相继进入陕甘宁交界地区的国民党地方武装中开展兵运工作。

1931—1932年,由于自然灾害严重,群众纷纷外出逃荒逃难,国民党反共“清党”,共产党内执行“左”倾路线,清涧县党组织遭到破坏,清涧县委与陕北特委失联,被迫停止活动。其间,中共清涧东区和城区区委发挥了重要作用,东区区委书记唐洪澄等积极寻找特委,联系周边县党组织,继续开展党的工作。

(二)中共绥清中心区委、绥清县委

1933年初,中共陕北特委决定,在绥德南区和清涧东区创建中共绥清中心区委。崔田夫任书记,张承忠任组织委员,崔正冉任宣传委员。下辖绥德郝家桥、义合、马连沟、十里铺、王家沟、铁茄坪和清涧袁家沟、高杰村、解家沟、小岔则、大马家山等数十个党支部。中心区委驻绥德铁茄坪村。

1934年1月,在北方局政治特派员杨璞主持下,绥清中心区委改建为绥清县委,隶属陕北特委;崔文运任书记,组织部部长张家修,宣传部部长张绍修,秘书长白如冰,在绥清之间流动办公。

(三)中共清涧县委、绥清中心县委

1934年2月,随着陕北红军游击队的创建和发展,根据地不断扩大,陕北革命形势好转。中共陕北特委决定绥清县委分设。随后陕北特委派特委委员崔田民前来清涧,指导清涧县第一次党代会的筹备工作。先后在薛家楼、邓家川召开两次筹备会,研究党代表、会议程序等有关事宜。4月中旬,中共清涧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周家山村石砭的破庙里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有:马万里、马义(白炳忻)、王聚德、王占山、王文良、王文功、王玉贤、王国华、王尚业、白如冰、刘玉春、刘述、贺生春(唐洪澄)、李景林、李向海、李光白、张绍修、张家修、张承忠、苏保元等40多人。大会由崔田民主持,会期两天。崔田民宣布恢复中共清涧县委,并作政治报告。选举刘玉春为书记。县委下设组织、宣传、秘书、军事、工委、交通、白区工作部、妇女、青年、赤卫军等工作机构。这时,中共清涧县委辖东一、二区,中一、二、三区和城区、北区、东阳区、永胜区9个区委,50个支部,党员800余人。1935年2月,增建中西区、城西区、北二区(北区一分为二)、清延区委。随后东阳、清延和永胜区委划归中共延水县委。

为了便于隐蔽工作,崔田民等以当时庙宇内壁画唐僧西天取经故事中的人物名,分别根据本人特征,给县委主要领导人起了假名(代号):唐洪澄为唐僧,崔田民为沙和尚,张家修叫猪八戒,郭洪涛叫老孙(孙猴子),刘玉春叫工人,白如冰叫铁拐李,李向海叫海壳,李景林叫红孩儿。中共清涧县委先后隶属陕北特委、西北工委和陕北省委。机关流动于二郎山、店则沟和东拉河等地。

1936年6月,为了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遵照中共陕北省委指示,撤销绥德和清涧县委,成立绥清中心县委。书记刘玉春,组织部长王国华,宣传部长黄光声,白区工作部长黄志诚,军事部长惠泽玉,统领绥德、清涧、延川等县党组织。机关驻贺家沟、呼家坪等地。

西安事变后,形势发生新的变化。1937年3月,绥清县委分设,重建中共清涧县委,张家修任书记,郝登洲、贺治华、王国华和梁栋魁分别担任组织、宣传、白区和军事部长。县委下辖7个区委、45个支部,党员1750人,农民党员占80%以上。县委先后隶属陕北省委、陕北省东分区委、陕甘宁边区党委。11月划归绥德警备区特委(绥德地委前身)领导。

在整个土地革命战争期间,在中共陕西省委、陕北特委及陕北省委领导下,中共清涧县党组织,带领广大民众,为创建陕北工农武装,创建和发展陕北红军;为创建苏维埃政权,巩固、扩大陕北革命根据地;为夺取反“围剿”斗争的胜利,迎接党中央、中央红军到陕北;为支援中央红军东征、西征战役的胜利;为使陕北根据地成为党中央、中央红军万里长征的落脚点,成为全民族抗战的出发点,清涧县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做出了重要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