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涧县传统资源优势助力三大产业迅猛发展

清涧县传统资源优势助力三大产业迅猛发展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开放后,中共清涧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立足清涧红枣独特的资源优势,将红枣列为“拳头”产品和第七个五年计划重点产业。红枣面积、产量居全国第12位,陕西省之首。清涧县成为全国24个重点产枣县之一。1991年始,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红枣产业化发展的决定》,把红枣列入全县的第一主导产业,清涧红枣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此后,清涧粉条采用传统工艺和配方,先进机械设备生产,出粉率、产量、质量不断提高。

清涧县传统资源优势助力三大产业迅猛发展

(一)红枣产业迅速扩展,赢得红枣之乡美名

清涧是世界红枣原产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约于1200年前,清涧枣树栽培已进入繁盛期。到清代,清涧红枣久负盛名。康熙《延安府志·田赋志》称:“红枣,出清涧。”乾隆《清涧县续志·田赋志》详载:“枣,东乡自店房坪直抵黄河,约计一百余里,四野迷望,葱郁成林数百万株。里民贩往山西、榆林、宁夏等地,计值在万金以外,邑人赖以获济。”舍峪里村河坝枣林,被称为“千两坝”,意为不管天年丰歉,该村河坝的红枣,每年均有一千两银子的收入。至今境内千年古枣屡见不鲜。

旧中国,战争自然灾害频繁,生产潜力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清涧红枣时兴时衰。1949年,全县枣林面积不足2.5万亩。

20世纪50年代末始,“食堂化”,以枣代薪;枣树大部分集体经营,在“大锅饭”“以粮为纲”“割资本主义尾巴”过程中,大面积红枣成林被毁;新栽枣树管理粗放,害虫危害严重,产量降低。到1978年,全县红枣林7万余亩,产量仍是2000余吨。

改革开放后,中共清涧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立足清涧红枣独特的资源优势,将红枣列为“拳头”产品和第七个五年计划重点产业。在“要想富,栽枣树”的口号下,全县掀起栽枣务枣高潮。至1990年,枣林面积达到10.1万余亩,年产量6284吨。红枣面积、产量居全国第12位,陕西省之首。清涧县成为全国24个重点产枣县之一。

1991年始,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红枣产业化发展的决定》,把红枣列入全县的第一主导产业,清涧红枣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95年,清涧被国家农业部、中国农协会等六部委组织的全国首届“百家特产之乡”命名组委会命名为全国唯一的“红枣之乡”。至1996年,全县红枣面积达到27.5万亩,正常年景产量达到3万吨,原枣产值达6000万元。

1995 年3 月,清涧县被命名为全国唯一的“中国红枣之乡”

进入21世纪后,县委、县政府确立“红枣赢天下”的发展理念,提出真正把红枣从自然经济转变为产业化经济,从以农业形态为主转变为以工业形态为主,全力构建现代科技引领的新型红枣经济框架。同时提出“百万亩红枣基地建设”的发展思路,力争通过科技引领,产业带动,将清涧建成中国西部最大的原生态有机红枣基地、最大的红枣工业园区、最大的红枣贸易基地、最大的红枣科研基地、最大的红枣生态旅游基地。

黄河、无定河两岸,漫山遍野的红枣林

2011年,红枣基地有红枣种质资源近60种,本地主栽品种20多个,引进品种超过30个。总面积达到80.01万亩,其中挂果面积76.4万亩。总产量20万吨。全县建成了“巨鹰枣业集团公司”、宏祥枣业公司、人和仙枣业公司等集体、个体、联营红枣加工企业30多家,自建烤炉加工初级产品枣农6000余户。巨鹰牌“滩枣”达到国内红枣干制品的领先水平。

(二)粉条产业全新发展 西北粉条之乡叫响(www.xing528.com)

清涧,自古就有加工粮食淀粉粉条的传统,多以家庭手工作坊季节性生产,居家自用为主。20世纪60年代引进了马铃薯淀粉、粉条加工新技术,以季节性生产、销售作为村集体工副业收入。

改革开放后,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家庭季节性粉条作坊基础上的淀粉、粉条和粉丝加工厂纷纷建立。此后,清涧粉条采用传统工艺和配方,先进机械设备生产,出粉率、产量、质量不断提高。1989年,清涧县第一座马铃薯淀粉厂建成投产,1990年全县生产精淀粉801吨,粉条3000吨,粉丝61吨。2005年,有马铃薯淀粉、粉条加工企业6户,季节性加工户2000多户。其中,半机械化专业加工户300多家。2008年,清涧粉条实现规模化生产、科学化经营。全县加工企业430多户,个体作坊3000多户,年生产粉条2万余吨,产值达1.8亿元。红旗沟流域13个村就有320家粉条加工企业,从业人员4000余人,形成了清涧粉条加工“一道沟”。

红旗沟粉条厂晾粉场

截至2011年,全县粉条企业500余户,消化外来淀粉3万吨,粉条加工业产值2.05亿元。岔口工业园区及210国道县城过境线沿途,成为清涧粉条集散地,粉条销售一条街,并形成西北地区和山西省清涧粉条销售网络。清涧粉条以色泽晶莹透亮、经煮耐熬、口感筋道不糊汤、保质期长、易储运等特点行销陕、甘、晋、宁、内蒙古各省食品市场。清涧因之赢得西北著名粉条之乡的美誉。

(三)石材产业异军突起 石板之乡再展风采

清涧,属全国六处砂岩石基地之一。天然石板资源丰富,已探明黄河、无定河、清涧河流域,硬石覆盖58平方千米,贮量5.8亿立方米。清涧青砂岩石材(即清涧青砂岩石板和石料材的统称。下同)表面平整,色泽青蓝,薄厚均匀,机构细腻,质地坚硬,无放射、无污染。天然石板资源丰富,且易于开采、剥离,经济实用,且用途广泛;更由于民谣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使得清涧石板名扬四海,清涧也有了“石板之乡”之称。

2000年前,清涧石板开掘、加工仅限于农民建筑生活需要时即采即用,没有形成工业化开采、加工规模。

折家坪镇滴水崖石板场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各种挖掘、开凿、吊装、运输、锯切、研磨机械的出现,机械化石材企业异军突起,大大扩展了可开发利用资源,更加丰富了产品品种。至2011年,全县有石材开掘、加工企业80余户,并涌现出一批石材开发龙头企业。年生产石材7万多立方米,石子56万立方米,总产值达2亿元,增加值达8000万元。其中2户规模以上企业产值3607万元,销售收入3427万元。同时,在生产建材基础上,向雕刻、装饰等领域不断延伸,开发出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现代工艺品,行销陕、甘、晋、宁、内蒙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