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球产业链升级助力新兴战略产业

全球产业链升级助力新兴战略产业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是突破高技术壁垒:低端技术或低端市场的颠覆性创新;举国之力、高举高打、自主研发、重点跨越;积极利用中国作为最大、最重要市场的资源杠杆,通过国际技术合作降低技术壁垒。我们还应看到,从新技术轨道衍生的追赶机会远远不能满足中国创新追赶的期望,即存在巨大的机会窗口;用技术轨道理论来指导后发国家的创新实践,可能会将创新追赶的机会局限在相当狭窄的范围内。

全球产业链升级助力新兴战略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在原创性、核心技术上有所作为。我们不仅要关注当前已经形成产业规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要关注下一代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在下一代产业的原创性、核心技术上有所作为。我们同时面临资源有限和新兴产业前期技术轨道不确定的难题,因此对于技术战略的选择要十分慎重,既要把握在主轨道竞争中争取突破,也不放弃在分支轨道上寻求机会,在新兴技术的萌芽期、新兴产业下一代分支轨道的竞争期,在加强政府资金资助的同时,鼓励和引导更多的企业投入,进行多样化探索,以求从中培育脱颖而出者。

通过新兴战略产业模块结构进行自主创新,实现竞争优势的作用机制,及政府在其中的作用。以新兴产业项目/企业为自主创新的模块,关联模块组成的集群(产业集群、产学研集群等)视为模块结构,市场中可以共存多个模块结构(集群),自主创新的成果是技术及其标准体系,旨在刻画我国新兴战略产业实现具有自主产权与竞争优势的创新机制与政策。尤其将强调在模块结构内部存在市场与组织失灵,在模块结构之间存在市场垄断竞争的情况下,如何通过互联性的制度安排将市场之间的外部性内部化,即发挥政府在模块结构内与模块结构间的作用。

优化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结构。通过对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经济科技及创新政策的全面梳理与统计分析发现:我国产业政策主要作用于创新的供给侧,对需求侧的激励政策非常缺少。由于支持需求政策的缺失,造成了我国太阳能、风电、LED等产业的销售市场出口依赖。更为严重的是,出口的产品只能作为部件供应,因而也丧失了企业应用系统的创新能力。反过来,当我国自己开始使用时,又再次形成了对外来系统的技术依赖。

关注产业重大技术及标准,解决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缺位的问题。在已经初步形成产业规模的产业,要有效弥补其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的缺位问题,重视在国际技术标准竞争中的话语权。可以考虑建立由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牵头的国家级共性技术研发中心,整合举国之力,突破一些重大的共性技术或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实质性推进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由中央、地方、企业及民间资本联合投资,采取会员制运作,共担风险、共享成果。

加强创新链的协同发展。市场(用户)需求直接影响终端产品的生产,也逐级将需求传导至中、上游环节。为支持我国新一代主导产业的发展,应当强化政府引导,重视需求政策,挖掘国内市场需求,积极支持商业模式创新,优先采用本国上游产品(设备等),率先形成应用系统,推进新兴产业产品规模应用。可通过不断扩展“十城千辆”“十城万盏”“金太阳”等示范应用项目的范围,加快建立政府补贴和重大建设项目工程采购制度,促进首台(套)自主装备使用政策的落实,率先创造和开拓国内消费市场,促进产品和应用系统成熟,形成国际竞争力。(www.xing528.com)

跳出中国制造路径依赖。一是转变观念,制定战略:全国从中央到地方,从行业到企业都要加强对中国制造路径依赖副作用的认识,增强危机感;制定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国家战略和产业战略,指导和鼓励企业、特别是行业龙头企业制定创新发展战略;强化机会意识,制定应对方略。二是推进制度创新,营造长效机制:要改变企业短期化行为,根本的是要推进改革,进行制度创新,增强企业活力和创造力。同时,出台针对技术创新中各类创新要素利益分配的原则;完善技术创新税收优惠政策和技术创新财政补贴制度;进一步健全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加强知识产权执法力度,保护创新者的利益,给企业创造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培育技术创新长效机制。

加强技术预警,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主动应对后发优势逆转。要主动应对技术轨道的跃迁,就必须对未来科学和技术进行前瞻性研究。技术预测的时间跨度应该是长期的,可能为5—30年,通常为10—15年。通过技术预测,为产业技术升级和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提供指导性的技术信息。同时,在开放创新中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一要广泛开展研究开发合作,利用中国市场“筹码”,与具有技术优势的国外企业、研发机构展开多种形式的合作,以有效地化解壁垒。二要大力发展技术并购。与此同时,加强消化吸收和整合,学习和建设兼容不同文化的整合能力。三要积极引进人才。有些企业不拘一格地引进领军型、骨干型及特长型的各类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四要积极培育和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早期的行业研发合作、战略联盟,增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促进产业联盟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开展集成创新,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环节,明确技术创新路径,优势互补、系统集成、分工合作、统筹推进创新活动。

突破“三高”叠加。一是突破高技术壁垒:低端技术或低端市场的颠覆性创新;举国之力、高举高打、自主研发、重点跨越;积极利用中国作为最大、最重要市场的资源杠杆,通过国际技术合作降低技术壁垒。二是突破高资金投入:建立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扶持、合理监管;进行融资创新,积极引入风险投资、民间资本,强化资本市场对鼓励创新的积极作用;支持央企、地方国企、民企,在信贷政策、技术及设备进出口的税收补贴政策、企业研发贷款贴息及税收减免等方面平等对待。三是应对高市场风险:加强产业上下游的协调互动,加强促进市场应用的政策支持,加快市场拓展,使我国拥有的最大市场成为平抑市场波动的有力杠杆;建立高市场风险产业共同基金,在市场低迷期予以资助。

探索多元化的追赶超越路径。技术创新理论指出,技术轨道变迁是后发赶超的机会窗口,为此,我们要密切关注技术轨道发展态势,及时抓住轨道变迁机会,实施赶超。我们还应看到,从新技术轨道衍生的追赶机会远远不能满足中国创新追赶的期望,即存在巨大的机会窗口;用技术轨道理论来指导后发国家的创新实践,可能会将创新追赶的机会局限在相当狭窄的范围内。为此,我们提出广义轨道理论,包括技术轨道、市场轨道、商业模式轨道、技术组织轨道、业务组合轨道等。基于广义轨道的追赶超越机会可以大大扩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