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推动临港工业升级:完善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

推动临港工业升级:完善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进大出的临港工业和集群式的民营工业是宁波市工业经济的两大支柱,为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本文结合宁波产业现状,主要分析石化、钢铁、能源、交通设备、造纸,以及装备制造业等临港工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形势,提出了提升临港工业发展水平的总体思路和政策建议。临港工业的增加值率为18.30%,与全市平均水平接近。

推动临港工业升级:完善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

大进大出的临港工业和集群式的民营工业是宁波市工业经济的两大支柱,为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临港工业是指充分利用深水良港资源,兼有靠近原料和面向市场优势,最大限度地节约运输成本,具有大进大出、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等特点的产业。本文结合宁波产业现状,主要分析石化、钢铁、能源、交通设备(船舶修造、汽车及零部件)、造纸,以及装备制造业等临港工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形势,提出了提升临港工业发展水平的总体思路和政策建议。

(一)产业基本现状

从20世纪70年代,镇海炼化的前身浙江炼油厂打下第一根桩开始,宁波临港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规模不断扩大,实力不断增强。到2007年底,宁波市的石化、钢铁、能源、交通设备、造纸、装备制造六大临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当年实现工业产值3399亿元,工业增加值622亿元,利税总额313亿元。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相比,临港工业企业数占32.9%,从业人员占28.5%,却创造了43.6%产值、42.4%的增加值、48.9%的利税总额,成为宁波工业经济最具活力的支柱之一,初步形成了石化、钢铁、能源、交通设备、造纸、装备制造六大产业群。

石化产业。石化产业是宁波市支柱产业之一,已形成具有25个行业、50个品种的石化工业体系,其中炼油工业、合成材料、精细化工、化肥农药、基本无机化工原料和橡塑加工等行业已在全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以镇海炼化大乙烯台塑台化、烟台万华MDI、中海油大榭石化、乐金甬兴和逸盛石化PTA等大项目、大企业为主体,形成具有较大规模的石化产业群。

钢铁产业。利用宁波港作为全国最大铁矿石中转港这一独特优势,通过项目合资合作和先进技术的引进与研发,积极推进钢铁的规模化生产和各种优质钢、特种钢的生产,丰富钢铁产品品类,提高钢铁产品附加值,已形成以宝新不锈钢、宁波钢铁公司等龙头公司为主体,年产60万吨冷轧不锈钢、年产400万吨热轧钢板卷的生产能力。

能源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建设了镇海发电厂、北仑发电厂、溪口抽水蓄能电站和地方热电厂等电力项目。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华宁海电厂、象山乌沙山电厂和国华余姚燃气电厂等重大项目的建成投产,宁波市已形成1100多万KW的发电装机容量。东海春晓天然气开发利用工程、镇海石油储备基地等项目建设,将使宁波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电力和能源储运中转基地。

交通设备。以吉利汽车、浙江造船三星重工、恒富修造船等重点企业为依托,积极培育若干具有现代化交通设备生产模式的经济型轿车生产基地和大、中型造船总装厂,以及一批具有“专、特、精、新”特色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和中小型船舶修造企业,初步形成国内重要的交通设备生产基地。

造纸产业。以宁波中华纸业、宁波亚洲浆纸业为主要依托,宁波已成为亚洲最大的高档包装纸生产基地,并由此带动了宁波印刷制品、包装制品等产业的发展。目前,宁波以中华纸业、亚洲浆纸业1-3期项目为主体,建设规模达200万吨的包装纸板、艺术卡纸、高强瓦楞芯纸等各类纸板生产项目。

装备制造。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发展和市场经济的磨炼,宁波市装备制造已在全国同行中形成明显的区域优势产业或产品,如塑料注射成型机、船用小功率柴油机、粉末冶金制品、高压输变电设备、液压元器件、微小型轴承、金属冲压模、注塑模制造、水表、长寿命电度表、光学仪器、电动工具等,这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带动了宁波装备工业整体的发展。

(二)投入产出分析

随着国华宁海电厂、象山乌沙山电厂和国华余姚燃气电厂等重大项目的建设,能源产业是2005—2007年三年来我市最大的工业投资行业。从增加值看,以家电为特色的电子电器行业是我市增加值产出最大的行业。临港工业的累计投资占我市全部工业投资的比重为53.47%,是我市工业投资的主要方向,但累计增加值产出仅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49.02%,低于投资比重4.45个百分点,投入产出效率较低,三年累计的投入产出比(累计工业投资/累计工业增加值)为1.49,比全市平均水平(1.63)低&6%,特别是钢铁、能源、石化三个行业,投入产出比分别为0.42、0.78和1.40,分别比全市平均水平低74.2%、52.1%和14.1%,位居我市主要产业的倒数前三位。造纸行业的投入产出比位列第一,是全市平均水平的两倍,但在我市工业中所占的份额较小,对我市工业发展的影响不大。临港工业中装备制造是除造纸外投入产出比最高的行业,比全市平均水平高44.8%,而且总量较大,应是重点发展的行业。

(三)增加值率分析

2007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中装备制造、交通设备、能源三个临港工业的增加值率较高,分别为24.61%,23.85%、23.26%,分别比全市平均水平(18.82%)高30.8%、26.7%、23.6%。而钢铁、石化的增加值率较低,分别为9.18%、12.92%,比全市平均水平低51.2%、3L3%,是使全市工业增加值率偏低的主要因素。临港工业的增加值率为18.30%,与全市平均水平接近。

(四)产值能耗分析

2007年我市规上模以上工业各行业综合能耗及产值能耗如表7所示。能源、造纸、石化、纲铁四个行业的产值能耗居全市前四位,特别是能源和造纸行业,其万元产值能耗分别为2.621吨标准煤和0.673吨标准煤,是全市平均水平的9.16倍和2.35倍,尤其是能源行业,一个行业的综合能耗就占了全市总综合能耗的55.6%,是最主要的耗能大户。临港工业的万元产值能耗为0.548吨标准煤,是全市平均水平的1.92倍,其综合能耗为18625213吨标准煤,占全市总综合能耗的83.5%。装备制造和交通设备的万元产值能耗分别是0.077吨标准煤和0.053吨标准煤,分别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26.9%和18.5%,远优于平均水平。

(五)劳动生产率分析

目前,能源、石化、钢铁、造纸四个行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居全市前四位,分别为83.95万元/人、54.81万元/人、12.43万元/人和9.64万元/人,是全市平均水平的9.98倍、6.52倍、1.48倍和1.15倍。装备制造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为6.94万元/人,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7.5%,说明我市当前的装备制造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需要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临港工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为12.52万元/人,是全市平均水平的1.49倍,说明临港工业是资本和技术密集产业,生产过程整体自动化水平较高,所需劳动力较少,人力资源使用效率高。

(一)国内外经济影响明显

临港工业以大进大出为主要特征,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影响显著。临港工业所需原油、铁矿石等大宗原材料均为国际采购,因此本轮全球性的基础原材料涨价对我市临港工业的影响非常直接和巨大。原料涨价和产品价格管制上下夹击,使石化、电力等大型临港工业发生价格倒挂,严重影响了它们的经营效益。2008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利税总额294.3亿元,同比增长——1.2%,比去年同期回落45.5个百分点;其中利润总额172.5亿元,同比增长——5.0%,比去年同期回落59.6个百分点。

(二)产业规划导向不强

宁波临港工业规划滞后,产业规划的导向作用发挥不够,产业布局缺乏宏观考虑和协调。对石化、能源、钢铁、造纸等以引进为主的临港工业,产业布局上多采用以项目带动开发的发展思路,形成中心城区和港区在大项目包围之中的格局,难以做到以最有利于区域发展的原则进行项目布置,导致许多区域的产业布局不够合理。对船舶修造等以民间资本自发投资为主的产业,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的秉性使其缺乏较为长远的规划和经济社会效益的综合考虑,其结果就是布局的“小、散、乱”,一哄而上的重复投资浪费明显。

(三)资源使用效益低下

从资本使用效益看,钢铁、能源、石化三个行业,投入产出比分别为0.42、0.78、1.40,比全市平均水平低74.2%、52.1%、14.1%,位居我市主要产业的倒数前三位;分别从经济产出效益看,钢铁、石化的增加值率较低,分别为9.18%、12.92%,比全市平均水平低51.2%、31.3%,是使全市工业增加值率偏低的主要因素;从能源使用效益看,电力、造纸、石化、钢铁四个行业的产值能耗居全市前四位,特别是电力和造纸行业,其万元产值能耗分别是全市平均水平的9.16倍和2.35倍,临港工业的万元产值能耗是全市平均水平的1.92倍,其综合能耗占全市总综合能耗的83.5%。

(四)产业链条不长

对石化、能源、钢铁、造纸等以引进为主的临港工业,尽管大多处于产业的中上游,但多数项目和落户企业以单体形式存在,并未形成以某一龙头企业或行业为中心的产业集群,也未向上下游积极拓展,造成多数行业的产业链较短,对区域内外其他工业带动性不强,未能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产业之间也未能建立起较强的关联度。以民资为主的造船行业,船舶零部件配套的本地化率在8%以下,绝大多数原材料和零部件均异地采购,当前宁波的船舶工业仅是“船壳制造业”。

(五)要素制约明显

一是环境保护的制约。目前我市一些临港工业的排污总量仍处于较高水平,而且局部地区水污染酸雨污染、海域污染、大气污染仍较严重,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仍跟不上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制约了区域环境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个别区域环境问题日益突现。二是土地、岸线、海域等自然资源的制约。土地、岸线、海域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其储备是有限的,对大投入、高损耗的临港工业来说,要素的承载能力不可能无限供给,特别是宏观调控后出现“审批难、征地难、拆迁难”的“三难”问题,越来越成为影响临港工业项目落户进度和制约临港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三是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制约。宁波区域水资源分布不够平衡,局部地区用水紧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临港工业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工业用水快速增长的临港地区恰恰是水资源相对紧缺的地区,水资源供应和需求不匹配,加剧了原有的水资源区域性短缺。四是人才制约。宁波市目前所拥有的无论是人才数量还是人才结构都远远不能满足临港工业发展的需要,既缺少一批有影响的高层次学科带头人,也缺少一批能够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应用型熟练工人和高级技术工人。

经过近三十年的快速发展,宁波的临港工业已经具备雄厚的产业基础,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新挑战,结合国内外宏观形势和宁波实际,下一步提升我市临港工业发展水平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顺应国家发展重化工业的整体战略,充分利用港口资源优势,坚定不移地推进临港工业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大力发展装备制造和船舶、汽车等交通设备制造业,改造提升钢铁、石化、造纸产业,限制发展能源产业,大力鼓励技术改造,促进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推进产业集群,鼓励做大做强,拓展上下游产业配套,延长完善产业链条,提升我市临港工业发展水平,把宁波建设成优势突出、经济高效、技术先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重要临港产业基地。

(一)突出重点,有选择地发展临港工业

1.大力发展装备制造、船舶修造和汽车等交通设备制造业。政策资源和要素资源向这些优势产业集聚,全力提升产业技术水平,鼓励企业做大做强,推进产业当地配套,发展一批重点领域、扶持一批重点企业、培育一批重点产品、打造一批具有特色优势的产业集群,促进交通设备和装备制造向技术自主化、制造集约化、装备成套化、产品品牌化、产业集聚化、市场国际化发展。

2.完善提升钢铁、石化、造纸产业。重点是促进现有产能的改造提升,除填补产业链空白项目夕卜,原则上不应再引进大型项目。要尽快使宁波钢铁年产钢400万吨项目达产达标,实行更加严格的能效和环保标准,逐步形成主要产品为热轧板、冷轧板、镀锌板的钢铁基地;要进一步完善不锈钢产品结构,形成年产100万吨精品不锈钢板材生产能力。石化产业以100万吨/年大乙烯项目建设为重点,以合成材料、精细化工及新材料发展为特色,以“基地化、大型化、一体化、园区化、环保化”为发展要求,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造纸行业要改变原有的简约型增长方式,延长产业链,调整原料结构,扩大废纸回收利用,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以及资源综合利用。

3.控制发展能源产业。对已规划扩建项目,必须采用国际先进技术,能效和污染物排放必须达到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对现有电厂,要大力推进技术进步,积极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实施“上大压小”,加快电力工业结构调整;加强供用发电管理,确保电能高效利用;采用信息技术,提高电厂管理水平。在大型火电厂附近安排一定规模的海水淡化水泥石膏板等产业,实现能源和原材料利用最大化、废物最小化。(www.xing528.com)

(二)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竞争力

1.大力鼓励技术改造。把技术改造作为推进临港工业优化升级的关键环节,积极实施“零土地技改”、“低产田改造”,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产环境、提高产品质量、促进节能降耗,增强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如石化行业要大力鼓励引进先进工艺技术,通过生产规模的大型化、产业链条的一体化,利用规模效益增强产品定价权、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

2.推进创新体系建设。坚持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采用新的技术原理、新设计构思及新工艺装备,提高汽车、船舶、装备制造、石化、现代冶金等领域的集成创新能力。以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建设为抓手,以产业带动性大、市场竞争力强的新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为重点,加快建设一批各种形式的企业工程(技术)中心。深入推进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资合作,联合建设研发中心、产业技术联盟等技术创新组织。

(三)产业集聚,完善产业组织结构

1.优化空间布局,促进产业集聚。按集约化发展要求,优化产业层次,强化分工协作,加强产业链整合,鼓励发展“补链”型企业,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努力形成一批规模大、创新能力强、品牌影响广、市场份额高的现代产业集群基地。要对区域功能进行宏观定位,以循环经济的理念,建设完善道路交通、集中供热、供电、污水和固体废物集中处理等基础设施。新上项目的布局中将相关企业尽可能布局在相邻地块,减少物料的运输路途。同时,对临近区域相同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进行综合平衡,协调相似或相近的基础设施、重大设备的建设和引进,减少重复投资。

2.完善生产组织,鼓励做大做强。一是企业组织规模化。对船舶、汽车、装备制造等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产业,引导重点龙头企业加快制度创新,建立和国际接轨的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培育和壮大优势企业,逐步培育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大企业大集团。二是产品生产专业化。鼓励重点企业加强关键技术开发和系统集成,通过市场化的外包分工和社会化协作,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占有率领先的“小巨人”企业,形成若干各有特色、重点突出的临港工业产业集群。三是公共服务系统化。建立完善的区域服务体系,促进产业链公共服务平台和各种中介机构建设,大力培育信用担保、创业辅导、风险投资、检验检测、技术开发、人才培训、信息服务、管理咨询等服务机构。以“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管理集成”为目标,建设专业市场,打造区域品牌,培育一批具有产业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四)上下拓展,延长完善产业链条

1.产业内部拓展。主要是在产业内部,沿纵向、横向两条产业链上下拓展。

纵向链是以产品生产的上下游供销关系为纽带,以上一个企业的产品作为下一个企业的原料,顺流而下的发展,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石化产业以大型龙头企业为主线,按油头化尾的原则,利用大乙烯工程的部分产品生产乙醇胺、异丙醉、聚醚多元醉等,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造船行业要加快集聚船体舾装件、舱口盖、船舶下水件等加工制造企业和船舶表面处理、船用电缆电线切割配送等配套协作企业,并积极引进修造船专业技术维修站。

横向链是以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售后服务等产品的生命周期为纽带。要充分利用我市政策和资源平台,积极向研发设计和销售、售后服务等上下游拓展。2007年,中石化宁波技术研究院在宁波高新区成立,以能源和环保为主攻方向,致力于新能源开发和能源利用技术、环保技术进步,使宁波成为我国重要的重化工研发生产基地。船舶工业已规划在宁波高新区建设船舶设计和研发区,重点开展船舶性能和结构方面先进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为宁波市船舶工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2.产业之间延伸。积极拓展不同产业之间的产业链延伸,如钢铁一船舶,钢铁一汽车,钢铁一装备一船舶(或汽车)等,甚至制造业向运输、贸易等产业的拓展。

钢铁行业应推进生产线改造升级,加快有关产品认证,以板材生产为重点,大力发展船用板、汽车板、家电板、高档建材板、电工板等高附加值品种,研制管线板、耐候板、高强度结构板、锅炉板、容器板等,满足装备、造船、汽车、家电、石化等产业对高质量板材的需要。

装备制造一方面要加强与上游产业的衔接,如宁波申菱电梯配件有限公司已经与宝新不锈钢建立了长期的合作联系;另一方面要加强与下游产业的配套,如宁波东力传动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是专业研发制造减速电机、高精齿轮箱的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与生产大功率船用柴油机、风力发电机组、真空设备、塑料机械、汽车零部件等产品的宁波中策动力机电集团有限公司存在产业协作的可能性,而中策动力生产的柴油机又可以与宁波发达的造船工业进行产业配套。

船舶制造业除了可以和上游众多制造业合作外,还可以积极与运输、贸易等下游的非制造业合作,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如宁波中洋船舶工业有限公司积极引进海运贸易公司参股,合作造船,减小了销售风险,同时与消费者建立了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当船舶制造业从景气期进入衰退期后,还可与海运公司建立修船业务,使船台(坞)、吊车等设备继续发挥作用。

(一)加强产业规划,引导发展方向

一是确定产业发展方向。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实施工业创业创新倍增计划的若干意见》,确定重点扶持鼓励“5+5”产业发展,结合《宁波市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基地的培育和管理办法》、《宁波市优势产业与新兴产业投资导向目录》等配套政策的实施,明确发展方向,通过技术进步、合资合作、兼并重组等多种方式,延长产业链条,鼓励企业做大做强。

二是明确产业发展重点。特别要重视从产业基础、市场前景、国际竞争力角度和环境资源、水资源承载力角度加强论证,要基于技术进步、产业集聚、产业链拓展等方面考虑,确定鼓励发展技术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的重点优势产品。如船舶行业需重点发展远洋运输船、先进多功能化学品船、集装箱船、石油平台工作船及各类工程船等特种用途、高性能、高附加值船舶,高速柴油机、齿轮箱、无线通信、导航系统等关键功能部件,立体装卸系统、特种重型起重运输设备等船舶修造专用设备,提高产品技术含址和产业配套水平,提高行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三是优化区域布局规划。对各地原有行业发展规划所确定的定位、标准、功能、规模、建设范围等内容进行合理调整,形成全市统一临港重化工业总体的规划。要注重区域的协同性,在制定重化工业发展规划过程中,必须与其他临港工业的规划进行综合协调,在供水、供电、供气、道路、污水处理等公共设施建设时要统筹考虑。要搞好政策协调,积极推进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进程。要以人为本,在生活区的选择上,实现大型石化生产基地和生活基地适当分离。

(二)提高准入门槛,推进资源节约

一是提高产业准入门槛。推行增加值率标准,提高产业准入门槛,重点发展国家鼓励类优势产业。实行产业政策和工业建设用地招拍挂制度相结合,招拍挂的工业建设用地向产业基地、重点项目、“补链”项目倾斜。实行更加严格的能效和环保标准,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能效和污染物排放必须达到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其中能够达标的临港高耗能项目必须达到国际行业先进水平。综合运用土地、财税、节能、环保等相关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及行政手段,分批淘汰能耗高、污染重、水耗大的落后产能和企业。

二是推进能源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实施节能监察制度,加强节能监察队伍建设,健全能耗监测体系。推动重点耗能企业健全节能工作机构,加强先进节能技术设备的推广、开发,大力培育节能中介服务机构。开展能效对标活动,对超出行业能耗平均水平的企业,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实行电价和水价的累进加价、限期停产整改等。

(三)试行联审机制,强化政府服务

引导各级政府部门牢固树立“真诚服务企业、促进科学发展”的意识,进一步改进和优化服务。建议建立“临港工业项目联审机制”,由发改委、经委、外经贸局、规划局、国土资源局、环保局等部门组成联审小组,建立健全行政审批责任制,公开办事程序、规范操作、简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对涉及全行业、跨区域的海洋区域功能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调整,加强统筹协调。

(四)加大扶持力度,鼓励转型升级

进一步加大鼓励力度,促进企业持续大幅度地增加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投入。整合现行各类财政扶持资金,并逐年加大扶持力度,重点支持临港工业的零土地技改、低产田改造、兼并重组做大做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等项目。鼓励企业建立健全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和科研开发机构,对经认定的国家、省、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分别给予不同额度的专项资助,资助资金专项用于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的工艺设备购置和人才队伍培育等。

(五)加强队伍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一是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家。扩大范围,加大力度,大力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实行深造培训和集中轮训相结合,通过EMBA课程、短期进修、网络培训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提升企业家和各类不同层次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和国际化水平。根据创新业绩,每年评选表彰一批创新型企业家,营造全社会崇尚创新、企业家竞相创新的社会氛围。

二是加快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大力引进以领军和拔尖人才为重点的各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积极培育一大批高素质的“实用型、有证书”的各类创新型技能人才,有效推进企业创新团队建设。建立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职技校的人才引进和培养长效机制,开展技术工人初、中级职称评定和技能培训,鼓励企业引进各类适用人才。

三是要加强人才服务。各级各部门要积极联动,在住房、落户、社保、子女教育等方面切实解决外来人员的困难,加强对各类人才的服务,消除外来人才的后顾之忧,使之能长期安心地在宁波工作,建设宁波、服务宁波。

(市经委 林克宇 周瑞英 费小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