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剪纸艺术:独特建筑形式为其创造实用空间

剪纸艺术:独特建筑形式为其创造实用空间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南沟剪纸作为民间美术的一种类别,其最大的目的就是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然后上升到审美角度,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地坑院作为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属于封闭式的居住形态,南沟人的生活起居都在院内完成。从南沟剪纸的特点看,有别于其他地区的剪纸,就此站在艺术人类学的视野中,提出一个“南沟现象”。

剪纸艺术:独特建筑形式为其创造实用空间

“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这是对地坑院(天井窑院)的真实写照,当地老百姓称之为“地下的北京四合院”,可以说是世界生土建筑的绝妙之笔。德国人鲁道夫斯基在《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中写到“大胆的创作,洗练的手法,抽象的语言,严密的造型”,作为最早形成文字向世人介绍地坑院的明确概括。据不完全统计,陕州区集中连片的地坑院村落有100多个,分布在区内的6个乡镇,近10000个院子,现今多数已废弃,有的开发成旅游景点,有的开发成农家乐,但南沟村却保留了原生态的院落,至今仍然有人居住。地坑院的建造比较讲究,建前要看风水,按照阴阳八个方位,选取正东、正南、正西、正北的朝向建造。先在平地上挖一个方形的深坑,深度约6至7米,然后在东、南、西、北四壁上各挖三孔拱形的窑洞,分为东镇宅、南离宅、北坎宅和西兑宅,再在院内中央下挖方形渗水工程,在地平面方形坑的周围用土坯或砖垒砌来防止人和物的掉入,也起防水的功能。在院内的西南角设斜坡的通道,可以自由出入。据说,建造一个传统的地坑院需要5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正是这种居住形式,为剪纸提供了实用的空间。

南沟剪纸作为民间美术的一种类别,其最大的目的就是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然后上升到审美角度,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地坑院作为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属于封闭式的居住形态,南沟人的生活起居都在院内完成。农耕社会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也影响着南沟人,从前在劳作之后回到院里,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就拿起剪刀进行剪纸创作,或者夫妇二人边剪边唱,自娱自乐,这也是南沟剪纸的另一种产生的情况。在地坑院内,无论是窑洞的顶棚、墙围,还是窗户、门,都是剪纸装饰的空间,二者互为依托,彰显出民间建筑与民间剪纸的相融状况。(www.xing528.com)

总之,南沟剪纸在技法上以阴剪为主,突出了厚重凝练的特点,采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使整个画面显得饱满、紧凑、严密而主次分明,寓意深刻,线条细腻匀称,色彩鲜艳、对比强烈。从南沟剪纸的特点看,有别于其他地区的剪纸,就此站在艺术人类学的视野中,提出一个“南沟现象”。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文化,如果置之南沟剪纸的视阈中,那么就是从事剪纸创作的男人群体,其生成的原因基于传男不传女的传统思想。反映在文化层面上,南沟剪纸以其黑色剪纸、染色剪纸、边剪边唱、团花表现形式、地坑院的生存环境等,以及在婚丧嫁娶、岁时节庆、生产劳动、宗教信仰等民俗文化的体现中去领略。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文化论》中认为:“艺术是人类的一种心理与生理的需要,人的美感是与生俱来的,其在文化中是具有一定功能性的。”[3]南沟剪纸就是在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孕育下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的需要,并在民俗文化中显示出独特的实用和审美功能。因此,“南沟现象”的提出,不仅要探讨剪纸本身所具有的艺术表象,更要从艺术人类学的角度解释这种现象,这就需要结合南沟剪纸的发展历史、生存环境、创作群体、地域文化、传承创新、民俗风情等方面的内容去深入研究表象背后的文化内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