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新县农田水利建设改革及成果

大新县农田水利建设改革及成果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大新县的农田,十之八九是“望天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三年恢复时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大新县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以修复扩大原有的水利工程为主。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头一批工程的完工并投入使用产生了良好的效益,大大鼓舞了大新县干部群众创造更大成果、夺取更大胜利的信心与决心。大新县抽调10%的劳动力,组成万人水利建设专业队投入水利建设。

大新县农田水利建设改革及成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大新县的农田,十之八九是“望天田”。全县的引水工程主要是一些小水坝、小水渠,数量少,流量也不大。可以灌溉的农田面积不足总面积的百分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新县委、县政府本着“统一规划,分期治理”的方针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树立“引蓄提排四字抓,渠机网站齐结瓜。干部群众上工地,不达目标不回家”的雄心壮志,千军万马奔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第一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三年恢复时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大新县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以修复扩大原有的水利工程为主。据1957年统计,旧社会留下的水利有效灌溉面积只占全县需要灌溉农田面积的百分之一。1957年实现农业合作化以后,大新县根据当时全县农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需要,制定了“小型为主、引水为主、乡办为主”的基本方针。各区(乡)发动群众因地制宜修筑小型山塘、水库、水渠、水沟等蓄水工程。由于基本方针切合实际,干部群众信心满满,热情高涨。按计划奋战了两年多后,一批中小型水利工程如期收官。其中有桃城区重建的北三村水渠和派沙水利坝,龙门区修建的龙潭水库,恩城区修建的团结水库,太平区修建的泗文水坝,等等。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头一批工程的完工并投入使用产生了良好的效益,大大鼓舞了大新县干部群众创造更大成果、夺取更大胜利的信心与决心。随后,经过1958年至1965年连续8年的奋战,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了更大的发展:全县共建成水利工程(含水库)1125处,有效灌溉面积达15.09万亩。与此同时,全县各地还利用一些河流的水力资源建起了动力站,用于碾米、打浆、加工等,在解放农村劳动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966年至1978年,虽然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和破坏,但大新各族人民仍坚持兴修水利,积极筹措资金,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包括修筑水库、延伸水渠、给个体项目增加配套工程等。1974年冬,为了把全县的农田水利建设搞得更快更好,县委派出精干技术人员,到河南省学习林县红旗渠的建设经验。技术人员回来传授经验后,全县人民备受鼓舞。大新县抽调10%的劳动力,组成万人水利建设专业队投入水利建设。每年开往水利工地参加奋战的人数最多曾达万人,最高峰时达4万之众。大新县在修建原有水利工程方面,用料石浆砌成三面光渠道,长100余千米。(www.xing528.com)

以大新县的地质条件,修建水库要比原先设想的艰难和复杂得多。面对一个个接踵而来的困难和挫折,大新县党政领导和人民群众并不因此气馁。各级党政领导与人民群众团结一心,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因地制宜,刻苦钻研,深入细致地勘察、分析地形地貌,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严密地组织施工。陆续成功修建了榄圩公社上吉村的朝子水坝、新振公社大岭村的派屯水坝、桃城公社北三村的水坝、恩城公社进府屯的水坝、雷平公社的猛江水渠等水利工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中,工程量最大、修筑最艰难、组织力量最强大的是跃进渠道工程。

1973年,女突击队员们积极投身水利建设,参与修筑跃进渠道工程的情景(李雄伟 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