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本原理:实测水位与天文潮位残差的计算精度

基本原理:实测水位与天文潮位残差的计算精度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依式(3.6),验潮站处余水位取实测水位与天文潮位的残差部分,直接由实测水位减去预报潮位。由基本原理可知,水位改正数的计算精度主要取决于两点:一是潮汐模型在测区内的精度,即预报天文潮位的精度;二是余水位的空间一致性,即传递确定余水位的精度。

基本原理:实测水位与天文潮位残差的计算精度

从深度基准面起算的水位h(t),不考虑观测误差,可分解表示为

式中,L为深度基准面L值;T(t)MSL为从平均海面起算的天文潮位;R(t)为余水位。

任一测深点P在测深时刻t的水位改正数hP(t),是由类似于式(5.27)的三部分组合而成,各部分计算原理如下:

1.天文潮位TP(t)MSL

从平均海面起算的天文潮位TP(t)MSL由P点处的主要分潮调和常数按式(3.66)计算,而主要分潮调和常数来源于潮汐模型。潮汐模型是指网格化的调和常数数据集,每个网格点包含了主要分潮的振幅与迟角。如网格分辨率为1′×1′,包含13个主要分潮的潮汐模型,是指在纬度方向与经度方向分别相距1′的每个海域网格点上,都具有13个主要分潮的调和常数。按P点的坐标,由潮汐模型内插出该点处的调和常数。

2.余水位RP(t)

余水位具有空间相关性强的特点,已应用于水位数据预处理的粗差探测与数据插补中。P点处的余水位RP(t)据此特点由验潮站的余水位传递确定。因此,验潮站起余水位监控的作用。验潮站水位数据经预处理后可认为消除了观测误差Δ(t),按定义或传递技术确定长期平均海面MSL,潮汐模型内插调和常数,预报天文潮位T(t)MSL。依式(3.6),验潮站处余水位取实测水位与天文潮位的残差部分,直接由实测水位减去预报潮位。(www.xing528.com)

按验潮站的空间配置,余水位的传递分为三种模式:①单站模式:以一个验潮站处余水位代替整个区域的余水位;②带状模式:由两个验潮站内插出连线上各测深点处的余水位;③区域模式:由多个验潮站内插出各测深点处的余水位。带状模式与区域模式的内插方法可参照时差法中的按距离线性内插与按平面线性内插。

3.深度基准面L值LP

P点处的LP可由验潮站按略最低低潮面比值法传递确定,多站传递时采用各站传递值的距离倒数加权平均值

式中,n为验潮站个数;ISLWP、ISLWi分别为P点与验潮站的略最低低潮面值;Li为验潮站的L值;Si为P点至验潮站的距离。

由基本原理可知,水位改正数的计算精度主要取决于两点:一是潮汐模型在测区内的精度,即预报天文潮位的精度;二是余水位的空间一致性,即传递确定余水位的精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