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蒲潭先生的传奇经历-曾静投书案始末

蒲潭先生的传奇经历-曾静投书案始末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曾静原为县学生员,因考试劣等被革退,于是放弃举业在本地教书,人称蒲潭先生。曾静家境贫寒,失意无聊之中常杂记一些道听途说的文字和读书心得以抒泄愤懑,辑为《知几录》、《知新录》,内多“悖逆”言论。出于对吕留良及其学说的崇拜和信仰,案发前一年,曾静特地让张熙到吕留良的家乡去访书。以上是案发后曾静和张熙所招供的投书策反的由来,张熙最初向岳钟琪所提供的情况当然没有这样详尽。

蒲潭先生的传奇经历-曾静投书案始末

文字狱的历史上,最善于作“奇文”的无过于清世宗。在清世宗的文字狱“奇文”中,最奇无过于曾静、吕留良之狱。这场大狱是从曾静投策反书开始的。

雍正六年(1728)九月二十六日傍午,在陕西省会西安的大街上,川陕总督岳钟琪正乘轿回署,突然有一男子拦轿投书。岳钟琪在轿中接过书函,见封面所写收件人名号是“天吏元帅”,不由十分骇异,当即把投书人带人署中交巡捕看守,自己连忙拆读书信。原来“天吏元帅”是写信人对岳钟琪的敬称,写信人自称“南海无主游民夏靓遣徒张倬上书”。书信中对世宗极尽指斥责骂之词,而认岳钟琪为岳飞后裔,以岳飞抗金的事迹鼓励岳钟琪,劝他掉转枪头指向金人后裔满洲人,为宋明二朝复仇。

岳钟琪是四川成都人,康熙末年以军功累官四川提督。雍正初年随年羹尧平定青海立大功,封三等公,授川陕总督,握三省重兵。这个重要职位向来由满洲人担任,世宗破例授予岳钟琪,以示非同寻常的恩宠信任。赤心事清的岳钟琪感恩图报,恨不能肝脑涂地。而当时朝野都传说他是岳飞的后代,朝班中尤其是满洲贵族中有许多人心存妒忌与猜疑,诬陷、中伤他的密疏积垛成堆,世宗置之不理。岳钟琪本人也听到一些风声,心中惴惴不安,曾上疏辞职,世宗特予勉慰。如今竟有人上门投书策反,通天大案,非同小可。

岳钟琪十万火急,即日密邀陕西巡抚满洲人西琳来署会审。西琳因事未到,岳钟琪便单独接见“张倬”,不动声色地询问他师徒情况,想套取口供,而让按察使满洲人硕色在隔壁密室监听,以作证见。“张倬”心存警戒,不肯说实话。问及谋反动机,只说:“百姓贫穷,只为救民起见。”傍晚时分,西琳赶来了,询问变为审讯,还动了大刑,无奈“张倬”宁死不招。岳钟琪改变主意,与西琳商定明日由他设法骗取口供,而让西琳在密室监听。

次日依计行事,岳钟琪单独见“张倬”。“张倬”仍不吐实情,只说湖广、江西、广西、广东、云南、贵州六省他“一呼可定”。于是岳钟琪使出了最后一招,即假意与“张倬”盟誓,表示愿意约请“夏靓”同谋举事。“张倬”见岳钟琪情词慷慨激昂,信以为真,终于说出了写信人和自己的真实姓名、乡贯住址和起谋由来等情况,第二日又说出来了“同谋”者的情况。

原来“江南无主游民夏靓”的真实姓名叫曾静,湖南永兴人;“张倬”真名叫张熙,是曾静弟子,湖南安仁人。曾静原为县学生员,因考试劣等被革退,于是放弃举业在本地教书,人称蒲潭先生。曾静家境贫寒,失意无聊之中常杂记一些道听途说的文字和读书心得以抒泄愤懑,辑为《知几录》、《知新录》,内多“悖逆”言论。如《知新录》云:“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为域中第一义”;“夷狄侵陵中国,在圣人所必诛而不宥者,只有杀而已矣,砍而已矣”;“先明君丧其德,臣失其守,中原陆沉,夷狄乘虚窃其神器,乾坤反覆,地塌天荒。八十余年天运衰歇,天震地怒,鬼哭神号”(《大义觉迷录》卷一)。这类“悖逆”言论充满对清统治者的极端仇恨,而作者“悖逆”思想的形成则受清初名儒吕留良的影响。(www.xing528.com)

吕留良字庄生,又名光纶,字用晦,号晚村,浙江崇德人(康熙元年崇德改名石门,故又称石门人,其地即今桐乡西南)。此人早年曾从事抗清,顺治中应试为诸生,既而懊悔,弃科举,隐居著书。康熙十八年博学鸿词科,吕留良被荐举。他誓死不赴试,乃至削发为僧(法名耐可,字不昧,号何求老人),康熙二十二年卒。吕留良平生抱守程朱性理之学,尤重“华夷之辨”,宣称“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义”,著作中处处表露仇恨清朝思念亡明的思想感情。他的高卧事迹及所著《四书讲义》、《语录》和所评选的制艺集等,在士人中广为流传,影响极大。人们尊称他为“东海夫子”,死后立祠祭祀,连浙江总督李卫上任之初也前往瞻拜,题匾颂扬。

曾静读过吕留良的著作,对吕留良深为仰慕,受其思想影响,对清王朝的仇恨与日俱增。所谓“江南无主游民”,便是表示抗拒清朝统治。出于对吕留良及其学说的崇拜和信仰,案发前一年,曾静特地让张熙到吕留良的家乡去访书。张熙在吕家抄录了吕留良的一些诗文,拜访了吕留良的几个门人,沿途又听到贬毁世宗的一些传闻,回去后一一向曾静汇报。世宗自即位以来一直受谣言攻击(可能是争位失败的政敌暗中所为),遇上天灾人祸,万众怨苦,谣传尤多,曾静在老家就颇有所闻。张熙浙江之行的所见所闻,使时刻盼望“变天”的曾静产生一种将要“变天”的感觉。当时民间传说岳钟琪上书指责世宗(实无其事),曾静于是选定岳钟琪为策反对象。他与张熙商拟了策反书信,派张熙前往投呈,嘱咐张熙见机行事,路上倘若感觉形势不利就返回。张熙由川入陕,路上听人议论都说皇上是好皇帝,不由心中发怵,本该返回,转而想既然出来一趟,索性豁出去,于是来到西安,没有料到中了岳钟琪的圈套。张熙上路后,曾静预料凶多吉少,便在衣服里子上写了几句话和“蒲潭先生卒于此”字样,以备一旦死于不测好让别人认尸。

以上是案发后曾静和张熙所招供的投书策反的由来,张熙最初向岳钟琪所提供的情况当然没有这样详尽。他所交代的“同谋”,实际上仅仅是他和曾静平时所认识或听说过的一些人,这些人与策反活动毫无关系。所谓湖广等六省“一呼可定”,更是狂言妄语。岳钟琪一时也难辨真假,6天内连上3道密折详细汇报案情。世宗震惊之余,怀着似乎庆幸和感激的心情作硃批赞扬岳钟琪,指授办案机宜。他在岳折叙及盟誓的一节文字旁加硃批云:

览虚实,不禁泪流满面。卿此一心,天祖鉴之!此等誓盟,再无不消灾灭罪赐福延生之理。朕嘉悦处实难笔谕。朕与卿君臣之情,乃无量劫之善缘同会,自乘愿力而来协朕为国家养生者,岂泛泛之可拟。朕实嘉悦之至。(《清代文字狱档》第九辑)

岳钟琪后来因进讨准噶尔失利,被大学士鄂尔泰弹劾,下狱判斩监候,至乾隆初年方获释。所谓“消灾灭罪”、“君臣之情”,不知从何说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