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李翱的性情观对宋明理学与古代儒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李翱的性情观对宋明理学与古代儒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复性书》是李翱一生中最为著名的作品,在其思想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除此之外,李翱的性情观还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对我国古代儒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以致后人将其与韩愈并称为理学发展的两大先驱。李翱的性情观正是特定时代下的产物,其处于儒学发展变形的转变过程中,有言不尽意、语意矛盾之处亦属正常。

李翱的性情观对宋明理学与古代儒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复性书》目的明确,内涵丰富,李翱引用《中庸》《大学》《易》《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并对其进行阐释,内化佛老而建立了“灭情复性”的性情观来与佛教道教的心性论相抗衡。客观上延续了儒家的心性理论,扩大了儒学的影响力。

《复性书》是李翱一生中最为著名的作品,在其思想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李翱的性情观对中晚唐儒学的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其援佛入儒的思想方式对中晚唐时期儒学经学化造成冲击,其糅合佛儒的观点是对儒学走向僵化的打破,为中晚唐儒学注入了活力;其次,李翱的性情观所要求的复性,直接承继思孟学派,是对汉唐时期儒学性情观的总结,代表着汉唐儒学性情思想的巅峰;再次,李翱的《复性书》修正了韩愈的“性三品”说,否认人性的先天差别,从而有利于中晚唐儒学争取信徒;最后,李翱的性情观吸收内化了佛教的思想,从侧面体现出中晚唐时期中国儒学的生命力,表现了唐代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除此之外,李翱的性情观还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对我国古代儒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以致后人将其与韩愈并称为理学发展的两大先驱。

不同于西方的哲学家总是从概念、理念等出发,试图抽象出世界产生与存在的本原,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哲学家常是以关注社会现实为出发点提出思想理论,其目的大都是走内圣外王的道路,直接作用于现实,为社会服务,跳过“是什么”而关注“怎么做”,因此直到宋明理学才开始了儒学本体论的建构。李翱的性情观正是特定时代下的产物,其处于儒学发展变形的转变过程中,有言不尽意、语意矛盾之处亦属正常。要准确把握《复性书》的内涵要义,就不应该将注意力囿于其文本表述的局限之处。我们应将之与宋明理学的产生发展联系起来,将其看作整个儒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即可认识到李翱性情观的重要性。

注释

[1]学术界关于李翱与《复性书》的研究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一、将性与情的关系问题作为具体考察对象。“性与情不相无”(王川:《〈复性书〉性情观再探——以“情”为中心的考察》,《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第30页);“性为体情为用,性情相即不离的关系”(兰岚:《韩愈李翱人性论思想比较研究》,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第25页)。二、着重探讨李翱性情观对宋明理学的启示与影响。“李翱的观点对于理学‘存理灭欲’影响深远”(王丽娜、谷从:《李翱〈复性书〉对宋明理学的影响》,《兰台世界》2014年第3期,第160页);“对新儒学的发展起到了启蒙作用”(王心义:《李翱〈复性书〉研究》,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1页);“李翱则以核心问题的形式影响了宋明理学思想内容发展的可能性”(张安玲:《李翱复性思想及其意义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15页)。三、分析李翱《复性书》的思想来源(杲元祥:《李翱〈复性书〉心性思想研究》,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15页;吴丹:《试论李翱〈复性书〉的心性思想》,《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第15——17页;张云博:《试论李翱在〈复性书〉中对孟子“性向善”思想的继承与偏离》,《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年第9期,第59——61页;卢旭:《李翱〈复性书〉心性思想与〈中庸〉渊源考略》,《知识经济》2010年14期,第167——168页)。

[2]黄开国:《李翱的复性说》,《社会科学》1990年第2期,第34页。

[3]张云博:《试论李翱在〈复性书〉中对孟子“性向善”思想的继承与偏离》,《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年第9期,第61页。

[4]李天虹:《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49页。

[5]吴丹:《试论李翱〈复性书〉的心性思想》,《苏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第16页。(www.xing528.com)

[6]韩丽华:《回归诚明——李翱〈复性书〉研究》,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第1页。

[7](唐)韩愈:《与孟冬野书》,见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154页。

[8]参见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史》(上下册),西北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528页。

[9]黄开国:《李翱的复性说》,第36——37页。

[10]王川:《〈复性书〉性情观的再探——以“情”为中心的考察》,第29页。

[11]王川:《〈复性书〉性情观的再探——以“情”为中心的考察》,第31页。

[12]李晓春:《试论李翱的人性论》,《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第69页。

(刘育,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