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崇祯的王朝:李自成的必胜之路

崇祯的王朝:李自成的必胜之路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也是李自成命大!李自成居然因此而躲过了大劫。一种说法是,李自成的活动引起了陕西总督郑崇俭的注意。郑崇俭发兵围剿,并予以重创,但最终还是让李自成逃脱,进入湖广郧阳地区。李自成这次复出河南后,有许多做法是与原先不同的。牛金星、宋献策等知识分子的加入,使李自成的档次大为提高。牛金星之流的加入,则大大加强了李自成的力量。现在李自成终于有了攻打洛阳的实力。

崇祯的王朝:李自成的必胜之路

李自成崇祯十一年(1638)八月被洪承畴大败于陕南后,便率残部退入陕西、四川、湖广三省交界的大山之中。

也是李自成命大!当时追剿他的陕西巡抚孙传庭总督洪承畴,先后被朝廷火速檄调至京师附近,抗击入侵的清兵。而张献忠、罗汝才在湖广、河南等地的冲杀,也吸引了朝廷的主要兵力。李自成居然因此而躲过了大劫。

一时间,李自成似乎消失了。甚至到处盛传着李自成已死的消息。

事实上,李自成并没有消失!他艰难地挺了过来,并且保留了几十名骨干分子,终于等到了东山再起的机会。

躲在山中的李自成到底干了些什么,至今仍是谜。有关的传言也很多。有人说他在走投无路之下,几次想出山投降,甚至还想到过自杀。细想起来,这不是没有可能。不过,他终究还是挺了过来,尽管我们尚不太清楚他是怎样挺过来的。 

更有意思的是,我们不仅弄不清李自成躲在深山时干了些什么,而且也不太弄得清李自成是如何从山中复出,复出后又是如何一下子变得如此厉害的。

一般都认为,李自成是在崇祯十二年(1639)五月张献忠谷城再反后走出深山老林的。出山之后的李自成,不断召集旧部,扩充队伍,力量渐渐恢复。

李自成是在崇祯十三年(1640)夏季进入河南后才大出风头的。那么,他在复出后的一年多中到底在哪里活动呢?具体的说法就很多了。

一种说法是,李自成的活动引起了陕西总督郑崇俭的注意。郑崇俭发兵围剿,并予以重创,但最终还是让李自成逃脱,进入湖广郧阳地区。不过到了郧阳地区后,李自成又被杨嗣昌大败过一次,李自成急得差点自杀。最后,李自成才由郧阳走河南。

其他的说法则有所不同。

不过,可基本肯定的是,李自成复出后肯定到达过郧阳地区。潜伏在三省交界大山中的李自成,在复出后由于受陕西方面的压力,开始向郧阳方向移动,与张献忠、罗汝才诸部靠拢。不过,当时郧阳地区已是重兵云集,李自成可能在受到重创后,开始向河南方向挺进。这一方向是有利的,因为入川的张、罗吸引了大部官军主力,李自成逆向而行正好可以避其锋芒。另外,崇祯十三年河南的形势也十分有利于发展。六、七月间,李自成率部从湖广郧阳地区房县出发,取道陕西的平利、洵阳(今旬阳)、商州(今商县),进入了河南的内乡淅川一带。对李自成的入豫路线,至今还有争论。不过,李自成确实在这年的十月份出现在河南内乡、淅川地区,而且其部众也一下子成了数万,势力大增。

李自成进入河南这步棋,算是走对了。崇祯十三年(1640),全国普遍发生大灾荒,而河南就是灾情最严重的地区。连年的大旱、蝗灾以及战乱,已把河南搞得赤地千里。而朝廷仍不断增加负担,逼得百姓几乎活不下去,纷纷揭竿而起。

崇祯十二、十三年河南的情形,就像天启末、崇祯初的陕北一样,人人思乱,已处于失控的边缘。

中原乱,天下必乱!

李自成进入河南后,迅速与当地乱民结合,势力急剧膨胀。在当时的河南,依李自成的经历、才能和号召力,是不难形成一呼百应的局面的。

十月,李自成率兵北上,与河南饥民土寇一斗谷、瓦罐子等会合,人数激增到数万人。

十二月,李自成连破汝州府鲁山、郏县、伊阳(今汝阳)三县,然后进入河南府,连下宜阳、永宁(今洛宁)、偃师、灵宝、新安等县,形势十分有利。

李自成这次复出河南后,有许多做法是与原先不同的。首先,他一改先前不分青红皂白,动辄杀戮的流寇习惯,只杀官员权贵,不杀贫苦百姓。如攻破宜阳时,他不杀平民,只杀官员。攻破永宁,他把万安王朱采和地主豪绅一百余人,带到县西关过堂审讯,然后处死。这些做法表明李自成已开始注意收拢人心。其次,李自成开始收罗、重用知识分子,充当自己的谋士。其中最重要的是牛金星和宋献策。

牛金星是河南汝州府宝丰县(一说河南府卢氏县)人,天启年间曾中过举人,后又因故被革去。牛金星虽是文士,但为人慷慨不羁,颇通天文地理,喜读孙、吴兵法,与一般的文人本就不同。据说他素与姻亲王乡绅不合,儿媳死后,被王乡绅唆使知县把他关进监狱,他还不知其因。当他逃出监狱后,无处可去,便投了李自成,很受器用,成了主要谋士。泥腿子出身的李自成,后来能做到有声有色,颇成样子,是与这位谋士很有关系的。

宋献策的情况则比较复杂。他的籍贯至今不清楚,一般说他是河南永城人。他本是一位以算命占卦为生的江湖艺人。当他见到李自成时,便献上“十八子主神器”这一谶语。“十八子”便是“李”字,此语就是李姓能得天下之意。这句话本已流传很广,此次被宋献策巧妙利用而献李自成,李自成听了大喜,竟尊他为军师。不过,这位军师在后来的“神机妙算”,大多仍是用算命占卦之类的办法进行,并不见得有多高超。而李自成却对他十分信任,留其在身边,诸事都要请他算一卦。

除牛金星、宋献策外,盛传李自成身边还有一位传奇式人物李岩。李岩据说是河南杞县原兵部尚书李精白的公子,文武双全。因受人陷害,李岩投靠了李自成,成为重要谋士,为李自成做了许多事。以至于有不少人认为,李自成之兴,是因为用了李岩,而李自成之亡,也是因为杀了李岩。而李岩与红娘子的故事,更是被传扬得家喻户晓。不过,李岩是否真有其人,值得怀疑。李岩很有可能是个虚拟的人物,至少他不是李精白的儿子,因为李精白的两个儿子,一个早亡,另一个则是专以农民军为敌,根本与李岩对不上号。

牛金星、宋献策等知识分子的加入,使李自成的档次大为提高。他原先的部下,绝大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的农民,经过数年造反的磨炼,也至多是武夫。靠这些人冲锋陷阵尚可,得天下则难。牛金星之流的加入,则大大加强了李自成的力量。从此以后,李自成的绝大多数的举措,就颇有争天下的味道,很是上路子了。其中攻打洛阳就是一件大手笔。

李自成在崇祯十三年底扫清洛阳周围的据点后,便盯住了洛阳。

洛阳是豫西乃至中原的重镇,其地位非同小可。以前农民军屡次在河南过境,但从没有哪一路首领动过洛阳的念头,甚至往往是绕开它走。现在李自成终于有了攻打洛阳的实力。

当时洛阳城中,住着一位十分显赫的人物,那就是福王朱常洵。福王是万历帝与其宠妃郑贵妃所生,从小深得万历帝的宠爱。据说万历帝一直有立他做太子的想法,为此曾引起数十年的国本之争,弄得朝廷元气大伤。最后万历帝虽仍立了那位呆拙而又短命的长子朱常洛(即泰昌帝),却在其他方面给予福王以巨大的补偿。福王府是明末最富有、最显赫的藩王府。福王府里的巨额财富,在当时的河南,已成了众矢之的,令人眼红。

李自成决心攻打洛阳城,自然也有这方面的因素。

原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当时正闲居在家乡洛阳。他十分了解局势的严重性,一面急请河南巡抚李仙凤火速增援,一面请求福王拿出些钱来,解决粮饷,激励士气。可是,惜财如命的福王却不肯出钱救急。福王的这种态度,真是令人不可思议。因为事情明摆着,李自成如果进了城,第一个开刀的必然是福王府,到时候别说是钱财保不住,就连性命也得搭上。不久前,宜阳、永宁两城的宗室乡绅,就是因为一钱不舍,最终被李自成破城而遭灭顶之灾。对这些情况,福王应该是十分清楚的。

当时洛阳的防守,十分空虚。原驻人马,根本无法组织防守。城破前,虽有总兵王绍禹率副将罗泰、刘有义进城协防,但这里的士兵长期缺饷,军心很是不稳。福王当时不肯让这些士卒进城,但没有办法阻止,只得出三千两白银犒军。没想到王绍禹独吞此钱,引起不满,罗泰、刘有义竟率部叛投李自成。

十九日,李自成部抵达洛阳北门,开始攻城。叛将罗泰用他带去的火炮轰城,洛阳一片混乱。福王这下子有点慌了,于次日再次出钱募兵守城,但局势已经失控。王绍禹的士兵竟然与城下的农民军谈笑风生,并于半夜发动了兵变。叛乱士兵用刀架住河南分守道王胤昌索饷,王绍禹劝阻无效,根本弹压不住。最后,叛卒杀人放火,打开北门,农民军乘机一拥而入,于二十一日清晨全部占领洛阳。

福王带着他的儿子朱由崧匆匆逃出王府,躲入迎恩寺。体重三百余斤的福王实在是行动不便,最终被农民军抓获。其子朱由崧却伺机逃脱,幸免于难。不过他走得也很狼狈,据说他那华丽的衣服,被那些趁火打劫的人剥得精光,只得裸身而逃。也亏得他走得及时,不仅保住了性命,而且到崇祯帝死后还在南京做了些日子的皇帝(弘光帝)。

在农民军向李自成献俘时,福王遇到了吕维祺。福王像是见到了救命稻草,忙对吕维祺大喊道:“吕先生救我!”吕维祺回答说:“我自己也是危在顷刻。”不过吕维祺也真是个大忠臣,到了这种时候仍不忘提醒福王:你好歹也是当朝皇帝的亲叔叔,不要忘了身份而过分出丑。

可惜的是,福王却没有做到这点。他自小娇生惯养,哪里见过这种场面,受过此般委屈。当他一见李自成时,便呈恐惧之态,跪下磕头求饶。李自成哪里会饶他?在威风凛凛地把他痛骂一顿后,李自成先令人打他四十大板,然后斩首示众。据说福王最后被砍成碎片,与鹿肉同煮被吃,成了“福禄宴”的原料。

不知万历帝地下有灵否?当初他对福王百般宠爱,无所不至时,是否能想到他本人正在亲手为爱子埋下祸根?真是既有今日,何必当初!

吕维祺倒是铮铮铁骨!李自成问他道:

“吕尚书,你今日请兵,明日请饷,要杀我们这些人,现在该怎么办呢?”

吕维祺答道:“我身为兵部尚书,自恨无兵可杀你们,现在唯有一死!”

李自成倒很坦然。他说道:“兵部尚书是国之大臣,按情理也应当死。”最后,吕维祺被处死。

李自成攻占洛阳,真是见了大世面。从前他虽也打下过不少城镇,但都是些小县城,没法与洛阳比。他没收了福王府中的大量财产,并把其中的一部分转移到山区。留下的那些,则任命一位洛阳书办为副将负责看守,作为募兵防城之用。他还开仓济贫,大造声势,笼络人心,一时名震中原。不久中原便开始流传这样的歌谣:

朝求升,暮求合,

近来贫汉难存活。

早早开门拜闯王,

管教大小都欢悦。

吃他粮,穿他娘,

吃着不尽有闯王。

不当差,不纳粮。

大家快活过一场。

正当李自成为攻占洛阳而兴高采烈时,崇祯帝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洛阳失守、福王被杀的消息传来,崇祯帝大为震惊。在召见阁臣、礼、兵部臣及科臣时,崇祯帝竟失声痛哭:“朕不能保一叔父!”但崇祯帝除了重惩失职官员外,还能有什么办法呢?

在河南的李自成,却是越打越顺手。在攻下洛阳后,他竟又打起了开封的主意。不过,开封毕竟不是洛阳,李自成不仅没有得手,反而吃了点亏。

李自成攻占洛阳后,并没有久占的打算。大概是他觉得此时还不具备足够的实力。于是,他儿戏般地任命一些官员,让他们守洛阳,自己却率部退出洛阳。河南巡抚李仙凤侦知洛阳已空,便率兵自开封攻占洛阳。最后,总兵王绍禹被逮捕,送京师凌迟处死。其他失城官员也被惩处。

李自成退出洛阳后,获悉开封空虚,便急率精兵三千、部卒三万,强行军三日,于二月十二日抵达开封,随即展开攻城之役。

开封是一个古都,其地位甚至超过洛阳。明初朱元璋一度曾把它作为北京,后虽罢京置府,但仍是明代中原重镇,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开封城墙也厚达五丈,十分牢固。

李自成的到来,令开封城中一片恐慌。洛阳被攻陷后的惨状,更是令城中达官贵人不寒而栗。不过,与洛阳不同的是,此时的开封城内,却能在大敌当前之际,同仇敌忾,坚决死守。

负责守城的河南巡按御史高名衡等,动员一切可动员的力量,坚决死守待援。

住在开封城中的周王朱恭枵,也出其库银五十万两,立下赏格:民间有能出城斩敌一名者,赏银五十两,射杀一名者赏银三十两,射伤或用砖石击伤一名者赏银十两。官兵战死者或重伤者也赏五十两,轻伤者二十五两。周王还出资购来米麦,支锅做饭,送上城头。这些做法,大大激励了守城者。

同时,河南巡抚李仙凤督游击高谦率兵驰援开封。陈永福则在赴洛阳途中折回,兼程两昼夜赶回开封,入城参战。据说左良玉保定总督杨文岳也各率所部飞驰援汴。

李自成没想到开封竟是块如此难啃的骨头,猛攻数日却没捞到丝毫便宜。十七日,李自成亲临前沿阵地,察看形势,未料到被城上守军认出,一箭飞来,正中其左眼,大伤元气。于是他下令撤退,第一次进攻开封到此结束。

李自成的左眼,从此失明(也有记载说李自成左眼是在第二次攻开封时受伤的,而且也没有失明)。他对开封城,从此也怀有刻骨仇恨。后来,他卷土重来,二攻、三攻开封城,开封城最终葬身鱼腹。

李自成自开封撤围后,向豫西转移,退入山中。此年七月,罗汝才因与张献忠不和,前来与李自成合营,李自成实力大增。罗汝才比李自成年龄大,资历亦很老,此时却待李自成以兄长之礼,以示尊重。不过,两人关系基本上仍是传统上的联营,李自成并非绝对领导。

李、罗合营,由豫西唐县进入湖广枣阳,准备攻击承天(今湖北钟祥),但不久便放弃原计划,复入河南信阳,进入豫西南一带。至九月初,李、罗又开始反击,首先击败了陕西总督傅宗龙。(www.xing528.com)

傅宗龙是在洛阳、襄阳失守后被重新起用的。杨嗣昌自杀后,崇祯帝任命陕西总督丁启睿出任督师,仍兼陕西总督。但丁启睿兵力不足,不敢与李自成对杀。崇祯帝无奈之下,起用了关在狱中的原兵部尚书傅宗龙,令以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出任陕西总督。

傅宗龙出名很早。他是万历三十八年(1610)的进士,昆阳人。在天启年间,他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成功地平息了贵州安邦彦叛乱,稳住了西南。崇祯三年(1630),傅宗龙以兵部右侍郎兼佥都御史出任蓟辽、保定总督,但不久即被解职,赋闲家中。直至崇祯十年(1637),在杨嗣昌的极力推荐下,傅宗龙才被重新起用为四川巡抚,收拾四川残局。崇祯十二年(1639),傅宗龙被召赴京,出任兵部尚书,但因与崇祯帝不合,几个月后便被解职逮捕。至此,崇祯帝才想起了他,急令起用。与此同时,崇祯帝还命保定总督杨文岳、总兵虎大威率兵两万进入河南。河南巡抚李仙凤不久被解职,畏罪自杀,河南巡抚一职由守卫开封而名声大震的高名衡升任。

傅宗龙此次赴任,注定是凶多吉少。他本人几起几落,无辜坐牢,至此已是志气沮丧,部曲离散,已非当年可比。他虽为陕西总督,而实际上陕西已无兵可带。先是洪承畴、孙传庭带走陕兵精锐,赴京畿入卫,后是丁启睿带走了一万人,陕西兵力几乎全部调空,陕西巡抚汪乔年几乎就是光杆司令。另外,陕西经多年的天灾人祸,至此也是赤地千里,一片凋敝。在这种情况下去做陕西总督,傅宗龙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傅宗龙入潼关后,朝廷把在河南作战的李国奇、贺人龙交他指挥,同时又遣保定总督杨文岳率总兵虎大威,与他会师。于是傅宗龙领兵二万出潼关,陕西巡抚汪乔年为其送行,两人相泣而行,握手欷歔,犹如诀别。没想到这真成了最后的死别。

傅宗龙领兵出关后,获知李自成、罗汝才图谋湖广承天,便火速赶赴承天布防。李自成得知后,便虚晃一枪,自枣阳取道应山再入河南。傅宗龙认为李、罗胆怯,便率部猛追,并于九月四日抵达河南新蔡,与杨文岳合兵,共有四万兵力。次日,傅、杨两人率兵渡河,北上项城(在今项城境内)。李、罗见状,便出偏师佯攻汝宁府城(今河南汝阳),而主力部队则设伏于树林之中,等待傅宗龙的官军。

傅宗龙、杨文岳果真中计上当。大队官兵行至孟家庄(今平舆境内)时,竟以为农民军主力已西进,便于此安营休息。农民军乘机发动突袭,官军慌忙集结,仓促应战。在此关键时刻,贺人龙、虎大威、李国奇三将竟率部向沈丘(今沈丘境内)退却,撤出了战场。傅宗龙、杨文岳两总督及其直隶标营,至此却已无法脱身,被合入重围。杨文岳于当夜成功突围。最后只剩下傅宗龙一人及其标营被围。

傅宗龙急令部下就地抵抗,同时命贺人龙、李国奇火速救援。贺、李却以种种借口拒绝救援。傅宗龙部于重围之中,粮弹俱尽,最后竟到了吃死尸的地步。十八日,傅宗龙率残部六千突围,农民军则层层堵截。十九日中午,已接近项城的傅宗龙,终于被农民军追上俘获。

农民军押着傅宗龙,来到项城之下,对守城官兵大喊:“我秦督官兵也,请启门纳秦督。”他们试图骗开城门,相机占领项城。没想到傅宗龙突然大喊:“我秦督也,不幸堕贼手,左右皆贼也,毋为贼所绐。”

农民军未料到傅宗龙竟会如此,气急之下,抽刀便砍。傅宗龙被砍倒地,仍破口大骂,最后被割去了耳鼻,悲惨而死。据说崇祯帝获知后,很是愧疚,恢复了他兵部尚书之职,加太子少保,予以厚葬。

城上守兵见状,立即开炮猛轰,农民军只得退却。傅宗龙之死,保住了项城。

李、罗此役大胜,不仅缴获了大量衣甲器械,而且还收降了不少陕西籍兵卒,声势大震。他们接连攻下了开封府的商水、扶沟、洧川(在长葛与尉氏之间)、许州(今许昌)、长葛等县。

十月,李、罗围攻南阳府的叶县。镇守叶县的是原农民军首领闯塌天,现朝廷北舞渡副将刘国能。李、罗恨其叛降,猛攻叶县七天,势在必得。刘国能眼看难以支撑,便一人缒下城墙,去见李、罗。他们原本就是老相识。见面后,刘国能对李、罗说:“叶县之防守都是我一人所为,与百姓无关。现在我也已尽力,不愿看到破城之灾,所以特来请死!”李自成要他投降,他拒绝道:“我奉母命归国,现在母亲虽死,我岂能违背!”他还说,我的官是天子亲授,我当以死相报!说后,他便拔剑自刎。

刘国能的这种态度,在农民军首领中是少有的。投降朝廷后,能做到言行如一的,也只有刘国能等极少数几位。

十一月初,李自成、罗汝才又率兵攻下南阳府城。南阳守将猛如虎率兵坚决抵抗,战斗异常激烈。城破之后,双方又进行了巷战。最后猛如虎、刘如祚等一大批文武官员被杀。唐王朱聿镆也被处死。

十二月,李自成、罗汝才攻下襄城。襄城守将李万庆,原为陕北农民军著名首领之一,外号射塌天,此次也步刘国能后尘,坚决抵抗,最后城破,不屈不降,被处死。

襄城被攻克前后,李、罗所部又连下镇平、新野、唐县、泌阳(以上属南阳府)、汝州(今临汝)、许州(今许昌)、禹州(今禹县)、新郑、鄢陵、尉氏、通许、陈留等地。十二月二十二日,李、罗再次抵达开封城下,开始了二攻开封之役。

李自成、罗汝才此次攻城,势在必得,其攻势一潮高过一潮,而其攻城手段也是空前之高。没料到河南巡抚高名衡、周王朱恭枵等,也是拼死反击,成功地敌住了李自成的猛攻。双方激战了二十天,损失惨重,却不分胜负。李、罗在无奈之中,审时度势,于崇祯十五年(1642)正月十四日主动撤围,转攻偃城,二攻开封之役到此结束。

李自成、罗汝才虽没打下开封,不久却在襄城打了个大胜仗,处死了陕西总督汪乔年。

汪乔年本是陕西巡抚,傅宗龙死后,他被提升为陕西总督。当汪乔年得知傅宗龙死讯后,大哭不已,长叹道:“傅公死,讨贼无人矣。”没想到朝廷竟让他接下傅宗龙之职。汪乔年深知自己凶多吉少。他说:“寇势方张,我却兵疲饷乏,我出关剿寇,无疑是以肉喂虎。但又不可不去,以持中原之心!”他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崇祯十五年(1642)春,汪乔年率领经七拼八凑而得的三万兵卒,东出潼关。当时李自成正在围攻偃城,汪乔年自知难与其争锋,便转而改走郏县赴李自成老营所在地附近的襄城,攻其必救。襄城绅士于二月初领汪乔年进入襄城,汪乔年随即布防。

李自成得知汪乔年进驻襄城,果然领兵自偃城直逼襄城。李自成与汪乔年之间有一笔私仇,因为汪乔年掘了李自成的祖坟。据说汪乔年出关之前,深感李自成气候已成,已非一般草寇,使出奇招,密令米脂知县边大绶掘其祖坟,坏其风水,糟蹋尸骨。他们还于坟中捉到一条小蛇。汪乔年如获至宝,认为此蛇是即将化龙之灵物,一时间此事被大肆铺张渲染。在出关之前,汪乔年在西安设坛誓师,斩蛇以徇,搞得很像回事。只不知李自成后来登基不久即遭败亡,是否果真与此蛇有关?

李自成此番得知仇人已至襄城,分外眼红。二月十三日,李自成部击杀总兵张国钦于襄城之东。贺人龙等不战而走,逃回陕西。更可气的是,原被李自成困于偃城的左良玉,竟也弃汪乔年不顾,率部东走。汪乔年至此已是瓮中之鳖了。

十七日,李自成攻克襄城。汪乔年等被俘,最后经李自成亲自审判后被杀。其死状十分惨烈,据说先是舌头被割,最后被凌迟活剐。李自成终于报了深仇大恨。

李自成、罗汝才乘胜进军,连克西华、陈州(今淮阳)、太康,并杀入归德府(今商丘),攻克睢州(今睢县)、宁陵、考城、归德、彰德等州县,并与另一支义军即以袁时中为首的小袁营会合。四月中旬,李自成、罗汝才攻占了杞县,并于五月初又回到了开封城下,开始第三次围攻开封。

李自成此次攻城,采取围而不攻之策,试图把开封城困死。

开封城中,高名衡等故伎重演,想尽一切办法死守待援,居然仍能以孤城一座,敌住李自成、罗汝才的猛攻。

朝廷急令督师丁启睿火速增援。保定总督杨文岳,总兵左良玉、虎大威、杨德政、方国安等也奉命前来,一时官兵云集,号称十八万,以期与李自成在中原决一死战。为了使最能打仗的左良玉出死力拼杀,崇祯帝还特地释放了曾有恩于左良玉的前户部尚书侯恂,让他以兵部右侍郎身份督河南、河北、山东、湖广诸路援兵。同时,崇祯帝还严令接替汪乔年出任陕西总督的孙传庭出关东援开封。

李自成、罗汝才则一面施计令开封城中官兵不敢出城,一面集中优势兵力,寻机重创增援官兵。

于是,双方在开封之南的朱仙镇,展开了一场生死决战。

五月十三日,官兵前锋抵达朱仙镇,李自成率部迎敌。没想到官兵主力左良玉部首先撤退,狂奔八十里,却又中埋伏,被农民军杀得大败。左良玉仅以身免,逃至襄阳。左良玉一溃,官兵大乱,丁启睿、杨文岳等随即溃逃,李自成部猛追四百里,大获全胜。

朱仙镇之战,是朝廷的最后一击。自此以后,朝廷再也无法组织起如此强大的力量,来与李自成决战。在李自成的强大攻势下,朝廷几乎已无招架之力了。

李自成、罗汝才在击溃援兵后,再次围攻开封。开封城内的官员,见增援无望,便再次彻底动员城内力量,坚决死守。开封推官黄澍在曹门竖起一面大白旗,上书:“汴梁豪杰,愿从吾游者立此旗下!”没过多久,便组织起一支上万人的队伍,成为守城的主力。为应付粮荒,开封城中除郡王以上府第外,家家搜粮,户户刮银,以供守城之用。到后来,开封城中已是吃尽了一切能吃的东西,惨烈到人吃人的地步。

对开封的被围,崇祯帝十分着急,下死令要各地进援解围。可是,无论是陕西总督孙传庭,还是侯恂,此时都已无力敢与李自成针锋相对了。

孙传庭本是剿杀陕西农民军最得力的将领之一。崇祯十一年(1638)夏,即洪承畴大败李自成前不久,孙传庭奉命赶赴京畿入卫,抗击清兵入侵。卢象升战死后,孙传庭代任其职,不久却因与杨嗣昌不和,竟被逮捕下狱。直到十五年(1642)正月,崇祯帝才放其出狱,以兵部右侍郎之职总督京营赴开封救援。汪乔年死后,他又接任了陕西总督一职。

孙传庭手下并无多少兵力。赴陕前夕,崇祯帝曾召见孙传庭,问其需多少兵力才能击败李自成。孙传庭因久居狱中,不知李自成已非昔比,便提出只需精兵五千。可当他路过河南略知敌情后,自觉失算,于四月又向崇祯提出须练兵两万,请饷二百万。崇祯帝大怒之下,令他领一月饷,出关杀敌。此时孙传庭哪里还有实力去与李自成交锋!更可悲的是,孙传庭在出关之前,还奉密旨斩掉了陕西大将贺人龙,其罪状是多次临阵脱逃。贺人龙与李自成是同乡,长期与农民军交锋,是当时陕西最得力的战将,号称贺疯子。贺人龙被斩,对孙传庭是一大损失。

至于侯恂,更是无兵之帅。朝廷原希望侯恂能调动左良玉部,而左良玉部至此已经溃散,短时难以恢复。其他各部也大致如此。侯恂本人对当时形势已有清醒的估计,因此他曾上书崇祯帝,要求朝廷放弃中原;而于四周扼守险要,防止形势进一步恶化。同时,他还正确估计到了农民军首领之间的矛盾,认为相互火并只是时间问题,朝廷也可伺机利用。

然而,崇祯帝哪里能听得进去呢?此时的崇祯帝,已是红了眼的赌徒,一心想去翻本。他一再下令侯恂、孙传庭、左良玉等反击。

正当崇祯帝与其部臣在讨价还价之际,开封终于出了大事!九月十五日,黄河堤岸于朱家寨决口,滚滚黄河水倒灌开封。开封城于顷刻之间成为泽国。

那么,黄河的堤岸,到底是谁扒开的呢?

绝大多数人认为,堤岸是守城的官兵扒开的。据说因开封城长期被困,外无援兵,内无粮草,危在旦夕,守城官员十分恐慌。此时有人向巡按御史严云京献计决河,淹灌农民军。严云京就与巡抚高名衡、推官黄澍一起去见周王,最后商定决河。九月十五日,黄澍率兵掘开了朱家寨口的堤岸。依他们的计划,黄河水可以顺城墙分流,淹灌城外的农民军,不料因城门新塞,土质不坚,洪水反而冲入城中,酿成大祸。

但也有人认为李自成是祸首。李自成久攻开封不下,便依开封地势低、黄河水高之利,决开堤岸,倒灌开封。还有人认为,是官兵先决朱家寨大堤,李自成见状后,反决马家口。两处决堤之黄河水一齐灌入开封。

不管是谁决了黄河堤,最后的结果是开封遭受了灭顶之灾,一片泽国。城中除一小部分官员簇拥周王乘船逃脱外,满城数十万百姓尽葬鱼腹。李自成方面,据说也有数万人被漂没,但绝大部分人因及时转移到高堤,所以损失不大。

开封这个中原古都,至此已是泽国一片,只有钟鼓二楼、各王府屋脊、相国寺顶、上方寺铁塔、周王城垣尚孤零零地露出水面。双方血战四个月,死争开封城,结果竟是如此!

于朝廷而言,开封被淹,是失去了河南的枢纽腹心、南北咽喉。开封不守则无河南,河南不保则失中原,而中原一失,则河北之咽喉断,天下形势由此逆转。

于李自成而言,开封被淹,不仅三攻开封之心血白费,即将到手的熟果顿失,更严重的是,他想以开封来争夺天下的计划落空了。

李自成撤离开封后,率部向豫西进发。因左、革五营也自安徽来合营,李自成的势力更为壮大,并于十月与陕督孙传庭打了一仗,大获全胜。

孙传庭在崇祯帝严令之下,于九月率兵进援开封。不料才出潼关,开封已被淹灌。孙传庭只得改赴南阳。此次出关,孙传庭以总兵高杰为中军,并调总兵左勷(左良玉之子)、白广恩、郑嘉栋、牛成虎等部参加。

李、罗获知陕兵出关,便率兵迎战。十月初一日,双方发生大战。

孙传庭与李自成等是老对手,熟悉对方手段。他于战前布置周密计划,令牛成虎领兵先战,诱敌深入,其他各部则设下埋伏,乘机掩杀。开战后,牛成虎佯败撤退,李自成部果然中计入伏,被杀得大败溃退。官兵拼命追杀,却见沿途甲仗物资很多,便纷纷争抢,队形大乱。不料罗汝才正在附近,他见李自成溃败,而官兵也乱成一团,便突然出击,打得官兵措手不及,损失惨重。孙传庭受此重击,只得退回关内。

至此,朝廷在黄河之南,只剩下驻守在汝宁(今汝南)的保定总督杨文岳部尚可一战了。不过,他很快就成了李自成的下一个目标。

闰十一月初,李自成、罗汝才会合“左革五营”(左金王贺锦、革里眼贺一龙、老回回马守应、乱世王蔺养成、争世王刘希尧),开始攻打汝宁。

汝宁府城是豫东南重地,东可入南直隶安徽地区,南可入湖广地区。它也是藩王封地,崇王朱由樻就住在这里。当时负责守城的是保定总督杨文岳,监军为佥事孔贞会。

十三日,李自成等部抵达城下,开始攻城。崇王主张献城投降,杨文岳等不肯。双方开始激战,杨文岳、孔贞会亲自登上城头指挥。第二天,农民军展开强攻。他们头顶门板,遮蔽矢石,直逼城下,然后架设云梯、百道登城,终于攻下了汝宁城。

杨文岳、孔贞会等全部被俘。杨文岳是个硬骨头,见了李自成,不但不屈服,反而破口大骂。李自成大怒,令人架起大炮,把杨文岳轰成炮灰。崇王朱由樻及弟河阳王朱由材、世子朱慈辉投降。后来李自成封崇王为襄阳伯,但不久又把他及其家属全部处死于河南泌阳。

李自成攻下汝宁后,已基本上控制了黄河以南的河南地区。此时的李自成,已有争天下的雄心壮志,其举措也与从前大不相同。他每攻下一城,便不再放弃,而是设置政权,派遣官吏,俨然与朝廷一般。他还严禁抢掠,更不滥杀,公然声称:杀一人者如杀我父,淫一女者如淫吾母!他的这些做法,大获民心。

李自成等在攻下汝宁后,便乘胜向湖广进军。在崇祯十五(1642)年十二月,李自成率部连克襄阳、荆门等地。至崇祯十六年(1643)正月,李自成又攻克承天、汉阳等地,并又回到襄阳,建立政权。李自成虽未称帝,但已在为此做准备了。一年之后,李自成果然坐在紫禁城中的龙椅上了。

由于辽东的战事也在同步进行,因此,这里还得叙述一下明朝与清军在辽东的战争情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