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武三思谋刺案:唐史论丛第28辑揭秘

武三思谋刺案:唐史论丛第28辑揭秘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换言之,王同皎的计划应是先刺杀武三思,然后再谋废韦后。实际上,韦后与驸马王同皎之关系亦为母子关系,未经君父允许而谋废母后,实乃大逆不赦之罪。鉴于此,正史与墓志对此事的记载就只能曲笔为之,故仅书写王同皎谋刺武三思一事,而谋废韦后则变成武三思等人的诬构之说。王同皎被斩于此,可看作韦后、武三思给反对者的一种政治震慑。

武三思谋刺案:唐史论丛第28辑揭秘

关于王同皎谋刺武三思一事,以往学界关注甚少,然仔细剖析其内在动机与外在环境,实有不少未发之覆。志云:“时德静郡王武三思怙宠专威……公又阴赂死士,誓将屠之。其日事泄,翻致诬构。”墓志记述甚略,而史籍所载则较详,兹述事件梗概如下:神龙二年(706)三月,王同皎与张仲之、祖延庆、周憬等人潜谋,欲招集壮士,期以则天灵驾发引时劫杀三思。然密谋却被宋之问等告密于武三思,并奏于中宗,最后以“潜结壮士,谋杀三思,因勒兵诣阙,废皇后”之罪斩同皎[38]。此事见于两《唐书·王同皎传》等诸史籍,唯《资治通鉴》采《朝野佥载》之说,云王同皎欲谋劫杀武三思一事子虚乌有,乃宋之问等人诬告[39],墓志则证明王同皎谋刺武三思一事当确为史实。

王同皎谋刺武三思的动机是什么?志云武三思图为不轨,史籍则称武三思与韦后奸通[40]。事实上,中宗朝武三思干政本由“李武政权”性质决定的[41],中宗对此默许而无异议,而宫闱失礼之事在唐代极为正常,亦无足为怪。要之,所谓“图为不轨”或“韦武奸通”,均只是事情的面相而已,实则另有隐情。

众所周知,自中宗复辟以来,韦后一直抑制非嫡出子嗣,谯王重福在神龙元年(705)二月即被贬为均州刺史,节愍太子重俊亦为韦后与武三思所轻,以致在景龙元年(707)铤而走险,发动政变。定安公主非韦后所出,其地位较韦后所出之长宁、安乐两公主犹低。而王同皎作为陈亡后北迁侨姓士族,本不隶属关陇集团,其家族至唐时已式微。虽同为驸马,王同皎的地位既不能与隋观王雄之后、长宁公主(韦后出)驸马杨慎交相比,亦不能与安乐公主驸马武崇训以及新都公主驸马武延晖相媲美[42]。中宗复辟后,初授王同皎右千牛将军,旋即改任光禄卿,两职的品阶虽同为从三品,但前者掌宫殿侍卫及供御之仪仗,十分显要;而后者掌邦国酒醴膳馐之事,职轻而官浊[43],可见王同皎明显受到了压制。诚然,我们也不能忽略王同皎的谋刺行为与其性格及政治抱负有关(此问题待后文再述),但主要还应考虑上述同皎之政治境遇。

王同皎的合谋人除上揭之张、祖等人外,可考者还有杨执一。杨执一是武则天外家、隋观王杨雄之曾孙,也是韦后女长宁公主驸马杨慎交之从叔。杨执一因诛张易之功,累至右金吾卫大将军[44],其在两《唐书》中均有传,但所记生平事迹皆甚简,而《杨执一墓志》则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信息:

(杨执一)为武三思所愬,出为常州刺史,后转晋州,又潜与王同皎图废韦氏,复贬沁州。[45]

又据《唐杨执一神道碑》:

驸马都尉琅琊王同皎,□贤地切,休戚图深,安刘之策未遂,钟室之灾先及,吏扇纷狱,公陷关通。[46]

志文与碑文虽一直笔、一曲笔,但所言均指杨执一与王同皎合谋一事。照常理,杨执一与韦后、武三思的关系应较密切,但实际情况却是双方充满敌意,究竟原因为何?种种迹象表明,杨执一与武三思的对立面张柬之、杨元琰等关系匪浅。新出杨执一母高惠墓志的题撰者为神龙功臣杨元琰之子杨仲昌[47],这体现出杨执一与杨元琰两个家庭之间交往密切。杨元琰一直愤恨“诸武擅权”,而又与张柬之感情甚笃[48]。或许因为杨执一与武三思的对立面关系密切,才会被武三思所愬,并遭贬官。(www.xing528.com)

史籍除记载王同皎与杨执一共同参与神龙政变之外,就别无两人更多交往信息。然从王同皎从子王丘在开元四年(716)为杨执一夫人李氏撰写墓志来看[49],王同皎与杨执一之间,乃至两个家族之间应长期保持着密切的交往。由于王同皎与杨执一在政治上均受到了韦后、武三思的压制,他们欲扭转仕途上的不利局面,唯有联合起来开展殊死反击。

毋庸置疑,王同皎行刺的目标是武三思,那么史籍所云“拥兵阙下废皇后”是否确为诬构呢?众所周知,韦后与武三思深受中宗信任,乃“李武政权”最有权势者,又以男女关系而沆瀣一气,利益相系。景龙政变时,李重俊虽除掉武三思,但因未能诛韦后,最终仍落得身首异处。试想若王同皎仅预谋诛三思,则即使侥幸成功,恐亦不能摆脱受压制的境遇,且事后中宗与韦后必然会追究,同皎的处境同样极其危险。实际上,尽管史籍语焉不详,但仍可寻觅到王同皎图废韦后的蛛丝马迹。据前揭《杨执一墓志》:“又潜与王同皎图废韦氏”[50],此为杨、王二人欲图废韦后的一大力证。又,同谋人周憬临死前谓左右言:“韦后乱朝,宠树邪佞,武三思干上犯顺,虐害忠良,吾知其灭亡不久也。”[51]此语亦揭露了同皎等人欲废韦后的最终目的。换言之,王同皎的计划应是先刺杀武三思,然后再谋废韦后。明乎此,则墓志所云“翻致诬构,陷以大逆”并非实情。依唐律,图废皇后确为大逆不赦之行为,可见同皎并无冤情。若此,我们该如何理解志文及正史的历史书写呢?

睿宗景云元年(710),朝臣议定李重俊谥号曰节愍,太府少卿韦凑上书反对云:

以其斩武三思父子而嘉之乎?然弄兵讨逆以安君父,则可嘉也,……将废韦氏而嘉之乎?然韦氏逆彰义绝,虽诛之亦可也。当此时也,韦氏未有逆彰,未有义绝,于太子为母,岂有废母之理乎!且既非中宗之命而废之,是劫父废母,亦悖逆也。[52]

此事对探讨王同皎谋废韦后一事颇有启发。实际上,韦后与驸马王同皎之关系亦为母子关系,未经君父允许而谋废母后,实乃大逆不赦之罪。睿宗继位后,议定王同皎谥曰忠壮,旋在景云二年(711)陪葬定陵;玄宗时又以功臣配享中宗庙[53],修国史者亦将王同皎系于《忠义传》之中,可见王同皎在睿宗之后已被朝廷打造成了“忠义之臣”的政治形象。鉴于此,正史与墓志对此事的记载就只能曲笔为之,故仅书写王同皎谋刺武三思一事,而谋废韦后则变成武三思等人的诬构之说。

墓志载王同皎被斩于都亭驿之南街。都亭驿是唐代东都重要的政治空间,也是重大政治案件的行刑场所,譬如光宅元年(684)武则天就将反对者裴炎斩首示众于都亭驿前街[54]。王同皎被斩于此,可看作韦后、武三思给反对者的一种政治震慑。志云“夏台缧囚,联狱未弊”,可以想象此案涉及面甚广,除上揭王同皎、周憬等人被杀,杨执一被贬外,受牵连的还有张柬之等五王,他们在事发后不久即遭贬官,原因是“与王同皎窥觇内禁,潜相谋结”[55]。按王同皎案发时是神龙二年(706)三月,此时五王皆已被贬为外州刺史[56],可见他们并未参与谋划。不过,五王本就是政治投机分子,他们与韦后、武三思的矛盾在中宗复辟之初就已公开化,且素与王同皎关系密切,因此史籍所云五王“通知其情”似并非空穴来风。

要之,王同皎谋刺武三思案看似是一偶然事件,但实际却暗藏玄机。囿于史料,个中缘由与历史细节虽多已湮灭,但却真实反映了中宗朝复杂的政治局势。一方面,由于王同皎、杨执一与张柬之等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此事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拥李派”朝臣与韦后、武三思的矛盾。另一方面,王同皎作为中宗驸马,杨执一是武氏外家,两人均可视为李武政权成员,他们与韦后、武三思之斗争亦是李武政权内部矛盾的反映。诚然,以上考证还只是粗线条的探讨,此事是否还涉及皇位继承与统治权力之争等更多隐情,现在还不敢妄作推度。不过,相信随着今后新墓志史料与新证据的出现,更多细节将会呈现在学人面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