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史论丛第28辑:《历游天竺记》之学术价值

唐史论丛第28辑:《历游天竺记》之学术价值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如此,常愍《历游天竺记》的学术价值亦非同一般。前述常愍生平及其活动时代、《历游天竺记》现存佚文以及《三宝感应要略录》对常愍行记的删补等,即可证实该著与中世诸种佛教相关文献休戚与共,颇有必要进行考证。由此可以推断,至少有一种《佛游天竺记》或与《法显传》不同,而与常愍《历游天竺记》之关系更为直接。章巽所谓《佛游天竺记》与《法显传》等同一书,或许值得考辨。

唐史论丛第28辑:《历游天竺记》之学术价值

尽管如此,常愍《历游天竺记》的学术价值亦非同一般。这种著作虽仅存吉光片羽,但它与同时代以及前后佛经、僧传、行记、灵验记等诸种文献的直接关联,足以彰显其学术内涵。前述常愍生平及其活动时代、《历游天竺记》现存佚文以及《三宝感应要略录》对常愍行记的删补等,即可证实该著与中世诸种佛教相关文献休戚与共,颇有必要进行考证。抑又,考察晋唐时代多种僧人行记,同名异书不失为这类文献较为普遍的特征,由此亦给学术考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六朝之际,法显撰有《佛国记》,竺法维同样撰有《佛国记》。而中世古书题名为《外国传》者,亦不乏其多。除正史著作专门设有“外国传”,以及史部地理类著作《吴时外国传》《交州以南外国传》《大隋翻经婆罗门法师外国传》等,佛教行记则有释智猛《游行外国传》(亦称《外国传》)、释昙景《外国传》以及昙无竭《外国传》等同名文献多种,加上尚未经由学者详细考辨的相似、相关题名文献,实在是令人难以理清头绪。而常愍《历游天竺记》佚文的出现,或许为我们试图解开某种同名文献之间的复杂纠葛提供了一些有用的线索。

今检读《法显传》记僧伽施国:“从此东南行十八由延,有国名僧迦施。佛上忉利天三月为母说法来下处。佛上忉利天,以神通力,都不使诸弟子知。未满七日,乃放神足。阿那律以天眼遥见世尊,即语尊者大目连,汝可往问讯世尊。目连即往,头面礼足,共相问讯。问讯已,佛语目连:‘吾却后七日,当下阎浮提。’目连既还,于时八国大王及诸臣民,不见佛久,咸皆渴仰,云集此国以待世尊”,“佛从忉利天上东向下。下时,化作三道宝阶:佛在中道七宝阶上行;梵天王亦化作白银阶,在右边执白拂而侍;天帝释化作紫金阶,在左边执七宝盖而侍。诸天无数从佛下。佛既下,三阶俱没于地,余有七级现”[28]。又检读道宣《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中“梁荆州优填王栴檀像缘二十八”征引《佛游天竺记》及双卷《优填王经》:“佛上忉利天,一夏为母说法。王臣思见,优填国王遣三十二匠,及赍栴檀,请大目连神力运往令图佛相,既如所愿,图了还返,座高五尺,在祇桓寺,至今供养。”[29]对照前后内容,可见《法显传》与《佛游天竺记》所载其实存在着较多的差异,而《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征引《佛游天竺记》佚文,似与前述《三宝感应要略录》卷上“第一优填王波斯匿王释迦金木像感应”征引唐人常愍《游历记》更为近似,只不过《佛游天竺记》记事明显简略得多。由此可以推断,至少有一种《佛游天竺记》或与《法显传》不同,而与常愍《历游天竺记》之关系更为直接。章巽所谓《佛游天竺记》与《法显传》等同一书,或许值得考辨。当然也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三宝感应要略录》参考前代文献较多,其中甚至包括《佛游天竺记》。还有一种可能,亦即法显与常愍虽属不同时代高僧,但他们都曾巡礼过天竺同一佛教圣迹,故而都曾程度不等地转录某一特定的佛传说。如斯种种,但俟来者详辨。

抑又,从《三宝感应要略录》征引《历游天竺记》三处佚文来看,可以推测常愍行记符合中世大多数僧人行记的一贯写作手法。晋唐僧人行记亦即习惯于依据旅行的时间、地点、主体及其见闻等四种基本元素来构建全书,以主体人物之耳目为写作视野,各种见闻屡次产生于特定的时空之中,作为客观实在的异域风物、佛国遗迹往往与人物所见之现世灵验、人物所闻之过往传说前后相间、交错成文,由此总体上构成了既写实又虚幻,可谓异彩纷呈的结构系统。常愍《历游天竺记》中较为精彩的“佛宝”感应故事,特别是第一则佚文篇幅很长,足见该书记载佛教相关传说应为常态,由此想象其结构规模不应为小制,即便是其现存有限的文字内容,亦足以丰富唐代不可多见的僧人行记资料,有利于拓展唐代相关的佛教文化研究。不仅如此,西行求法僧人往往伴商而行,荣辱与共。常愍前往佛国巡礼并未遵循传统的求法路线,而是通过附舶经由南海诸岛。常愍行记借此与南方丝绸之路紧密关联,抑又见证南亚海洋文化,同时有助于补证相关的史地研究。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虽曾记载唐代高僧前往印度巡礼求法者五十六人,但是通过自撰或代笔而留有行记者非常罕见,由此令人扼腕而叹。正因为如此,常愍《历游天竺记》因其成为玄奘《大唐西域记》、义净《西方记》、慧超《往五天竺国传》、圆照《悟空入竺记》等之外的僧人行记遗文,从而在唐代佛教文化和南亚文明中占有一席之位。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与文献研究中心)

【注释】

[1]本文系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隋唐经录所见佛教传记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8BZW046)、2012年度全国高校古籍整理项目《神僧传校释》(项目编号:1270)部分研究成果。

[2](唐)义净著,王邦维校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51、52页。

[3]《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第9页。

[4]《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第49—76页。

[5](宋)非浊集:《三宝感应要略录》,载《大正藏》No.2084,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2年,第844页。

[6](清)彭希涑述:《净土圣贤录》,载《大日本续藏经》第壹辑第贰编乙第八套,上海涵芬楼影印本,1925年。

[7]《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第55页。

[8]《三宝感应要略录》,第843、844页。

[9]《三宝感应要略录》,第830页。

[10]《三宝感应要略录》,第833页。

[11](唐)玄奘、辩机原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313页。

[12]《大唐西域记校注》,第475、476页。

[13]《大唐西域记校注》,第868页。(www.xing528.com)

[14]参见佚名:《游方记抄》,载《大正藏》No.2089,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2年,第995页。

[15]《大唐西域记校注》,第468、469页。

[16]《大唐西域记校注》,第488、489页。

[17]《大唐西域记校注》,第1041页。

[18](宋)志磐撰,释道法校注:《佛祖统纪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114、115页。

[19]参见吴彦、金伟:《关于〈三宝感应要略录〉的撰者》,《佛学研究》2010年总第19期,第161—172页。

[20]《大唐西域记校注》,第242页。

[21]《三宝感应要略录》,第830页。

[22]《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第169页。

[23]《三宝感应要略录》,第843页。

[24]《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第168页。

[25]《三宝感应要略录》,第844页。

[26]《三宝感应要略录》,第826页。

[27](东晋)法显撰,章巽校注:《法显传校注》(序),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7页。

[28]《法显传校注》,第61页。

[29](唐)道宣:《集神州三宝感通录》,载《大正藏》No.2106,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2年,第41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