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理文献起源与《尚书·禹贡》及《山海经》

地理文献起源与《尚书·禹贡》及《山海经》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國的地理文獻起源很早,傳統的説法大多將《尚書·禹貢》《山海經》作爲中國地理文獻的肇始之作。作爲專書的地理文獻,在晋代有常璩的《華陽國志》、酈道元的《水經注》一類的書。稍後的一些重要的地理文獻,如南齊陸澄匯集了《山海經》以來的160家地記,編成了《地理書》149卷、錄1卷,梁代任昉又在此基礎上增加84家地記,編成《地記》252卷。在宋代以後,該書的圖散亡了,只保留了記述文字,因此後人改稱其爲《元和郡縣志》。

地理文献起源与《尚书·禹贡》及《山海经》

中國的地理文獻起源很早,傳統的説法大多將《尚書·禹貢》《山海經》作爲中國地理文獻的肇始之作。《禹貢》記載大禹治水劃分古代中國的疆域,把中國分爲九州,按州記述了該地區的區域、土壤、物産、貢賦。雖然它記述的内容還比較簡單,但它確乎是中國古代地志的濫觴。至於《山海經》記載中國古代的地理,雖然其中有較重的神話成分,甚至存在一些荒誕不經之處,但也不失爲最早的地志雛形。在後來的正史文獻中也大多載有地理方面的内容,像司馬遷《史記》中的《河渠書》,班固《漢書》的《地理志》,都反映了兩漢時代地理疆域的相關内容。其後,傳統的正史一般都設有《地理志》,記述當時的行政區劃等。

作爲專書的地理文獻,在晋代有常璩的《華陽國志》、酈道元的《水經注》一類的書。後來晋代摯虞編纂《畿服經》170卷,按照《隋書·經籍志》的説法,它是“依《禹貢》《周官》作《畿服經》,其州郡及縣分野、封略事業、國邑山陵水泉、鄉亭城郭、道里土田,民物風俗,先賢舊好,靡不悉具”,也就是説已經具備了全國總志的性質。稍後的一些重要的地理文獻,如南齊陸澄匯集了《山海經》以來的160家地記,編成了《地理書》149卷、錄1卷,梁代任昉又在此基礎上增加84家地記,編成《地記》252卷。可惜這些專書文獻除了《華陽國志》《水經注》以外,其餘的都已經佚亡了。

隋、唐是我國古代大規模編纂地志的時期,這一時期國家高度重視編修地志,由朝廷頒佈詔書要求地方編修或向中央機構提供編修志書的原始資料,供編修全國性地志使用。隋大業年間(605—616),“普詔天下諸郡,條其風俗物産地圖,上於尚書”[1]。唐代則要求各地州郡每三年編造一次圖經,進送尚書省,中間曾經改爲五年一送,但很快又恢復了三年一送的制度。這一時期編修的地志文獻主要有蕭德言《括地志》550卷、《序略》5卷,《長安四年十道圖》13卷,《開元三年十道圖》10卷,李吉甫《唐十道圖》《元和郡縣圖志》,梁載言《唐十道四蕃志》,賈耽《皇華十達》10卷、《貞元十道錄》4卷,《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40卷,《郡國志》10卷[2]。然而這些地志文獻大多已經佚亡了[3]。(www.xing528.com)

我們目前能見到的比較完整的唐代地理總志是唐憲宗元和年間(806—820)李吉甫纂修的《元和郡縣圖志》,全書40卷、目錄2卷,按當時劃分的諸道47鎮分列篇目,配有揷圖,置於篇首,而後是文字記述。在宋代以後,該書的圖散亡了,只保留了記述文字,因此後人改稱其爲《元和郡縣志》。全書扼要地記載了當時全國的疆域、山川、險隘、道里、户口、貢賦、物産。據李吉甫自序,他編修該書是要“佐明王扼天下之吭,制群生之命,收地保勢勝之利,示形束壤制之端,此微臣之所以精研,聖后之所宜周覽也”[4],就是説其宗旨是從維護國家統治,明確行政區域管理,理順財賦征收而修撰的。由於這本書保存完整,體例完善,記載準確可靠,一直受到後世的重視。《四庫全書總目》評論此書説:“輿地圖經,隋唐《志》所著錄者率散佚無存。其傳於今者,惟此書爲最古,其體例亦最善。後來雖遞相增益,無能出其範圍。”[5]歷代研究歷史地理的學者都極其看重這本地志。此外,唐代還編修有一些地方志文獻,可惜都已經全數散佚了,只是在敦煌文獻中還保留下來部分殘卷,像《沙州志》《敦煌錄》《沙州伊州地志》一類的文獻[6]。這些文獻儘管只剩下了殘卷,然而吉光片羽,仍然極爲珍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